昔日“旱改水”,如今“水改旱”

时间:2022-05-20 06:19:34

在鄂西北山区竹山县,国家曾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轰轰烈烈地开展“旱改水”工程,尽可能地将“旱地”变成“水田”。人均拥有多大面积的水田,在山区曾经是一个地方条件“好”与“坏”的重要判断指标。然而,近年来山区越来越多的水田,正在悄然弃“水”改“旱”。

是什么原因,导致山区耕地“风水轮流转”呢?

在该县的擂鼓镇红岩村,蔬菜种植大户李大山告诉笔者:“我们弃‘水’改‘旱’,主要是为了提高种植效益。这里过去种水稻,每667平方米毛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刨去各项开支,纯收入不到200元。现在种植大棚蔬菜,每667平方米纯收入起码四五千元,比种水稻强多了。现在市场上稻米供应充足,有钱还怕买不到米吃?”像李大山这样,为了提高种植效益,将水田主动改种经济作物的,在竹山县不在少数。仅擂鼓、溢水两镇,近年来就有133公顷水田相继被农户改种设施蔬菜或露地蔬菜。在该县的秦古镇、得胜镇、竹坪乡,去年有67公顷水田被当地群众改建无性系茶园。秦古镇农技中心主任陆波在该镇的大溪村承包了近13.3公顷无性系茶园,他告诉笔者:“这里海拔较高,种植水稻积温偏低,667平方米只有400多千克产量,但这里的气候很适合茶树生长。据我们在临近地区考察,栽植无性系茶苗,三年即可投产,成园后一般667平方米产值5000元左右,管理好的可达到8000元”。

“为啥弃‘水’改‘旱’?主要是种植水稻太费工了。我们劳力少,现在农村工价高,请不起。”在农村调研时,有不少老农告诉笔者,不是不想种水稻,而是年轻劳力都出外打工,靠请工种不起水稻。宝丰镇花栗树村的种田大户吴善娇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与种苞谷(玉米)比,种水稻效益要好一些,每667平方米纯收入高出100多元。但种水稻劳动强度大,季节要求紧,一般家庭都需请工。现在山区农村,农忙季节请工很难,且每个工要四五十元,有的地方甚至要七八十元。如果完全请工种稻,每667平方米光开工钱就得500元以上。而种苞谷就不一样了,整地、播种、收获,都可以慢慢来,体力活不很重,年纪大一点的自己也能干,所以现在家中缺劳力的农民更愿种苞谷,用苞谷喂猪、酿酒,卖了猪、酒,再拿钱去买米吃。”目前,山区因缺劳力弃“水”改“旱”的越来越多,面积有逐步扩大趋势。

在擂鼓镇腰庄村调研时,有不少农民向笔者反映,“我们弃‘水’改‘旱’,还因为缺水,不改旱,没办法。”由于库塘淤积、堰渠堵塞,拦河坝、河岸被洪水损毁,水田灌水无保障,不得不放弃种稻,改种玉米等作物。该村的杜书记告诉笔者,“群众的呼声我们很清楚,正在积极想办法。遇到这类事情,过去还好办,村民有义务工,哪里堰渠坏了、河岸垮了,村干部可以调工去修;工程量大一点的,为了公众利益,可以适当集资,每家出一点钱,问题就可解决。现在国家对农民政策太好了,一不准向农民收钱,二不许向农民摊工,每年还不断地在给农民发钱,但涉及到一些公益事业,例如修路架桥、修堤补堰等,村干部手中一没有‘钱’,二没有‘权’,全靠从上面争取项目支持。山区自然灾害多,河岸、堰渠被冲毁、淤塞是经常性的事,总不能年年都伸手向国家要钱吧?这些涉及公众利益的事情,虽说可以组织老百姓通过‘一事一议’筹资、出工解决,但现在农村‘当家人’大部分都在外打工,在家的多数都是家庭主妇和老年人,开个会人到齐都困难,况且国家这几年都在给农民发钱,突然要收钱,很多群众都不习惯,所以每次即使事情议定了,收钱、上工也不太顺利,因为少数人不愿意出钱、出工,久而久之大家就不愿再议了。此类事情要想得到长期、妥善解决,单靠村级力量还有一定困难。”据调查,山区像腰庄村这样,因无法灌水迫使农民弃“水”改“旱”的面积还比较大。这部分田在被迫改旱前,由于灌水有保障,因而无论是种水稻还是种玉米,产量、效益均比较稳定。一旦失去了灌水条件,即使改种旱粮,产量也不稳定,效益显著较低,所以很多农民都希望能够修复水毁工程、恢复灌溉。

由此可见,昔日致力“旱改水”,如今悄然“水改旱”,山区耕地之所以“风水轮流转”,既有农民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主动调整种植结构,改种经济作物等原因,也有农民由于家中缺劳力、灌水无保障,被迫改种旱地作物等原因。稻米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粮”,水稻兼有稳产与高产特性,山区水田并不多,保持必要的水稻种植面积是保证粮食产量与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以为,无论是“主动调整”,还是“被迫改种”,都要有“度”。特别是过去的库、塘、堰、渠,管道、河岸、堤坝等农田基础设施,淤积、损坏的要设法尽快予以修复,千万不能让多年的建设成果,在国家宽松的农村政策下毁于一旦。

(湖北竹山县农业局442200熊飞)

上一篇:农民创业莫上虚假广告的当 下一篇:浅析网络计划技术在水利工程项目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