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的辨证治疗

时间:2022-05-20 05:29:27

【关键词】 乳痈;辨证;中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2

乳痈又称为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炎的一种。乳痈分内吹乳痈(怀孕期),外吹乳痈(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痈(干乳子)。临证内吹乳痈较少,非哺乳期乳痈更少,而外吹乳痈最多,其中尤以初产妇尚未满月的哺乳期最为多见。本文将介绍不同期乳痈的典型病例,并将其中医辩证治疗进行分析。

1 乳痈的分期及典型病例

乳痈(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初、中、末(肿疡期、酿脓期、溃破期)三期,初期又可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例一:患者女,25岁,左乳肿疼三天。哺乳期产后月余。昨日起白疱,如粟米大,乳上方有3×5cm2大一肿块,呈条索状不红不热,自感憋胀疼痛寒热不适,体温38°C,纳呆,舌质红、薄白苔。属初期的郁滞型。方药,清肝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元参10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30g、王不留12g、甘草3g,上药3剂,热退肿消,疼轻、白疱已消,身爽纳可,唯乳汁较少,治以通乳汤加减服之:瓜蒌30g、山甲珠10g、王不留12g、漏芦10g、通草6g、藕节10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2g服3剂乳汁增多而愈。

例二:患者女31岁。主诉:左乳肿疼五天。初由婴儿咬伤,后发热恶寒,头晕、恶心,纳呆,乏力。检查:体温39°C,舌质淡红,苔白根微黄,脉浮数,左下皮肤微红,有8×10cm2肿硬区,边缘不明显,拒按但不应指。属初期的蕴热型。治宜:清热解毒,开郁散结。以荆防牛蒡汤加减服之。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连翘10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2g、蒲公英30g、银花藤30g、青陈皮各6g、甘草2g,外敷金黄膏热熨。服上药3剂,热退肿消,但肿块未化净,同上方去荆防加当归、赤芍各10g,续服3剂肿消而愈。

例三:患者女,25岁。产后28天,第一胎,从13天前发冷发热,左乳肿硬一块,经某医院输葡萄糖,红霉素3天,热退,肿块不消。纳呆,口干渴欲饮。检查:面色晄白无华,乏力,重病容。发热体温38.5°C,舌质红裂,无苔,脉细数。右乳外下方有10×10cm2一肿物结硬,根盘散漫未收,中间稍红,局部发热而有压疼,但不硬指。

属乳痈中期。治以托里透脓汤[1]加减服之:黄芪20g、当归10g、川芎6g、白术10g、桔梗10g、山甲珠10g、皂刺10g、银花10g、白芷6g、甘草3g,外敷铁桶膏。服上药3剂,肿块收小,中心已软应指,局麻切开排脓上药捻引流膏护。同上方法去山甲、皂剌,加党参、陈皮每日服药一剂,不到20日治愈。

例四:患者女,26岁。主诉:两乳长疮已溃40余天。现病史:两乳长疮已经切开,时流脓水和乳汁,曾注青霉素等多日不愈。哺乳期婴儿二岁,现已停乳。腿软,晚间盜汗,身寒热不适,纳呆反胃,恶心呕吐日数次。检查:形体一般较差,面色无华,乏力,舌尖红,白腻苔,脉沉细弱。右乳三个疮口,可见脓液,左乳切开之口,疮口较深,根盘肿硬如桃大,时流清稀脓水。

属乳痈末期。治以补益气血,兼回乳解毒服之。白糖参10g、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0g、银花10g、焦楂10g、陈皮10g、竹茹10g、炒麦芽60g、甘草2g,服上药四付,乳汁较少,纳可心烦,呕吐已愈。又服四付,共服八付乳漏已愈。盜汗已止。每日换药一次,同上方加减服之。白糖参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赤芍10g、银花藤30g、蒲公英30g、桔梗10g、焦三仙各10g、陈皮6g、甘草2g。服上药配合外用药,前后共半月基本已愈。

2 辨证论治

2.1 初期 总的原则,肿疡“以消为贵”,待其疮未结牢,视其部位,其经络,形色,审其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毒之深浅,或解表清热,或解毒散结,疏通经络,开郁化滞,以达到消散之目的。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郁滞型:哺乳期,出现以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憋胀或痛性条索状肿块,或身无明显寒热不适,或乳晕部位有糜烂,或仅有潮红,喂奶时有刺痛,偶尔可见到奶眼有“白疱”,称“粟米疮”等症。证属:肝郁气滞,乳汁瘀积。治法:疏肝理气,通乳和营。方药:局部红肿胀痛者以柴胡清肝汤加二花藤,蒲公英,王不留行、通草。肿胀不红者逍遥散随证加减,肝郁气滞加青皮、木香、郁金、藕节等。

蕴热型:红肿热痛、发热、头痛恶心、厌食、乏力全身不适,口渴欲饮,舌质红,苔白微黄,尿短赤,脉细数。证属:肝胃气浊,胃热壅滞,郁久化热,治宜:清热解毒,开郁化滞。若红肿,寒热不适者,以荆防牛蒡汤加减,若肿块不消者,以复元通气散加减服之。乳汁瘀积排乳。局部外敷金黄膏热熨。

2.2 酿脓期 在蕴热型的基础上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患处肿热不退,红肿结硬,焮热肿疼,脓已成未成之际,能消者消之,不能消者令其速溃,未成以复元通气散或活命饮加减。脓已成而体弱不能托毒外出者,治宜托里透脓汤或透脓散加减。对体弱毒盛,危笃重症大有内陷之势者(脓毒败血症)按其三陷症之不同,急以大剂清营凉血解毒或托里解毒,扶正驱邪等内服,并要适时切开排脓,上药捻引流通畅。

2.3 破溃期 一般症状较轻,脓出毒泄,脉证俱实者无需服药。但体弱毒滞,气血双虚,面色晄白,时出虚汗,纳呆或脓清稀,愈合缓慢等宜补益气血,托里解毒,如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及十全大补汤等。补气养血,重在调理脾胃。如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纳呆,治以四君汤加陈皮等,若湿浊中阻,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升降失调,胸闷欲恶,舌苔白腻,治以二陈汤加竹茹、谷芽等。若胃阴不足,阴虚口干少津,舌光无苔,饮食无味,应滋养胃阴,治以益胃汤(沙参、麦冬、金石斛、玉竹等)加减。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如《中藏经》说:“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可见脾胃的消化功能对机体的修复与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

3 讨论与体会

乳痈病名最早见于公元三世纪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我国现存较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中就有“发乳、乳痈、妒乳、乳结肿”等记载。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乳痈候》:“亦有因乳汁蓄结,与血相抟,蕴积生热,结聚而成乳痈者”。金·张子和著《儒门事亲》中又把哺乳期乳痈称“外吹”,怀孕期乳痈称“内吹”等有关文献来看,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乳痈的发生是由于哺乳期的乳汁蓄结,和来自外界感染“外吹”以及胃热壅盛和肝气郁结等,外因通过内因而发生痈肿[2]。

在初、中、末三期分型的治疗过程中,针对乳痈的不同特点,着眼于“通”、“气”、“虚”三字的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菁.中西结合治疗囊肿性痤疮31例疗效观察.中医药导报,2010,16(7):65.

[2] 朱仁康,主编.中医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66-270.

上一篇: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彩超诊断 下一篇:我院住院患者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