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山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

时间:2022-05-20 01:40:54

【前言】天湖山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本矿区地质构造相当复杂,紧密线状褶皱,小断裂繁多,煤层顶底板由于断裂后挤压,造成破碎带极为发育;褶皱的形态不对称,不调和,煤层厚度随褶皱的变化而变化,造成煤层开采的难度加大,顶板管理类型复杂多变,现场管理一旦疏忽、失控,极易造成局部冒顶片帮事故。从...

天湖山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治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天湖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煤矿顶板事故的原生与次生原因。指出小煤矿顶板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是管理问题。小煤矿预防顶板事故必须从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上采取措施,以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煤矿 顶板 事故 防治

福建省永春县天湖山矿区位于闽西南凹陷东部条带,由曲斗、大蔗沟、铅坑、西萍、荷殊、含春、新村、长汀、南湖等井田组成,面积约66km2,1952年开始开采,矿区现有国有煤矿4对矿井、地方国有煤矿2对矿井、乡镇煤矿40对矿井,年生产能力200多万吨。现已是福建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更是闽南地区重点产煤区。矿区复杂的地质构造与顶板特性,以及小煤矿传统生产方式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安全隐患,导致几年来顶板事故的多发。究其根本原因是管理问题,大部分为责任事故。因此,如何加强煤矿顶板管理,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是每一位煤矿安全监管人员均应深入思考问题。对本矿区如何加强煤矿顶板管理,笔者通过几年的事故分析总结得出以下一些认识。

1 永春县小煤矿顶板事故原因分析

1.1原生因素

本矿区地质构造相当复杂,紧密线状褶皱,小断裂繁多,煤层顶底板由于断裂后挤压,造成破碎带极为发育;褶皱的形态不对称,不调和,煤层厚度随褶皱的变化而变化,造成煤层开采的难度加大,顶板管理类型复杂多变,现场管理一旦疏忽、失控,极易造成局部冒顶片帮事故。从历年事故统计分析可知,本矿区煤矿事故灾害的主要类型为顶板事故,占70~80%。2001~2005年,永春县乡镇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69起,死亡73人。其中顶板事故54起,死亡57人,分别占事故总数的78.3%和78.1%。

1.2次生因素

1.2.1工作面支护不牢固,选择的支护方式、支护位置不当。煤层顶板由于受地质构造影响,层理节理发育,破坏顶板的完整性;在本地区,采煤工作面95%以上又都是采用点柱支护,导致顶板局部冒顶和片帮。这类事故占本地区顶板事故的70%以上,多发生于采面煤壁附近和半煤岩巷道掘进迎头。

1.2.2作业人员违章作业。主要表现在采煤工作业面空顶面积过大,半煤岩巷道迎头空顶或支护不牢固。其次是对顶板处理方法不当。处理顶板时,人所处的位置选择不当,退路受阻;处理顶板时作业人员用力过大,对危险性思想上估计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及未选择逃生路线等。这类事故占本地区顶板事故的30%。

1.2.3工作面现场敲帮问顶制度不落实。从发生事故的时间上,有三分之一的事故发生于上班前和放炮后,敲帮问顶制度执行不力,在采掘工作面隐患未得到消除的情况下匆忙作业。这类事故约占顶板事故总数的70%。

1.2.4作业人员冒险进入刚爆破未经处理的工作面出碴、出煤作业。当爆破后,在炮烟尚未散净时,作业人员冒险进入未经处理的采掘工作面出碴、出煤作业,造成局部冒顶片帮事故。这类事故约占顶板事故总数的20%。

1.2.5在采空区中复采,支护方式不当。本矿区经多年开采,部分井田资源濒临枯竭,一部分矿井违规进入报废巷道或采空区中进行复采或开采煤柱,作业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采空区潜在的隐患,支护不牢固或者采取不当的支护方式,经采动后破坏了采空区原已趋于稳定的顶板,造成局部冒顶片帮事故。这类事故约占顶板事故总数的30%。

根据历年事故统计分析,本地区冒顶片帮事故基本上是局部发生冒顶片帮而造成的事故,在发生事故前,有50%发生掉小石块、点柱折断或变形等预兆。相当大部分事故发生在支护或处理顶板作业过程中,其主要原因是支护质量差和空顶作业,间接原因是作业人员业务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管理人员安全监管不力,没有真正做到以防为主而造成的。

2 复杂地质条件下小煤矿顶板事故的防控措施

2.1搞好工作面现场的顶板管理。本矿区顶板事故发生客观上有地质构造复杂、开采难度大、顶板极易失控造成局部冒顶片帮事故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顶板管理问题。因此,在顶板管理方面要严把支护质量关,安全监管人员等对每个采掘面的支护质量进行检查把关,实行动态管理,顶板管理最重要的就是现场管理,靠矿领导、安全员、班组长、工人的现场严格管理。比如,顶板有一块险石,矿长没有看见,安全员可以看见撬下来,安全员看不见,班组长可以看见,总会有人看见危险因素然后进行处理。要求工作面必须配齐敲帮问顶工具;工作面管理人员和班组长未到位处理完顶板,禁止其它作业人员到工作面作业,这些都是现场管理问题。因此杜绝顶板事故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加强现场管理。

2.2改革现有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要从现有以采煤工作面生产支付吨煤工资,而巷道、工作面顶板支护不支付工资:运输工井下运送坑木是捆绑服务不计工资等改变为单列工资考核。安全管理人员要根据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规定负责工作面支护方式、方法进行布置与考核;班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工作面支护,并负责安排把支护材料运送到就近的采煤工作面下运巷。矿井必须制定架木棚、打点柱、运送坑木等支护材料的经济考核指标及验收办法。把工作面支护的工资从“打包”的吨煤工资中单列出来,从经济上提高工人对工作面支护的积极性。

2.3充分发挥安全监管人员作用,加大监管力度。首先是严格制订执行“工人上下班时间矿井现场安全检查工要与井下工人同时上下班”等制度。未经矿井负责人批准签字同意,井口值班员不得打开井口门,不得放行下井人员;每天上班前,采掘工作面要经安全检查工检查,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经签字批准同意后,工作面才可开工作业;没有采掘工在现场的工作面不得有运煤、出碴工等工种人员在场作业。其次是放炮后工作面管理制度。采掘工作面爆破后,除了先进行通风外,必须要由爆破员和班组长对工作面爆破情况进行检查,处理浮石、伪顶,并进行架棚、点柱支护后,其他人员方可进入工作面作业。再者,对于发生顶板事故的,必须以“三铁”手段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分析,严格追查,严肃处理,吸取教训,制定措施,杜绝顶板事故的重复发生。

2.4加强事故多发地点顶板管理。要想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好事故多发地点顶板管理工作。特殊情况要有特殊安全持术措施。对厚煤层、急倾斜煤层、煤包开采方式方法要由技术人员制订作业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明确巷道布置位置、断面、支护方式,落煤方法。巷道过地质破坏带、采空区要认真制订安全技术措施。开采急倾斜时,工作面支护应及时跟进,点柱应紧靠煤壁;开采有伪顶的煤层时,应及时处理伪顶。遇褶皱挤压,伪顶局部增厚,镶嵌于顶板上一时处理不下来的应使用棚子支护。掘进工作面重点抓好工作面过断层、破碎带、风化

带、煤层时的支护,必须使用架棚背帮背顶支护,迎头要使用前探梁支护,在掘进头还没有进行永久支护之前,要配齐临时金属顶进行支护。采掘工作面要坚持敲帮问顶制度,预防零星顶板事故。因这些地点是顶板事故的多发区和多发段,是顶板管理的重点部位,也是顶板管理的重中之重。

2.5强化作业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教育。一是每旬安排1~2次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可采用矿井技术人员轮流授课、老工人经验传授、作业人员座谈交流、播放安全宣传教育影片等形式。但必须与考勤考核挂钩,参加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缺席者予以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二是要坚持召开班前会。每天上班之前,由矿井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全检查工对各班组分别在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注意事项在井口房或任务交代室进行布置。三是要在工作面及井口设置公示牌,对存在隐患及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公示。

2.6加强班组建设,充分发挥班组长在顶板管理中的作用。班组是一切工作贯彻落实的落脚点,班组建设是煤矿职工队伍建设的核心。跟班矿长、队长、班组长都是生产一线的指挥官,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对安全生产情况、顶板情况、自然条件的变化等最熟悉,他们能够带头遵章作业,遇到各种情况正确判断和采取正确措施、果断处理,就可以避免顶板事故。因此,各煤矿企业一定要制定措施和策略,使这些一线指挥官动起来,顶板事故就可以大大减少。要切实加强班组建设,特别是加强班组长的培训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在顶板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永春县天湖山矿区的顶板灾害主要是受构造影响后,在断层带附近或构造转折端,裂隙发育,顶板破碎,顶板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形成孤石,产生的局部冒顶片帮。针对本矿区煤矿的顶板情况,必须采用加强现场监管,采取人盯人的方法,发现顶板较破碎时,督促作业人员及时进行处理或支护,以保证安全生产。同时应加强工作面技术管理,及时纠正不当的开采方法和支护方式。而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薄弱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只有针对煤矿存在的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技术、现场管理薄弱等情况,抓住关键、抓住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变煤矿顶板事故多发的被动局面,才能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编辑/黄征)

上一篇:“全国药品集中整治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下一篇:使用眼药水,点点滴滴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