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美好乡村现状特征与规划对策

时间:2022-05-20 01:02:16

宣城市美好乡村现状特征与规划对策

摘要:宣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北到南包含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这在国内的城市中也是少有的。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以及交通条件的不同,就使得村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村庄的集聚程度、规模大小、形态以及风貌等都不尽相同。

关键词:美好乡村 ;自然禀赋;分类指引

中图分类号:U41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概况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皖、浙三省交界处,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地带。古代有“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山河地襟带,军镇国藩维”之誉;近代有“宁芜之屏壁,徽杭之项背”之评;当代有“皖东南大门”之称。

宣城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县、绩溪县、泾县、郎溪县和旌德县。共有27个乡、57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宣州区9个)、897个村(社居委)。

二、现状特征

宣城市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北到南包含了平原、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这在国内的城市中也是少有的。由于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以及交通条件的不同,就使得村庄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村庄的集聚程度、规模大小、形态以及风貌等都不尽相同。

北部为平原和丘陵地区,村庄规模较大(约560人/村庄)、密度较高(0.58个村庄/平方公里),呈成片式布局,因地势低平,水网稠密,圩区较多,雨水频繁,建筑大多建设在圩埂上或台地上,形成带状的村落布局,建筑基地较深。鼓励发展坡屋顶,建筑色彩基调色以浅色调和淡雅的色调为主。

中部村庄规模适中(约520人/村庄)、密度适中(0.42个村庄/平方公里),距离较远,为避开地质灾害、发展特色产业,村庄基本沿重要交通廊道和河流轴向生长,因丘陵较多,用地少,部分村庄沿缓坡及地势低平地区分布,传统民居形成了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紧凑的村落。

南部以山区为主,人均耕地较少、交通通达性较差、地形复杂,村庄规模较小(约370人/村庄)、密度较小(0.35个村庄/平方公里),村庄零星布局。南部片区村庄历史文化特色显著,建筑的粉墙黛瓦与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相融合,其马头墙有特殊的防火功能。

三、空间布局

1.空间体系

综合考虑宣城市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发展潜力,将宣城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路径规划为“七点、十带、三片”的空间格局,实现美好乡村建设的点轴带动效应和分片分类指导。

于城市主要门户节点规划“七点”

宣城主节点、面对太湖方向的主门户广德郎溪节点、面对杭州方向的主门户宁国节点、面对黄山太平湖方向的泾县节点、面对徽州区、歙县、婺源方向的绩溪旌德节点。

沿主要交通沿线规划“十带”

宣州区狸桥至水东示范带、洪林至文昌示范带,郎溪县214省道示范带,广德县东卢山水画廊示范带,宁国市215省道示范带、港口至千秋关示范带,泾县322省道琴溪至云岭至桃花潭示范带,绩溪县登源河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带、215省道生态特色产业示范带,旌德县205国道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

依据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划分“三片”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即南漪湖周边片区,包括宣州区(除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外乡镇)、郎溪县(除姚村乡)、广德县(除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以优化人居环境、加快产业发展和加强社会建设为重点;突出土地整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提升、风貌塑造和文化保护等内容。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包括宣州区(新田镇、周王镇、溪口镇)、泾县、广德县(柏垫镇、四合乡、卢村乡、杨滩乡)、宁国市、郎溪县(姚村乡)。以优化人居环境,突出风貌为重点。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包括旌德县和绩溪县,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为重点;加强综合配套与人居环境建设,突出山村空间肌理,彰显传统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2.村庄布点

统筹乡村人口分布

为优化宣城市村庄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乡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规划到2016年,全市建设中心村70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430个,建设自然村约3000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680个左右,达到美好乡村标准的约630个,建设自然村约2300个;到2030年,全市建设中心村560个左右,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标准,建设自然村约1250个。

分区村庄规模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5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中心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200人,自然村人口规模不宜少于100人。

3.分类引导

依托资源,引导村庄特色发展。村庄按照区位与交通条件分为城郊型村庄和乡村型村庄。城郊型村庄注重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乡村型村庄注重自身各项设施的配套。

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建设模式。美好乡村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四种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采用改造提升或拆迁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采用旧村整治或特色保护模式。

四、建设要求

1.总体原则

在村庄建设和整治中,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村庄肌理、不破坏传统风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远近结合、因地制宜。

2.选址与布局

村庄选址应遵循安全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尽量不占或少占优质农田,对原村庄用地要及时进行复垦,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自然条件,提倡相对集中。符合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并避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避开国家、省、市在法律和法规中规定的各类应当避让的区域。

村庄布局一是要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村产业调整。二是要基于现状,避免大拆大建;三是要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四是要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布局模式;五是要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防止对农村传统文化、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的破坏;六是不得随意砍伐古树名木,不得随意破坏林地、湿地和水面等自然地形地貌;七是根据丘陵山地、丘陵、水网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

3.建筑风貌

尊重村庄现有建筑风貌,避免不必要的建筑形体及风格改造,对圩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环境所形成的地方建筑特色进行梳理整治,建筑色彩不得使用红、黄、蓝等三原色,鼓励引导徽文化元素的应用,体现乡土气息,新建建筑不宜超过三层,使用新型建筑材料。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新建建筑结合当地水系环境布局,强调与原有建筑轮廓线组合的流动性及柔美曲线的形态塑造,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改造,并不强调对原有建筑形式整合统一。

中部片区(丘陵为主):居住较密集,为现代与传统相对有序并存的建筑风格,新增建筑结合当地自然地势与原有村庄分形发展。现代建筑风貌区的原有建筑仅对危破房进行改造,传统建筑风貌区的现代建筑保持色彩协调且运用攀援植物造景的形态空间设计。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居住相对分散,为传统建筑风格,新增建筑与原有村庄的风貌及尺度相协调,原有现代建筑改造在空间尺度、建筑形式、色彩肌理与历史建筑协调。

4.景观风貌

村口景观

村口景观应注重传统水口文化的打造,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传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手段突出标志性景观效果。

水系景观

加强坑塘河道水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结合村庄布局,通过梳理、整理水系,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开辟滨水活动场所、局部设置亲水平台及修正岸边植物等内容。水体护坡宜采用自然护坡、适度采用护砌,营建村庄特色水系景观。

村庄景观

村庄景观营造以自然淳朴风格为主,充分尊重原有村庄空间肌理及历史文脉,利用现状要素有选择地赋予村庄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运用保护与再生设计理念创作地域特色景观,延续村庄地域文脉。完整传统空间结构并能长期健康发展的地方特色聚落,注意保护和利用。加强保护古树名木,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多采用乡土树种,种植经济果林。

公共活动空间

从村落布局结构、功能流向出发,适应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劳作习惯,结合村庄土地利用格局,选择自然集聚、可达性强的场地作为村庄公共活动中心。

公共活动场地景观与功能相协调,充分利用地方物种和材料塑造村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

庭院景观

庭院景观满足农民生活和生产需求,满足农用车辆暂停、谷物晾晒和家禽家畜活动的空间需求。绿化植物选择应以实用性的瓜果蔬菜为主,欣赏性的花木为辅,建设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美化空间双重功效的经济庭院。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鼓励村民利用地方特产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景观效果。庭院景观可综合考虑沼气池、雨水回收利用等统筹考虑。

5.产业发展

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优势,鼓励工业进入工业园区,依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畜牧水产养殖、观光农业、苗圃蔬菜种植基地等特色产业。

北部片区(圩区为主):以水产养殖、加工为主的渔业及其观光渔业及农家乐为附加产业,代表地区主要是水阳镇、狸桥镇等水资源丰富的圩区。

中部片区(丘陵区为主):以茶叶、毛竹、林木、板栗、苗木花卉和蔬菜种植为主导的林业及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和加工为附加产业的田园经济,代表地区为宁国、广德等低山丘陵地区;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代表地区为泾县的茂林镇。

南部片区(山区为主):以古村落和古建筑为旅游资源的乡村旅游为主导的地方产业,代表地区为旌德县江村、绩溪县龙川村、湖村、冯村、石家。

五、结语

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政府应建立长效机制,做好规划引领和资金保障措施,加大美好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整合民间资本、村级资金等,分期实施,制定年度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美好乡村建设能力。

参考文献: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2012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07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研究》,2012

《安徽省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2012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之变更造价控制 下一篇:浅析房地产招标项目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