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时间:2022-05-20 12:25:27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使“北大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明确自身优势,进一步增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黑龙江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和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巨大,建国以来已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18368亿斤。近几年每年都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00亿斤以上,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黑龙江省有能力也更有责任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黑龙江省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全省现有耕地1.76亿亩,农村人均耕地9.4亩,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二是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巨大。粮食增产前景看好。通过实施改造,现有8000多万亩中低产田,每亩可增产200斤以上,仅此一项可增产160亿斤。全省另有2000多万亩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后可增产粮食120亿斤。实施适度开发,黑龙江粮食总产可在现有的790亿斤基础上再增加280亿斤,总产达到107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可超千亿斤。通过推广水利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现有耕地也蕴涵着较大的增产潜力。同时,黑龙江省地处北纬45度左右,是世界公认的养殖业特别是奶牛生产的最佳地带,有大量的饲草和丰裕的粮食饲料,发展畜牧业优势明显。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适宜发展油脂、大豆蛋白、粮食、蔬菜、肉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粮食稳定增产。三是具有完善的现代农业保障体系。黑龙江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特别是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3%以上。有支撑现代农业的科技基础。四是场县共建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了新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垦和地方农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黑龙江现代农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发展现代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黑龙江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要紧紧把握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一重点,在充分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是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水稻、玉米等优质粮食产业,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深入实施粮牧“主辅换位”战略,实现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半壁江山。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推动农民长期、持续增收。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对现有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加快水源工程和田间灌排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黑龙江大型拖拉机保有量居全国首位的优势,大力推广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等农机化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推广应用耕地质量调控、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播种等新技术,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三是充分发挥垦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扎实推进场县共建工作。坚持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从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场县共建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农场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示范运作,不断增大场县合作对农民的吸引力,提高农垦和地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场得利的三赢局面。四是推进机制创新,探索适合黑龙江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在不动摇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规范和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有序流转,逐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占农村土地承包面积的比重,实现连片种植、集中饲养、规模经营。同时,加快农村经营组织创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抓好国有林权改革试点。五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农村低保、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现村村通公路硬化,完成村村通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任务,农户清洁能源使用的普及率达到50%以上。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政策支撑

为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应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把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把支农惠农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设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以调动农民种粮和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薄弱环节和领域的投入力度。在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家应该把财政增收的主要部分用于改革发展稳定的薄弱环节,明确加强的领域和重点,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重大项目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用投资专项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更易于操作。二是继续完善促进粮食生产的有关政策。长期稳定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把大豆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对玉米、大豆实施全面积良种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对大豆及豆油进门总量进行有效调控,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机补贴投入力度,扩大补贴资金规模,使有购机愿望的农民都能够享受到补贴。扶持粮食主产省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降低海运费标准或对东北粮食南运的海运费进行补贴,鼓励、扶持“铁水联运”发展,降低粮食外运成本;保证粮食运输旺季的运能;免征黑龙江入关粮食铁路建设基金。把粮食销区部分粮食风险基金通过适当形式向粮食主产区实施转移支付,用于运输、农资价格上涨的补贴。三是在黑龙江省建立国家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为巩固场县共建成果,更好的发挥农垦系统的技术、管理、设备优势,黑龙江省计划建立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在区域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地方农业资源和农垦的技术、装备、管理资源进行整合。以农垦系统为核心,向周围县区辐射,实施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大型机械化作业、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土地流转,逐步引导农产步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农民增收能力。国家应集中力量支持该试验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机械化体系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探索粮食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四是加快实施三江平原优质水稻基地工程。为开发利用三江平原丰富的水土资源,发展水稻生产,黑龙江省计划在三江平原建设国家级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新建大中型水田灌区14处,水田灌溉面积1109万亩,新增优质商品水稻70亿斤以上。该工程的建设可显著提高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集约化水平,是黑龙江省粮食增产的重大举措。同时,该地区建设现代化灌区发展,有助于生态建设,鉴于该工程提供的粮食产量巨大,生态效益显著,国家应将该工程纳入重点工程计划,支持该工程尽快开工建设。

上一篇:涨势迅猛 后市可期 下一篇:推动工业流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