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年轻的面孔

时间:2022-05-19 10:36:19

19世纪60年代末,我随着百万知青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黑土地。当年我20岁。在艰苦的边疆生活中,有苦闷,也有欢乐。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让我永生难忘。

事情就发生在我所在的五十团五连。当时,我们连东边隔河与五十七团相邻。五十七团是以朝鲜族老职工为主的连队,被我们称为朝鲜屯。当时三江平原上的很多农场都因战备需要而归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朝鲜屯也因此分去了很多来自大城市的知青。

黑龙江的冬天非常冷,风刮起来像刀子一样割人的脸,下了雪要到第二年开春才能化。出去必须戴口罩,但呼出的热气会把睫毛挂上一串小冰珠,粘住睫毛。

各个连队里都有机务排,为了机械的维修、保养,都设置了烘炉。1970年临近春节时,我被临时派去烘炉值夜班。那天夜里一两点时,我到食堂吃夜班饭。还没吃完,食堂门猛然被推开了,风雪中出珊了一个黑影,他大喊:“快!快!我们的车翻了,快救人去!”我们迅速冲出去,一眼就看到连队东边的线道上一辆大拖拉机翻了,车厢一半在道路上,一半斜扎进沟里。一车沙子还在车斗里,一个女孩子被压在拖拉机车头下面。我们仅有四五个人,翻不过一个巨大的车头。只有回去再叫人了。很快,武装三排排长赵淑波带人赶过来了,大家喊着“一、二、三”,车头终于被抬起来了,女孩子被拉出来时已经没气了。

那是一辆打夜班拉沙子的车,快到连队时,车轴断裂导致翻车。死亡的北京女知青只有16岁。

她的尸体被放在连队办公桌上,口罩还戴着,遮住了她的脸。拿下口罩,一张惨白而清秀的脸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们的心一揪一揪地痛。

北风呼啸,暗夜漆黑,我彻夜无眠。这是我第一次面对死亡。眼前这个年轻生命的骤然离去,让我震撼,人仿佛一下子长大了。

事后我得知,这个因公殉职的小姑娘是朝鲜屯的知青,是北京三十五中1969届的初中毕业生。遗憾的是,在悲痛中我竟没有记住她的姓名。

1976年,我回到了北京城。我家就在三十五中附近,我几次产生冲动,想到学校查一下档案,把这个姑娘的情况打听得更清楚,然后到她家去慰问一下。也许是怕触碰这个旧日的伤口吧,我最终还是知难而退了。我时时感到一种内疚和无奈。眼下,我已人到老年,只能把这张年轻的面孔留在自己的记忆中。每到清明,我会默默地为她祈祷,点上一炷香,为她祭奠一番。

(责编:金燕侠)

上一篇:永远的皮皮 下一篇:陈光标的慈善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