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科学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适切性

时间:2022-05-19 05:17:02

例谈科学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适切性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学习活动。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操作的材料。“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经历”,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选择适合、恰当的实验材料,对于整个科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科学探究材料的“适切性”,指的是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选取恰当的实验材料,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2013年9月,笔者参加了区运河赛课节决赛阶段的比赛,与其他两位教师一起执教同课异构的课――《抵抗弯曲》,其中,三节课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有很大的差异,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下表。本文以这三节课中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为例,谈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操作材料的“适切性”。

一、操作材料对探究主题的适切性

材料的选择应当适合研究的主题,选择的材料要尽量真实,即便有些存在较大差异,无法接近被研究对象,也应当让学生建立彼此间的联想,明确这个材料的特性研究可以代表被研究物体的物性。

以这堂课为例,研究桥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最好的材料是木块、钢铁或水泥板等。但显然,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课堂教学研究的。所以,我们一般会选择纸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什么纸,能表现出相似于木块、钢铁或水泥板等比较坚硬的特性呢?在这三种纸质材料中,显然卡纸和铅画纸,在硬度上更接近于真实桥梁,更具有研究的代表性,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普通打印纸硬度较差,用来做桥梁,学生是很难建立起实验材料与真实物体之间的联系的(学生自由设计实验时,绝少有人会想到用这样的纸来做桥梁进行研究)。

当然,即便是卡纸,其实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纸梁承重后,弯曲度会发生变化,不会出现弯折或断裂现象,这一点,无法体现真实的景象。尽管教师已说明用这种材料的原因,通过讲解或引导学生了解纸梁与真实桥梁的共性,然后进行实验研究,但效果仍然不够理想。

从这个角度想,三种纸的选择还是不够适合、恰当,可以考虑换成KT板来作为桥的梁进行研究。KT板常见、易找,承重不大,适合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用KT板做梁,承重增大弯曲到一定程度,会发生弯折或断裂现象,这一点,与真实的桥梁很相近,有利于学生认知的迁移和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非常适合研究的主题。

二、操作材料对教学预设的适切性

实验是整堂课教学的一部分,实验材料的选择也应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出发。选择适合的恰当的材料,可以从时间控制、解决难点等方面,促进整堂课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活动,反之则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抵抗弯曲》这堂课的实验研究有两个难点,一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上。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研究,只改变一个研究条件,而其他条件控制不变;二是实验的时间控制上,尤其是硬度厚度的实验,因为实验时放置重物多,占用时间也多,这会导致后面的研讨时间被挤占,无法完成预设教学。在这三节课中所选材料上,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材料是否适合教学设计,进而产生教学效果的不同。

比如实验控制不变条件中,有一个条件是重物放置的位置相同(梁的中间),对比三节课的材料,可以发现,第一节课用卡纸为梁、垫片为重物这组材料是比较恰当的。用垫片做重物,好叠加,而且数量少(最多时12个),可以做到位置相同,保证条件不变。而另外两组材料就显得适切性不足。用订书钉做重物,当订书钉叠加到12个以上时,很容易倒,学生为了稳固便由纵向放置改成了横向放置,放置的位置发生变化,使原本不变的条件变成了变化的,与实验设计不符。用回形针做重物,也不适切。放置一个时,是放在中间,当放得越来越多时,回形针放置的位置就发生了改变,尤其四倍厚时更是放了几十近百个,已经堆成了一小堆,放的位置更是无法保证条件不变。因为材料的不适合,导致了教学设计的不完美,失去了科学性,不利于科学教学。

再比如控制时间上,从三人的教学设计上看,对实验时间设计为: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为12分钟,第三节课应控制在15分钟以内。显然第一节课实验用了12分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而另外两节课都超出了设计时间(另两节课分别为19和21分钟),且没有全部完成实验。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材料是否适合教学设计上。第一节课不但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而且相对于其他两节课,在宽度和厚度实验上各多做了一组实验(3倍宽和3倍厚),这其中必然与实验方法的设计有关,选择具有适切性的材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桥墩距离方面,第一节课采用的是木板固定木桥墩,第三节课在纸梁的两边画好距离线。这两种方法,方便学生操作,节约了时间。第二节课,提供的一个大致的范围10~13厘米,由学生自己用尺测量距离。显然,10厘米和13厘米的梁放置重物的数量肯定不同,操作时间就更不同。既然13厘米可以,那么10厘米测量时多放重物而花费的时间就没什么价值。其次,第二、三节课中,在四倍厚度实验中,均未测出最大承重值。其中第二节课中,因订书钉难叠加而多次倒塌,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而第三节课中,回形针放几十甚至一百多个,又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加,时间必然要浪费,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流程。

三、操作材料对学生探究的适切性

实验器材是为学生研究使用,操作者是学生。小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成人相比,是有很大距离的。尤其现在的孩子动手机会相对较少,得到的锻炼有限,其操作能力可想而知。因此选择实验材料时,要考虑到适合学生的实验操作。

1. 选择的实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生对新鲜的东西特别好奇,也很容易因此而转移注意力,忘记了实验研究的目的。因此选择材料时,尽量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进行实验,避免新鲜、奇特、有争议等不恰当材料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三节课中,三位教师所选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因此,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没有出现注意力转移的现象。曾经听过一节课,一位教师让学生自带一毛钱当重物,结果学生带来的一毛钱有老版有新版,导致了学生认为其重量不同,于是要比较两种钱币的重量,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实验研究,这样的材料显然是不适合学生的。

2. 实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的操作能力

材料选取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能否达到操作的要求和标准。如果材料适合、恰当,学生操作容易、快速,有利实验教学的进行,反之则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比如在桥梁上放置重物这一环节,要求重物叠加在一起。放垫片和放回形针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学生易于完成,而用订书钉做重物进行叠加时,就有些超出学生的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四倍厚实验中,订书钉叠加起来很容易倒,超过12排后,再叠加就有难度,有几组学生出现了倒了再叠,再倒再叠,导致了实验无法顺利完成。

3. 实验材料要适合学生的操作习惯

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根据在实验中产生的判断而改变预设的操作规范。因此,在材料的选择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的操作特点及习惯,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比如用回形针做重物,学生在操作二倍厚或四倍厚实验时,前面还按要求“一个一个地放”,等放了十几个后发现,每加一个,梁的变化很小。于是根据他们的判断,就不会再一个一个地放,而是几个、十几个一起放,甚至有两个小组将整盒回形针直接放上去,其中一组可承受,而另一组不能承受,就改用半盒。开始根据感觉玩着放了,导致了实验数据不够科学。相对而言,垫片这组材料比较适合,每一倍之间,承重量相差不大,而且每多放一个垫片,梁的弯曲度都会发生变化,吸引着学生小心细致地进行实验,这样的材料比较适合学生的操作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探究成效大小,需要教师认真注意,切莫随意轻率。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310022)

上一篇:中专护生临床带教方法及效果评价 下一篇:我与“小时”的20年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