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源头附近有座大煤矿

时间:2022-05-19 08:09:29

汾河源头附近有座大煤矿

3月16日,在山西省宁武县东寨镇的汾河源头,汾河管理处看守人员带领记者走进了雷鸣寺脚下的水神庙,庙里有一直径约0.4米粗的辘轳水井,井下就是汾河源头。宁武为了保护源头,才盖此庙,池水通过庙下暗道从一石凿龙口喷泻而出,流入宽阔的鱼形池,池深约1.5米,水清澈见底。以前汾源之水流量很大,从管涔山上伐下的木材,都靠汾源之水运出,而如今汾源出水仅0.2立方米/秒,急需保护。

大煤矿开在汾河源头附近

这几年,山西潞安集团像一位强健的中年人,连续生了5个好“儿子”―― 潞安、武夏、潞宁、潞蒙、潞新,而且个个健康。据专家分析,按照亿吨级规模,潞安集团可稳定开采200年以上。

潞安集团的前身是1959年1月1日成立的的潞安矿务局。2000年8月,企业整体改制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潞安集团现有资产总额500多亿元,员工近6万人,含潞安新疆公司9000余人。

据了解,2008年,潞安荣列全国最大500家企业第140名、全国500家大企业竞争力第191名。2008年,潞安煤炭产量达到4209万吨,销售收入352亿元,实现利润32亿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59310元。

潞安集团的目标是:2012年煤炭产量达到1.1亿吨,建成亿吨级煤炭大集团。

其下属潞宁也不甘示弱,潞宁煤业的前身是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建于1986年,转让前年生产能力为21万吨。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宁武县化北屯乡陈家半沟村,2003年3月,宁武县人民政府与潞安集团签订了《煤矿资产转让协议》,将宁武县地方国营陈家半沟煤矿资产转让给潞安集团。2005年8月,正式注册成立潞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潞宁煤业是上海环能的控股企业。现有职工600余人,其中,有500余名宁武人。

据潞宁煤业办公室的崔岩明介绍说,潞宁煤业现有井田面积30.2平方公里,设计生产能力210万吨/年,投资10亿。目前,生产能力是60万吨/年,正在进行210万吨/年的技改及手续办理。

崔岩明说,潞宁煤业在宁武要建5个矿井。“十一五”期间,潞宁公司在宁武煤田进行资源整合后,将关闭20座小煤矿,总投资约50亿元。

记者看到,潞宁煤业办公楼西侧的玻璃宣传栏内写着潞宁公司2009年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2009年要完成进尺7395米,实现利润3.25亿元,而且还要在静乐县选几个好煤矿。

采煤重于饮水?

汾河从北流向南,其两岸3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采矿行业,直接影响到太原3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因此,汾河上游两岸的煤矿就关闭了几十家。但潞宁煤业却在打国家政策的“球”――距汾河3000米的地方开煤矿(陈家半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年产21万吨要提升到年产210万吨,煤田面积是30.2平方公里。如果以潞宁煤业井口为圆心,那么,半径已经到了汾河。据有关人士推测,潞宁煤矿井下工作面距离汾河床下接近3000米。

那么,潞宁煤业集团的做法符合不符合山西省对汾河的管理办法呢?

5年来,山西省在汾河治理方面出台的法规的确不少。

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在汾河源头划定保护区范围,有计划地进行移民搬迁、封山育林育草,保护植被,涵养水源。禁止在汾河源头保护区范围内采伐林木、采矿、挖砂、采石。”

2008年,山西省环保局对汾河3公里内490家企业提出了限期达标、关停、搬迁等分类处置的要求。

2008年3月1日施行的《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条例》第九条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汾河源头雷鸣寺至汾河水库水环境重点保护区的范围。在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矿、取土等活动。”

2008年7月,山西省环保局出台的《关于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保护工程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对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不符合产业政策、不予补办环评手续的违法建设项目(包括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一律予以关停、淘汰,限期于2008年年底前拆除已建成的所有设施,恢复地形地貌。禁止在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建设煤厂、煤站或其他工业设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晋政办发〔2008〕59号)规定:“根据流域内矿山企业对汾河的影响程度,对可能直接破坏汾河河床、导致地表水直接漏失的区域实施禁采,在禁采区一定区域实施限采。初步划定禁采区:汾河上游段(太原市兰村以上)干流两侧岸边以外500米范围内……”

2008年山西省政府出台《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后,全省重拳出击,对汾河源头和汾河沿岸3公里范围内虽然合法但会影响汾河水质的企业,也一律实施关停或搬迁。

山西省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山西省的煤田普遍具有水煤共生的特点,水在楼上,煤在楼下,采煤直接导致了含水层破坏,水量漏失,水质污染,同时还引起地面塌陷、水位下降、水井报废、泉水断流等危害。”

经济学家认为,“大工业的崛起对汾河生态造成了致命一击。”

对问及潞宁煤业采煤是否影响汾河时,宁武县治汾指挥部总指挥李建明说,肯定对汾河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采1吨煤就少2.4吨水。按潞宁煤业年产能力210万吨算,一年就少了504万吨水;如果按一个人一年消耗60吨水算,504万吨水,够8.4万人的生活用水,够宁武县一半人的生活用水了。

李建明接着说:“如果煤矿跟汾河床打通,那么,带来的危害将是更大的。”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是采煤重要,还是保证人民健康饮水,保护汾河生态环境重要?

延伸阅读:关于汾河

汾河的历史

说起黄河,会想到汾河;提到汾河,自然想到源头。《山海经》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西流注入河(黄河)。”《水经注》载:“汾水出太原汾阳之北管涔山。”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三晋文明。千百年来,汾河以其博大、宽广的胸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儿女。

汾河的正源头为东寨镇水母洞(雷鸣寺);另一源头紧邻北石沟和汾河沟,流经宁武的东寨、化北屯、蒯通关等20个自然村,出宁武后,流经6个地市、34个县市,在河津市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是山西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兰村至介休附近为中游,介休以下为下游。流域面积3974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经济发达区,养育了全省41%的人民。有史以来,汾源和汾水为三晋悠久灿烂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汾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人文化遗址就在汾河流域发现。

史料载,汾河水资源曾十分丰富,战国时有秦穆公“泛舟之役”;汉武帝乘坐楼船溯汾河而行;从隋到唐、宋、辽、金,山西的粮草和管涔山上的奇松古木经汾河入黄河、渭河,漕运到长安等地,史称“万木下汾河”。

汾源是三晋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是三晋人民饮水思源、寻根感恩之处,其水之纯净甘醇、景之优美别致是久负盛名的。现汾源旅游景点有汾源灵沼、雷鸣寺、楼子山等,为省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汾源东侧的山坡上,原建有雷鸣寺,因汾水出山声如雷鸣而得名。该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依山而筑,规模宏大,殿堂不少,鼎盛时住僧300余人,为晋北名刹,可惜于上世纪70年代全毁,如今重修的雷鸣寺也不大,只有4个僧人,他们在每年的4月到10月份旅游旺季时待在此地,其他时间返回五台山。僧人不在的日子,有宁武东寨镇窑子湾村64岁的唐换成老人看管雷鸣寺,月工资是500元,住在寺院,吃饭自备,用水时便从下边的汾源用水桶往上挑;人迹很少,日子清闲,一台闪雪花的旧电视为伴。

汾河的今天

近年来,汾河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位急剧下降。同时,一些地方的污水直接排入汾河及其支流。尤其是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长,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等原因,汾河变成了“雨季过洪水、旱季没流水、平时是污水”的病态河流。沿汾河周边植被稀少,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不仅严重影响到流域的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整个山西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汾河流域忻州段作为全省汾河流域的发源和上游核心区域,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艰巨。汾河流域主要存在问题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汾河流域忻州段指宁武、静乐两县,流域面积344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川少,沟壑万千,土地贫瘠,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面积2692.19平方公里。由于流域内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导致生态失衡,旱涝灾害频繁,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同时因为降雨量的减少,必然造成源头地下水位的下降。二是水源水量下降。由于全球气温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水土流失等多重因素影响,汾源――雷鸣寺泉记载的最大出水量为1立方米/秒,上世纪50年代下降到0.6立方米/秒,上世纪末又下降到0.4立方米/秒,现在已下降到0.2立方米/秒左右。相应地,解放前的汾河年径流量为1.89亿立方米,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下降到1.46亿立方米,目前,已经下降到不足0.6亿立方米。三是污水垃圾处理水平低。目前纳入汾河流域忻州段的废、污水为每年420.3万吨,该段仅建成宁武东寨、静乐县城两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宁武东寨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1250吨;静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仅为4000吨。 四是近年来,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较大。宁武、静乐两县境内汾河干流3公里范围内共有煤矿45家。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对汾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由于采空塌陷对含水层的破坏及矿井排水引发的矿山地下水的破坏,直接影响了汾河及其支流的补给水源和水量;煤矿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地质灾害,破坏了汾河支流和干流河床,从而导致地表水漏失,减少了汾河的来水量;煤炭的开采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严重破坏,影响了流域水资源的涵养;煤矿矿山废水、废渣的排放对汾河造成了严重污染。 进入21世纪后,汾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衰减至19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地表径流量仅有9亿立方米左右。2008年6月25日,山西省政府的《汾河干流复流水源保障及调度运行方案》中显示,汾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1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7.15亿立方米。汾河天然来水的日益衰减和流域内工农业用水量的快速增加导致汾河干流中下游频繁断流。

汾河“保卫战”

汾河清不清,源头是关键。2008年政府部门开始对地处汾河源头的宁武县涔山乡、东寨镇两个乡镇的 57个村庄7200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由于采煤对地下水破坏严重,造成宁武县水质严重污染、水量减少。自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实施之后,宁武开始对汾河源头泉域保护范围内的煤矿实施关闭,比如地处汾河源头的鑫隆(原东汾)煤矿。

据了解,2000年,宁武县的煤矿有200多座;到2008年,经过整合、关闭,煤矿减到63座;2009年,该县煤矿数减至23座。2005年以来汾河流域就关停19座煤矿,汾河源头也关了六七座煤矿。并且引进香港某集团的数亿元资金,打造、发展宁武生态旅游。宁武县正在经历煤炭经济向旅游经济的过渡。在汾河源头所在地东寨镇,记者看到有10多家宾馆,有“汾源”字样的不少;出租车也有三四十辆……这些都说明了旅游经济正在崛起。

汾河禁采区内的矿井关闭的有:宁武花岗岩矿、宁武庆远煤业、宁武县化北屯乡丁家沟煤矿、宁武宝华煤业、宁武达康煤业、宁武吴家沟煤业、山西新北方安峰煤业、清河三煤矿、古交市梭峪乡会立第二煤矿、古交风坪岭煤矿、古交市黄达煤业等。

如今,汾河流域沿线70%城市建成污水处理厂,汾河源头出现了一类水质,汾河在变清。

实施好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事关太原人民饮水安全,事关山西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汾河流域的治理,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特别是1988年开始的汾河上游治理工程,历时20年,仅静乐、宁武两县就完成初治面积1900平方公里,建成基本农田60余万亩,建淤地坝123座,控制流域面积825平方公里,可拦蓄泥沙6200万立方米;完成植被建设220余万亩,为提升汾河水质,宁武、静乐两县先后取缔关停土小企业298家,铲除土焦26户,关闭了汾河流域的8座煤矿。

2008年到2010年,汾河流域忻州段重点实施了汾源移民复垦和土地修复工程、汾河忻州段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等9大治理工程。此外,还实行关闭汾河源头煤矿,关停、搬迁污染企业,关闭、限采地下水超采区,重建汾河干流植被等措施。同时,对汾河水源地核心区和芦芽山保护区80个村庄2万多人分期进行整体生态扶贫移民。

立足旅游经济,对汾河源头集镇东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2010年到2014年,将重点实施12大治理工程,即:汾河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调蓄淤地坝工程、水土保持小型水利工程、汾河支流生态植被与经济林建设工程、汾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汾河流域草地治理与退牧工程、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及农村四化四改工程、工业企业深度处理及回用工程、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旅游产业开发工程。 今后着眼于重塑汾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全面恢复和重建汾河流域自然生态;充分利用汾河流域历史人文景观和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绿色产业和文化生态旅游产业。

上一篇:召回门:击碎“日本制造”神话 下一篇:诈捐门:慈善不能“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