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探讨

时间:2022-05-19 05:50:29

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探讨

摘要:文章着力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核心是通过依据大量大学生创业事实、数据,得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根本动力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认为促进大学生形成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总体思路如下:以创业文化建设为根本,构建科学系统的创业培养体系,科学选定教育对象,重视塑造以自信力为核心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品格。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创业培养体系

当前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相当多,但成果大多集中在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批判、对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批评、对创业政策机制不健全的声讨、对大学生创业的社会大环境的不满之上,而在对实现成功创业大学生的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后,我们认为以上这些外在表现或外力作用都不是能够促成大学生成功自主创业的根本因素,由创业主体自身而发的内生动力才是真正促使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的根本因素。

一、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1.学历并不是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决定性因素。从《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自主创业比例中,高职院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而普通本科院校又高于重点院校。在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学历不太高的创业者身边,围绕着一批高学历者。这是由于硕士、博士学历较高,很容易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创业的热情自然就没有那么大。2.专业知识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有限。虽然《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本科生创业最多的专业是艺术设计,高职类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但根据调研,很多自主创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太相关,他们大多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展现的是职业核心能力。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所学专业,会让自己错失很多机遇。3.占有创业要素资源多少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起主导作用。成功创业离不开创业要素资源的保障。比如,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创业资金来源于父母;想创业但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他的创业梦想就很难实现。但促使毕业生跨进创业队伍的主导因素并不是资源占有量,比如,就业条件较好、社会人脉广泛的学生会因为容易就业,反而不愿意冒险去创业。4.优越的经济社会环境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影响度不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统计的数据表明,2009年,社会保障较高、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并不是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地方,创业比例高的反而是经济相对落后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1]。5.创业教育、政策扶持对促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效果不佳。从国家到地方,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平台、成立创业培训机构,但是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例仅为1%,创业成功率为2%-3%[2]。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创业自信既是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的核心因素,也是推动大学生主动开展创业实践并逐步走向成功的最根本的内生动力。通过对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已实现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的创业经历及其个性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他们都具备一个最大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烈的创业欲望”与“发自内心的创业自信”。据统计,有90%以上的人从进入大学校园甚至是在中学阶段就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创业冲动;有70%以上的人在校园或社会上进行过具体的创业实践;有30%以上的人在创业实践中取得过一些成绩。而他们普遍认为,创业自信并由此产生的创业坚持,是他们最终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让他们评价导致一些毕业生自主创业失败或放弃自主创业的最主要原因时,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主要是因为创业实践中的挫折削弱他们的创业自信心,导致没能继续坚持。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的产生方式

1.“先天”自发而成,也可以叫作创业文化熏陶。这些大学生从小或受到有创业背景的生活环境的长期熏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邻里乡亲中有创业成功的范例;或受社会创业名人传记等影响,长期将创业模范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奋斗的目标。其创业欲望和自信心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创业信念异常坚定,创业理想非常明确,后天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条件的积累、品格品质的历练,都自觉不自觉地围绕着创业理想和信念展开,而这种创业理想和信念在知识技能、经验条件的累积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明晰。同时,这种创业理想和信念也会在创业遇到困难时产生百折不挠的助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长。随着学识、经验、条件的不断完善,创业个体的创业品格日趋成熟,创业理想可行性不断增强,最终逐步化为具体行动方案付诸实施。相关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这种创业内生动力形成方式所占比重较小,但自主创业成功率较高,具有此条件的大学生应是自主创业的主力军。2.“后天”教育激发。一些大学生受家庭或其他生活环境影响,从小受创业文化影响较小,自主创业的意识一直不明显,但在潜意识中存在创业意识的萌芽。这个创业意识萌芽,由于后天的科学正确地教育引导,得到激发而迅速壮大,上升为创业意识和创业理想。加之创业个体具备应有的创业素质和条件,逐步形成创业自信,最终达成自主创业目标。这种科学正确的教育引导,应是专业知识学习、创业实践经验积累、创业教育的指引等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目前,我国这种创业内生动力形成方式所占比重较大,存在起步晚、准备不足、创业信念不够牢固、理想不够明晰等现象,最终造成创业成功率较低。这也正是当前虽然学校、社会、政府都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付出很大努力,但成效不明显的最根本原因。学校、社会、政府应在继续努力帮助大学生创造教育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扶助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如何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内生动力的形成,有针对性地采取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下大力气促使更多的人具备“先天”自发而成的创业内生动力。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形成的要因

1.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影响最深远。文化绝非一日而成、一蹴而就,是形成最慢、最难,最容易被忽视、被逃避的东西,但却又是对事物发展影响最广泛、最深远、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创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西方国家创业文化已形成上百年或几百年,家长教育孩子读书是为了“找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鼓励孩子成为“创业者”“企业家”的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创业文化也处于起步阶段,学而优则仕、重农抑商、小富即安、子承父业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当前“找份好工作”仍是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教育孩子读书的最现实目标。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下,大多数大学生必然是为能找到工作而奋斗,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出极强烈的创业欲望,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就必然难以取得实效。2.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影响最直接。我们在对大学生家庭状况研究时,发现不少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家庭成员中,至少一人曾经或正在受过高等教育;在问及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理想职业时,大多数的回答都与其生活环境最受人尊敬的人的职业有关[3]。如果某个大学生的家庭中有人曾经成功创业,并取得令人推崇的成就,那么极有可能影响这个大学生从小萌生创业信念,最终也成为一个自主创业者;反之,一个人长期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是本分就业、满足于现状的现象,根本就没有接触创业者或很少接触到,无论怎么教育,恐怕也难以真正树立起创业的理想。但说到底,生活环境影响仍是创业文化的影响。3.创业教育是引导激发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教育最重要的作用是因势利导,而不是刻意改变。创业教育对于促成大学生实施创业计划,引导取得创业成功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创业教育达成的理想效果如下:对于有极强烈创业欲望的大学生,使其创业信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创业理想得到进一步明晰,创业经验得到进一步丰富,创业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创业可行性逐步增大,最终付诸实施。对于创业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的大学生,应着力增强其创业欲望,坚定其创业信念,使之产生创业理想,并积极努力付诸行动。但对于后一种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因为外在因素对于内在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和具体情况不同,就现在的统一施教的方式而言,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4.创业个体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根本内生动力产生的核心环节。从大量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的个性研究结果来看,这些创业者都具备一些相同的个性品质,如较强的自信心、较强的学习接受能力、较强的合作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较强的发现与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方面相互综合交织,缺一不可。而在对接受创业教育但最终未实施创业或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调研时,我们发现,导致这个结果的个性原因很多,但没有自信心是其共同的最大缺陷。对于其他能力,大多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锻炼,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对于自信心的塑造,却不是短时间能够改变,而没有自信力对其他创业能力而言也是毁灭性的。一方面,我们大多数创业教育对自信心的塑造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我们大量的创业教育还在费时费力地用在强化大学生自信心上。

四、如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内生动力形成

1.从根源抓起,把创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持续开展。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包括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心理意识,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积极的创业文化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创业文化营造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和鼓励人们通过合法劳动和创业创新追求财富、实现自我,进而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创业文化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或政府的短期行为来推动,要遵循其发展规律,创新机制、体制,使创业文化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2.抓好教育引导,着力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培养体系。创业教育应是贯彻教育和创业始终的,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在创业教育中应有明确的分工。家庭,或者说生活环境是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发源地,是创业意识萌芽期[4]。学校,是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素质的培养地,是创业理想的形成期,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创业意识不断发育壮大,进而形成明确的创业理想,围绕创业理想不断丰富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而形成创业欲望[5]。社会,是促成成功创业性格的磨炼场,是创业理想的成熟实施期,大学生通过创业实验、实践不断完善、丰富、改进创业理想,形成具体方案,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改进,最后取得成功。政府,是促成创业文化形成的总指挥,营造创业的大环境、大氛围,加强即时性创业指导、扶持,领导形成以成功创业带动自主创业的良性循环过程。目前,过于突出和夸大高校创业教育的作用,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应当更加突出家庭、社会和政府,以及其他学校阶段创业教育的作用。3.科学选定教育对象,着力塑造大学生以自信力为核心的创业品质。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自主创业,也不是所有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都能自主创业。要想创业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选准教育对象是关键。但在当前创业文化影响力不够、大学生普遍不具备创业根本内生动力的情况下,就必须完善大学生基本创业素质测评体系,切实加强教育对象的选择,把具有创业意识萌芽和一定自信力作为最基本的遴选条件,也就是要选出值得教育培养的对象。然后,围绕增强其创业意识和自信力这个核心,来完善大学生的其他创业品格,包括诚实守信的原则、人际交往的能力、创新求异的思想、灵活变通的本领、把握机会的意识等。4.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观。一是转变大学生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的观念。创业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的责任,高校只能承担学校创业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二是转变创业教育由单纯学校教师进行的观念。创业教育应以成功创业者为主开展。创业教育应由成功创业者或者用成功创业者的成功创业的过程或经验来教育、指导创业者,不是理论的讲解,而是更多地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转变通过创业教育可以把多数大学生推上成功创业之路的观念。成功创业是少数人的事情。成功创业必然是属于本身就有着极强烈创业欲望的人,靠引导、教育生成的创业冲动,不是根本的内生动力,不足以支撑创业取得成功。极强烈创业欲望的形成才是导致成功创业的根本,一切创业教育应当紧紧围绕着具有极强烈创业欲望的人开展。只有正确选定培养教育目标,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四是改变创业教育是创业前教育的短期行为的观念。创业教育并不是在某个阶段实施后就一劳永逸的,必须把创业教育贯穿创业行动始终。政府应在社会上着力建立一种即时的个性化的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指导或教育模式。五是改变创业教育统一化、规模化、模式化的观念。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个体与个体之间、个性与个性之间也都存在非常大差异,必须尽可能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的,甚至是一对一的创业教育模式。六是转变大学生自主创业非扶持不可的观念。真正的创业者都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也必须经受风浪才能不断成熟,走向成功。而且,现行的一些扶持政策,并不都是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总之,就是要把创业教育贯穿教育和创业全过程,家庭、学校、社会、政府明确分工,共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创业教育主要由成功创业者来进行,只把少数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对象。同时,政府要着力加强对成功创业企业家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6-27.

[2]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0-71.

[3]胡文华,张金凤,于淼.从大学生的自身弱势谈创业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37-38.

[4]姜超.德国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2):46-48.

[5]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作者:王培玲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上一篇:财政税收制度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下一篇:大学生自主创业优势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