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表现及其评价

时间:2022-05-19 04:11:52

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表现及其评价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从这时起,课程理念就进入了一线教师的意识形态当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引发的针对个体差异评价的探索也一直持续。2011年12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再次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课程理念,尽管这与10年前略有文字上的不同,但是关注个体差异的理念还是没有改变。当下,在10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基础上,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个体差异,如何做好个体差异的评价呢?

一、要明确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表现及根源

个体差异,一般意义上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注:本文所述的个体差异,不包含器质性疾病)。从这个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个体差异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受“先天”与“后天”两种因素决定的。

在体育与健康课实践中,个体差异的存在表现在某一项身体素质的集体学习评价上,评价出来的结果往往会以正态分布的形式呈现。这种呈现,是对客观实际的一种反应。但是,就某一个体而言,肥胖的个体速度与耐力素质并不一定就很差,瘦弱的个体力量素质并不一定就很差。因为,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这种差异与评价标准之间的不完全关联性,取决于他们不懈努力学习的态度与顽强拼搏的竞争精神,这就是个体间学习态度上的差异。态度上的差异来源于个体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个性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的学练上,消极的学习态度是怕苦、怕累、怕困难,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借口很多,“理论”很多,却缺少自身能力提高的行动与意志品质;积极的学习态度是乐观、向上,学习动机明确,课上学练积极,课后不断弥补,能吃苦,肯实践,意志品质顽强,会以最大的努力争取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在确立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客观性基础上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真实客观的反映,这种评价应该保证其客观性,不能因“照顾”差异而使大家的成绩都不相上下,这样做,本质上也是否定了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上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这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差异,它与态度上的差异息息相关。从教学上来说,教学内容的设置(项目设置)与学习评价成绩间具有互补性。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上,一个学期不会只有跑或跳或投的项目,教师会把这些项目兼顾起来教学,“跑不快的,但是投得远”“投不远的,但是跳得高”等教学都会兼顾存在的,这样会很好地协调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同样的道理,体能项目偏弱的同学,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能给自己定义成“我胖(瘦),我就应该差”的概念,要在练习次数、努力程度上与其他同学拉近这种能力上的差距,同时,要在其他项目上(如技能类项目)争取领先。而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要自满,不要觉得我身体素质好。不需要好好学练也不会影响到学习评价,事实上这些能力好的同学如果能够端正态度,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获得优秀或良好的成绩,反之可能只获得合格的成绩,有的同学可能会更差。

三、针对个体差异的学习评价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在明确了个体差异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的表象之后,我们该怎样去进行学习评价呢?这是一个“区分差异,因材施教,客观评价”的过程。

1.要鼓励过程性评价,慎用个体内差异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理解为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意志、情感等因素的评价。具体到评价中可以是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的态度(认真听课,积极练习),努力情况(练习次数、克服自身困难的意志表现,课后的自我提高)等(见表1)。采用过程性评价要做到细致记录、有效点评、定期反馈、个案疏导。最终,要把过程性评价得分按照一定的权重折算到学生在某一学习内容中的学习评价当中。

个体内差异评价,通常解释为不是在评价集体以内确立评价依据,也不是在集体以外确立评价依据,而是把被评价者的过去(前测)和现在(后测)做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个体内差异评价的最大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但这样的评价本身缺乏客观标准,不易给被评价对象提供明确的目标,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事实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样的评价只针对某些个体的话,就失去了集体学习中的公平性。在实践中,用前测(过去)与后测(现在)的结果来评价个体,除个体自然成长中的本能因素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非智力因素,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很难保证,进而导致评价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很难把握。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附录3(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中,对体能评价列举了一个案例(案例2),在评价方法中指出:单项体能评定分=期末测试分数+进步幅度分数(即期末测试分数-期初测试分数)×权重,这是一种理想化和理论化的评价结果。“进步幅度”的提出是对个体差异的考虑,但在这里是一个完全的“灰箱”,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个体的能动性心理会左右学习评价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预期。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个体评价标准的研究》中,笔者进行的子课题“《个体评价标准实验》对学生个性发展影响的研究”的相关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的预期性心理会使我们的前测数据与后测数据都缺乏真实性,这实际上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鉴于此,附录3中的体能评价模式在推广中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与把握。

2.注重教材的选择性,加强弹性评价

在实践中,面对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师对同一教学领域内教材的统整,使学习内容具有了选择性空间。弹性化的评价机制体现在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进行评价时,在同一教学领域内,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上具有选择性(见表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优势项目在考核内容上得到肯定,使学生的薄弱环节在这种弹性评价的方法上得到弥补。

上一篇: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家庭因素及教育建议 下一篇:水平四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