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激励性工资总额管理实践

时间:2022-05-19 01:17:50

施工企业激励性工资总额管理实践

摘要: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永恒话题,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并且劳动力成本也逐年快速上升,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促效益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施工企业在人力资源效率提升方面有较大空间。本文旨在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效益考核指标直接挂钩,通过工资总额倒逼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与员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

关键词:激励 工资总额 KPI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快速上升的劳动力成本,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已是当前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尤其是笔者所在的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形势要更为严峻。由于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效率促企业经济效益的空间也最大。本文总结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效率管控经验,推出了通过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效益考核指标直接挂钩的激励方式,在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工资总额组成

工资总额确定主要方法有销售净额法、劳动分配率法、盈亏平衡法、工效挂钩法、工资总额预算法、人员编制测定法、班组承包法、计件工资等,本文介绍的是基于关键绩效指标预算的工资总额。工资总额由工资总额基数、效益调整工资、单列工资三部分组成,单独核算管理。

1.1 工资总额基数 工资总额基数测算采用工资总额预算法。

工资总额基数=调整后上年发生的工资总额基数×(1+预算增长系数)

调整后上年发生的工资总额基数,结合人力资源规划结果进行确定:根据上年实发工资总额基数,考虑人员净增减情况、员工岗位晋升比例等因素确定当年净增减工资总额基数,两者相加最终确定调整后上年发生的工资总额基数。预算增长系数:主要根据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工资增长指导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等因素进行确定。笔者所在企业在核定下属企业工资总额基数时,按照“产值工资率不高于上年度、劳动生产率不低于上年度”原则,结合平均工资水平增长情况,综合核定下属企业工资总额基数。

1.2 效益调整工资 效益调整工资采用工效挂钩法[2]。笔者所在企业的工效挂钩是通过工资总额与关键业绩指标(KPI)考核分数直接挂钩。KPI由优先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人力资源效益指标、常规指标组成。优先指标主要是安全、质量等指标,出现问题则扣分,否则也不加分。经济效益指标与人力资源效益指标共占50分,常规指标占50分,但经济效益指标、人力资源效益指标与工资总额挂钩程度要更为紧密。

效益调整工资总额=KPI考核调整工资总额+超额效益工资总额

1.2.1 KPI考核调整工资总额。KPI考核调整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基数×效益挂钩系数×[1-(100-KPI分数)/平衡系数]。

由于不同级别人员与单位经济效益影响程度不同,笔者所在企业分别确定了领导干部、总部员工、项目员工三类人员的效益挂钩系数。

平衡系数主要解决在不同效益挂钩系数的情况下,平衡不同级别人员效益工资的公平发放问题,即KPI分数一样,发放效益调整工资总额比例也就一样。

平衡系数=领导干部效益挂钩系数/(1+领导干部效益挂钩系数)×100

1.2.2 超额效益工资总额。KPI中经济效益指标或人力资源效益指标完成情况有达满分的,计算超额效益工资总额。超额效益工资总额=∑工资总额基数×满分的效益考核指标权重×(满分的效益考核指标实际完成值/满分的效益考核指标目标值-1)。

超额效益工资总额解决了经济效益指标、人力资源效益指标超额完成时的奖励,不设上限,在企业中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体现了企业与员工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1.3 单列工资 单列工资是工资总额基数、效益调整工资以外的各类嘉奖或考核兑现,单独进行核算。

2 总结

本文对工资总额的核算进行了简要阐述,再结合工资总额过程调整与监控、超发考核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资总额管理体系。推行此方法后,由于关系到员工效益工资,并且在KPI中人力资源效益指标有很大部分权重,下属企业均主动控制人力资源数量、严把工资总额预算,劳动生产率、产值工资率均得到明显提升、控制。随着日渐加剧的竞争环境,众多企业已开始关注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如何通过管理提升人力资源效率则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提升途径有多种方法,本文通过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指标、人力资源效益指标直接挂钩方式,倒逼人力资源效率提升,希望能给企业管理者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分配[2010]72号.

[2]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规定,1993年7月9日.

[3]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中能建发人资〔2012〕3号.

[4]赵曙明.中国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5]赵国军.薪酬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9月

[6]杨剑.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1月.

作者简介:李忠生(1983-),江苏仪征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公司人力资源部。

上一篇:浅析企业组织结构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现代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