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汇 继承

时间:2022-05-19 12:08:51

中国绘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延传相续、嬗变演进,形成了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风格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又在时代的前进中不断地得到充实、突破和创新,并又孕育造就着新的风格,成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也是世界美术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文化在西方经济强势的文化飓风当中,中国人似乎犹豫了、彷徨了、迷茫了,虽然在努力去辨别前进的方向,但是却在前进中迷失了自己该要找寻的目标。面对大量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派的涌入,我们当下的文化似乎已经陷入到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之中。同时,有一部分人产生了对古典传统艺术的“知识老化论”、“束缚论”之说,甚至有的人抛弃了对传统的继承,片面盲目地追随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更是借着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之时,粗暴地对待传统文化,这种对艺术轻率而不严肃的态度,对传统的藐视行为至今仍有蔓延之势。

历史上的中国曾无数次地抵制和融合了外来的强势文化,使这种文化在全世界唯一传承五千年以上而不断代。传承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发展,融汇中西,不断审视、完善本民族优秀文化,才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追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有无数的画匠和著名艺术大师,上下求索,不断创造,历经时间的淘洗与磨练使中国书画达到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京东燕郊认识了艺术家任子千。第一次欣赏到他的水墨作品时就顿觉眼前一亮。仿佛是尘埃四起的天空中,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光阴荏苒,转瞬已近十年,岂胜长叹。古人云:“作画者当十日一山,五日一水”。子千作画,亦是惨淡经营。那是种慢工出细活式的画家,即使是小品,他也需要推敲再三,九巧一罢,尽量使作品体现出构思、立意、取象、造景、运笔、施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境界上直追汉唐北宋;画面神秘莫测,笔墨考究,有明显的古典大师所称道的恒定感。虽然感觉他在承接传统方面有极深的渊源,但作品的面貌又全然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古人云:“文以载道,艺者通神”,从古至今,也许艺术与宗教都源于这个命题,(我们能否认知这个世界)。这就是宗教与艺术共同追求的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子千十五年前即拜入五台山上慈下觉禅师门下参禅修道,对佛、道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曾说:冥想、神游、心物感应,是东方关于生命宇宙之谜求索求解的一种特殊体认方式。艺术家只有到了一种物我不二的境界,才能称其为是真正的艺术家。

这么多年来,他用中国文人的情感和责任一次又一次地审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审视西方文化,并深得其精髓。中国水墨画是传统文化的宿影,文化的深度决定着其艺术的高度,子千不仅从绘画上感受,更是从文化宗教的更高层面上去学习感受,他上从秦汉六朝,下到隋唐宋明,外从西方古典主义到印象派,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并以一个艺术家的睿智,准确地找到了东西方艺术精神本质的契合点,并融通于中国水墨艺术,创造出了与时代同步并具有东方民族精神的作品,实难可贵。

水墨艺术离不开笔墨,笔与墨的结合,乃是来自于五代荆浩的思想,他说:“吴道玄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浩兼二子所长而有之。”这说明中国画技法的演进,是笔墨缘起的真正动因。甚至与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可见笔墨二字在中国人的心目里,已经不仅是强调绘画的技术问题,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心性本真的表露,古人对笔墨是非常讲究的,如“一波三折”,如屋漏痕等,现代宾翁也提过“七墨法”、“五笔法”。然今人能得三分者,已不多见,尤其是那些把意笔草草却美其名曰是“逸品”者,更是可笑之极。真是画道之衰,皆因文人未潮流江湖朝市之弊。子千曾说:“真正好的笔墨你是看不出它的痕迹。就像一颗自然界生长的小草,它的生长轨迹我们是看不出来的,它既不狂放,也不滞碍。此所谓自然之道也”。可谓一语中的。

说到底,文化的本质是人的问题,是认知的问题。中国文化传承了五千年,怀疑或忽视这种文化的传承都可见为一种无知的表现,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有着大海一样的品质,生生息息,我们只有在延续、传承的基础上拓展,才是正道、大道。

上一篇:走进赵根成人物画的意象世界 下一篇:以巨然为基点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