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区域优势 构建“园校一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5-18 10:56:09

依托区域优势 构建“园校一体”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和产业园区“园校一体”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具有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探讨了“园校一体”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园区;园校一体

作者简介:王丽华(1964-),女,广西柳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实验室主任,讲师;张春乐(1956-),男,广西凌云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南宁 5302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五批重点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09A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178-02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建立特色的一条必由之路。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和市场开放办学,为地方经济和企业服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高职院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企业配合、校企联合、校企实体合作、校企一体化等合作模式。但是,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形成“园校一体”发展模式,在校企合作中还是一个创新模式。下面我们就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为例,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范例。

一、理论基础

1.区域优势理论

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依据,除了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区产业集群化、农业集团化等规模经济以外,人力资源是决定性因素,掌握了知识、技能、经验的人所带来的投资收益率远远超过其他形态的资本投资的收益率。①人力资源的获取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深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为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取向。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人的知识和技能,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是德国二战以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的鲁尔地区因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三所大学。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2.园区经济

现代园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是为了摆传统的经济社会环境平台和运行机制束缚,实现高素质经济主体的优化组合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经济模式,是区域经济价值链中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经济形式,有着集聚性、要素集约性和特色区域文化的特点。②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的产业聚集的特点,园区产业聚集度高,政策优惠力度大,经济发展快速。产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引发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刚性需求,催化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而区域高职院校主动地适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寻找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园区经济的发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这是在产业园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职院校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产业园区内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的优势,为园区内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一体化理论

经济学中,一体化最初是指厂商通过协定,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及兼并等方式联合而成的工业组织,它又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体化。水平一体化指竞争者之间的合并,垂直一体化是指供需双方的结合。③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an Tinbergen)第一个提出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其本意在于以区域为基础,提高区域要素流动,达到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

本文中“园校一体”借用“一体”之意,一体是指分散的部分融合为一体,不仅相互间的联系加深,更强调部分之间的共生性。“园校一体”的内涵是指高职院校与经济园区两个独立的组织,为提高各自的竞争力,双方进行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分担责任、义务、风险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它们的共生性表现在高职院校通过与产业园区企业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立体化的深度合作,适应和促进产业园区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聚与集群的需要,使区域要素资源,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效能和能量得以最大程度的释放,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加快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外联动,实现与产业园区企业共享、共荣、共发展。

二、实施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一体化优势

1.南宁-东盟经济园区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历史机遇,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后商机无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与东盟十国合作的新平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处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是中国沿海与东盟国家进行陆上交往的枢纽,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

广西南宁处于中国与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成为联结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三大经济板块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南宁市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其优越的区位、环境、政策优势,经商务部批准成为全国第二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基地。

位于南宁市北郊的省级开发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80平方公里,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1个重点产业园区之一,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和广西重点发展工业区域。产业园区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环境优势,应势而为,快速崛起,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是南宁乃至广西面向东盟各国贸易开放开发的桥头堡。产业园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纸业、药业、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等产业;产业园区综合工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度假区等三大园区,吸引了加拿大、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泰国、印尼、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西等国内外200多家企业入驻,世界500强企业2家、上市企业5家、外资企业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9家。发展势头强劲,辐射东南亚,拓展到欧美,成为广西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园区之一,是南宁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开发区依托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抢抓发展机遇,以独特的土地资源和侨文化资源为核心优势,积极打造以工业为支撑的生态卫星新城。

2.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地域优势和行业企业优势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水利、电力、机电、汽车、建筑、计算机与信息等工科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等人文类专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型高职学院。学院新校区位于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是园区内最大、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从外部环境来说,区位优势、园区经济、园区产业拓展和延伸、园区企业高端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等特点都使学院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企业优势。学院与园区管委会合作态势良好,园区管委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院各项建设,对学校建设用地、基建立项与建设税费等给予政策优惠,并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校与园区文化建设、园区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达成了共识,积极开展全方位一体化的合作。

从内部环境来说,学院原先发展的基础好,学院是广西第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的学校、广西首批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单位、全国水利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2010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企业锻炼、专业教学改革、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学生实习就业渠道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起点和平台,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在当前如此好的发展机遇面前,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以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区域辐射功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大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融合力度,探索“园校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园区良好的产业环境实现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为北部湾和广西经济建设及教育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园校一体”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政校企三方联动,秉承“共享、共荣、共发展”理念,遵循互惠多赢的原则,共同打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1.以产业园区内企业为需求,开展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

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广西红太门业的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双赢,2011年第三季度学院师生累计为企业服务150多个小时,学院成为了产业园区企业攻关克难的带头人,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新产品开发,为企业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具有真实任务的实践操作。学院与企业相互渗透,以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院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双方合作的基础、起点、平台突破以往浅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学校对应产业园区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广,程度深,与企业建立良好互动,以满足区域内行业、企业需求为终极目标,开门办学,培养能够体现产业园区特色的一体化人才,使学生成为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引企入系、引企入园、引企入校,创新办学体制

学院建立了创业创新园区,筑巢引凤,引企入系、引企入园、引企入校。如与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创办了中锐汽车学院,已建成3000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场地,推进了1200万元的项目合作,中锐班214名学生已顺利就读。建立“校中厂、厂中校”,与广西水科所签订框架协议,共建“广西水利综合实验研究基地”,建筑面积8800平米,项目总投资425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500万元,地方投资750万元,项目建设期2年。主要专业与广西海河公司等一批行业内主流企业深度合作,无缝对接,逐步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体制。

3.构建具有区域民族特色、职业氛围和品味高雅的一体化和谐人文环境

地方政府积极介入,推动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将会实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的有利局面,其合作模式也会更加多元化。学院在与产业园区的管委会、企业合作过程中,探索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市场运作,校企融合等,引进企业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益,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合作育人,加快实现学院的管理体制的改革。

学院二期工程与产业园区共建大型的图书馆、体育馆、大会堂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开放式校园,提高信息化资源配置,加强校园与产业园区的服务网络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互动,打造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和校园化的企业文化相交融的职教园区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中来,构建以“职业”为特征的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等素养,把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科学的人文精神等校园文化渗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依托园区东盟特色和侨乡特色,构建区域民族和高职特色为核心文化,品味高雅的一体化和谐人文环境。

4.营造绿色生态“园校一体”,宜居宜商宜学的现代化卫星新城

学院与园区管委会共同研讨,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打造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有凝聚力、现代化、绿色生态和谐一体化园区。园中景,景中园,校园与园区,互相映衬。校园即是园区一景,湖光潋滟晴方好,风物宜人好读书。徜徉林间校道,曲径通幽,书声琅琅,乐韵悠扬,濡染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梦想,宁静而充满活力的校园续写着学院“上善若水,自强不息”的深邃与隽永。校园内,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物化环境熏陶学生,凸显潜移默化功能;校园外,学校与产业园区规划了“一山两湖”的自然景观,即以产业园区的那油水库水资源为改善园区两湖水环境系统的总闸,学院中心静湖与产业园区的大帽山公园环山湖交相辉映,形成“一山两湖”的绿色生态园区,学校整体校园环境与产业园区环境相得益彰,共创宜居宜商宜学的现代化卫星新城。

四、结语

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明晰,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特色和发展是高职教育不变的追求,合作成为方向,共赢成为目标。我们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在发展中赢得主动,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以“园校一体”打造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使学院在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注释:

①肖美香,丁银高.借鉴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 实施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成人教育,2009,(1).

②戴涵莘,陶亦亦.以“园区经济”为特征的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7):10.

③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52.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 下一篇:电工电子实习教学的改革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