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一代文豪的精神“乳母”

时间:2022-05-18 06:20:00

摘要: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成长为一代文豪的历程中,有一个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如果没有她幼年启蒙,也许就不会诞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也许就会改写――这个人物就是阿长。

关键词:文学;鲁迅;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初中教材(八上)

据资料考证,阿长(1821-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其实,这个来自东浦的长妈妈身材矮小,周家原先的保姆个子高大,按周家工友王鹤照的说法:章福庆的妻子阮氏――“庆太娘”才是真正的长妈妈,只是叫惯了,也把东浦的那位叫做长妈妈。

就是这样一位身份卑贱到连姓名都没有、所谓的名号还是别人的、她只是个替代、只是主人家习惯称谓的保姆,却让鲁迅耿耿于怀、久久不忘,从鲁迅一生的等身著作中可以窥见一斑:《朝花夕拾》十篇,其中有四篇提到阿长,分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猫・鼠・狗》、《五猖会》,他在《病后杂谈之余》里也说,“长毛”故事要算长妈妈讲得最多,还在《论照相之类》讲过长妈妈传说中的笑话,另外,在1926年初春,鲁迅正“运交华盖”的时候,写下了《阿长与》来专门回忆和纪念。阿长成为鲁迅笔下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女主角,阿长对鲁迅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的母亲(鲁迅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母亲,有《故乡》《社戏》《阿长与》《呐喊自序》等,但都淡化成了背景,没有任何感彩),远不及阿长形象真切丰腴鲜活。阿长不是一个文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粗人,是什么原因让她几次在鲁迅的作品中出现呢?甚至于让鲁迅花费了如此足量的精力和笔墨来写一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阿长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和“魔力”呢?

阿长生活在鲁迅从出生到12岁去三味书屋上学前的幼年时期,而这正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的从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到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儿童发展黄金期,由于家庭、社会、性别等种种原因,阿长没有机会识字,从而沦落为文盲,但就是这种人,有时候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在他们的身体和思维中,充斥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启蒙了幼年鲁迅的思想和文化,打开了幼小鲁迅的“文学心门”,正是阿长的美女蛇的故事、长毛的故事、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正月初一要孩子说恭喜吃福橘、饭粒落在在上必须捡起来、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以及买《山海经》等这些故事、文化行动和活动,充斥着幼年鲁迅的生活和梦,可以说,阿长,是鲁迅走进三味书屋前的第一任老师,是她启蒙了幼年的鲁迅的梦,在幼小的鲁迅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启迪了幼小的鲁迅的思维和想象。如果没有阿长的引导和教育,幼小的鲁迅整天和一群顽童舞枪弄棒、摸鱼捉鳖、顽劣成性,12岁时走进三味书屋的鲁迅也许就不会那么安静地、本分地、勤奋地读书,将来也就不会诞生影响现代文学的一代文豪鲁迅。从这一点上来看,阿长对鲁迅、乃至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真的功不可没。

在《阿长与》中,鲁迅用轻盈的语言,向读者倾诉了对阿长非常温柔深切的怀念

好多师生在解读课文时,认为鲁迅起初不喜欢阿长、憎恶阿长,甚至怨恨阿长,后来因为她讲长毛的故事和买来了《山海经》从而对阿长产生了敬意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初中教材(八上)

笔者认为,这种解读太肤浅,让作品就失去了应有的深刻意义,也违背了作者在阿长辞世30多年后、鲁迅本人“身交华盖”之时才重写阿长的初衷

解读作品和人物的关键是站在作品中哪一个主体的位置上?运用怎样的视角?如果只是站在儿时的鲁迅、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的视角看阿长,那将永远是“小儿科”的肤浅见解,我们应该以怀、高眼光去解读文本和鲁迅。鲁迅在人生辉煌的四十六岁时仍怀念阿长,可见他本人也饮水思源,胸怀一颗感恩之心,觉得阿长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同一般,他的内心深处对阿长一直是怀念、敬重与爱戴的,他意识到阿长在自己的成长、特别是文学生命的起航时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也许后来《故事新编》的横空出世就是受阿长买来的这本《山海经》的影响。所以,作者是由阿长买《山海经》这一个“点”,引出阿长这个给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自己一生的“立体的人”,《阿长与》全文实际上是充溢着“爱”与“怜”这一主题的

全文运用诙谐幽默的笔调,借用天真可爱的孩童的眼睛,借用孩子撒娇式的语言,塑造长妈妈的形象。写受到大人的管教、引起埋怨、气愤,真实的反映了一个天真单纯的孩子对人对事的判断和感受,这种感悟和感受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有体现:写“切切嚓嚓”,表现普通劳动妇女喜欢背地里闲聊,扯长道短的性格;详细写长妈妈睡觉时占满了大床,摆出个“大”字,“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叫人无法可想”,非常形象地写出了长妈妈的自然朴实而劳苦;写琐琐屑屑的各种规矩,写长毛的故事等,都客观地揭示了阿长朴实的劳动妇女的性格。最后用买《山海经》一事,突出长妈妈善良慈爱的美好品格,给“我”巨大的震撼。童年的“我”,是在长妈妈的关爱中长大。而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妇女,身份却是那么卑贱,命运是那么悲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文章结尾,深深地祈愿“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字里行间,充溢着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和祝福。所以,在《阿长与》中乃至作者的后半生中,作者对阿长始终是敬仰、爱戴和怀念的,读者应该感受到作者这种深层次的情绪――爱。

幼年如果没有阿长的启蒙、文化的影响,也许就不会产生文学家鲁迅。鲁迅对阿长耿耿于怀,经年不忘,正说明了阿长对他的影响已经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虽然阿长与他在一起的时间只是短暂的几年,且是在鲁迅的幼年,但对鲁迅的影响却是终生的、永恒的,进而言之,我们能隐隐感受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应该算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一代文豪鲁迅的精神“乳母”。

上一篇:五妈妈“抱团育儿”,让孩子给孩子当老师 下一篇:国外大佬早餐都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