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 不与电影版比较只讲述最真实的青春

时间:2022-05-18 01:37:41

《致青春》 不与电影版比较只讲述最真实的青春

由辛夷坞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电视剧版《致青春》,已经登陆安徽卫视、东方卫视和大家见面。除了小说本身吸粉无数之外,2013年赵薇执导的电影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获得不俗票房,电影粉丝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如今电视剧版的《致青春》和大家见面,再加上强大的演员阵容,相信又会成为继《花千骨》之后又一部“现象级暑假热播剧”。以“杀姐姐”马可为代表的一众“小鲜肉”陈瑶、杨W、张丹峰等,被粉丝们誉为“引领暑假荧屏颜值爆款”。

主角互飙演技齐发力 口碑收视爆棚

剧版《致青春》讲述了自称“玉面小飞龙”的郑微(陈瑶饰),与不告而别的邻家哥哥林静(张丹峰饰)、大学里刻板敏感的学长陈孝正(杨W饰)之间的爱恨纠葛。此次电视剧版将重现小说中各种经典情节。看过近期曝光的片花之后,不少网友都夸赞陈瑶是本色出演郑微,导演也说,见到陈瑶后立即就定下了她。陈瑶坦言,为塑造郑微做出许多牺牲,剪去留了多年的长发,在拍摄第一个月就暴瘦20斤。剧中郑微有着众多追求者,陈瑶坦言,如果自己是郑微,她会选择林静。因为现实生活中,她更加喜欢温柔的男生。作为电影版《致青春》的影迷,陈瑶接演前细细读过小说。她说,自己演的郑微与杨子珊演的,最大区别在于,加入了更多职场戏,让大家看到郑微更多的成熟面。谈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陈瑶笑称,是与张丹峰的激情戏,拍戏前不停喝水,因为非常紧张。

因出演《花千骨》中的杀阡陌而人气爆棚的暖男马可,此次出演富二代许开阳。“杀姐姐”变身奋不顾身追爱青春季恋人的富二代,一直守护在恋人郑微身边,后来明知郑微爱上陈孝正,也没有放弃追求。为爱奋不顾身的性情,和“杀姐姐”颇有些许神似。马可说,许开阳与他可谓完全相反,自己低调,而许开阳高调张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富二代,“有点小大哥的架势,仗着有钱,身边永远不缺朋友”。此前在电影版中,郑恺出演的许开阳颇受认可。马可说,接拍电视剧前也看了几遍电影,为的是看看郑恺出演的感觉,以及电影和电视剧在剧本上有什么不一样,但他没有刻意要区分和郑恺版许开阳有何不同。“有什么不一样呢?可能校园期我会加入更多的表现许开阳可爱的戏。他不仅是高调张扬,这个小大哥其实是很可爱的。我想让角色更好玩一点,观众更喜欢一点。”

在剧版《致青春》中,杨W颠覆以往在《小丈夫》和《匆匆那年》中塑造的温文尔雅、贴心暖男形象,饰演沉默寡言、敏感自尊、心思缜密的陈孝正。对于有可能被观众骂作“渣男”角色,杨W称“并不排斥”。而在生活中,杨W说:“我应该不是特别喜欢死缠烂打型的。可能喜欢比较独立一点的,没有那么黏人的女生吧。”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不同,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缅怀和歌颂,这也是“青春”题材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在《致青春》里,郑微的倔强、陈孝正的逃避、林静的矛盾、朱小北的自尊、黎维娟的现实、阮莞的重情、张开的执着、许开阳的天真、 赵世永的软弱、曾毓的阴暗,纵横交织,千人百态,好像总有一款人生属于旁观的你,轻易引起关于青春的集体共鸣。也许就是因为题材的特殊性,《致青春》从播出以来口碑就很好,吸引了大量的新的电视粉丝群。

不只有青春的懵懂更有未来的无限可能

相比于电影版的《致青春》,剧版的《致青春》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加入了关于主角们进入职场之后的故事的描写,进一步演绎小飞龙郑微、学霸陈孝正、学神林静毕业之后的成熟之路,既有对青春逝去的伤感、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丰富了对人生目标的探寻、对思想境界的提升,让故事更加饱满,主题更加深刻。原著作者辛夷坞表示:“剧版还原度挺高的,(剧版)往里面填充的主要是一些细节。”导演杨文军坦言,这部电视剧从筹备到开拍准备了三年,在这三年里和编剧一遍遍打磨剧本,换了两版才最终满意。这样的用心之作也成就了《致青春》的好口碑。

谈及电影版和电视剧版的区别,杨文军导演也坦诚这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人家拍得挺成功,你拿什么跟人家对抗?后来想明白,所谓改编也好,或者已有同题材成功案例在前也好,不一定非得说能不能超越,自己要有特色。电影和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主题、写人物的状态,还有整个故事发展,都有完全不同的空间拓展,各有各的优势吧。”

由于原著超高的人气和电影版《致青春》的高票房,电视剧版的《致青春》难免会受到二者的影响,对此,杨文军表示:“就艺术创作而言,对同样一个题材,没有非得划分出电影应该怎么样表现、电视剧应该怎么样表现,只要真实用心去创作,好好研究怎么讲故事,把人性复杂度开拓出来,把情感感染力提升上去,把思辨的色彩刻画出来,都会取得成功。所谓的聚沙成塔,慢慢低头去耕耘,自然会有好的结果出来。我们拍这个戏也 没想到要有什么样的回报,取得什么样的成功,认认真真踏实去做,总有回报。这也是我拍每一部戏的宗旨。”

上一篇:渗透数学思想提升数学能力的研究 下一篇: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