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教育路径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的影响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18 12:02:34

多维教育路径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的影响实证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开展低碳教育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基于462份调查问卷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提取影响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的教育方式。结果显示:低碳生活氛围塑造、课堂教育、校内媒介宣传教育、低碳活动教育是第一主成分,父母的教育和父母的榜样作用是第二主成分。即第一主成分为学校教育,第二主成分为家庭教育。

关键词:低碳教育;低碳生活态度;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6-02

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是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理应是践行低碳理念、传播低碳文化的生力军。但目前大学生低碳生活的现状不容乐观,孙震的研究显示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呈现“知易行难”;宋兴怡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相关认知程度参差不齐且总体偏低、低碳生活态度积极与对当前生活环境评价程度较低并存、低碳生活参与行动力严重不足等;吴志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低碳概念准确认知度不高、低碳生活实践度不高。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实践与低碳教育深入密不可分。麻东峰认为高校必然成为低碳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学生生活实践及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贯彻低碳教育理念。这些研究都集中在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传播低碳生活理念,并且多为定性研究。然而对于大学生的低碳教育还可以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来进行,本研究即选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主要教育路径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提取主因子,多管齐下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的形成。

一、研究概况

1.问卷设计。本研究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低碳生活态度测度,通过6个李克特五级量表问题进行测度,每个问题设计了“非常同意”“同意”“一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分别对应“5分”“4分”“3分”“2分”“1分”五个评分等级;第三部分为多维教育路径对低碳生活态度形成影响测度。综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多维教育路径概括为三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设计了20个李克特五级量表问题进行测度。

2.数据搜集。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5所高校(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中支持低碳生活的本科学生作为研究总体,在每所高校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录入SPSS软件后,整理发现低碳生活态度测度均值≤3分的有38份,这些被调查者不属于研究对象被剔除,最终有效样本数据462份,有效问卷率92.4%。

3.量表信度分析。信度是指测量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或稳定性的程度。只根据一次的测验结果来估计信度的方法最常用的是Cronbach Alpha系数,该系数越大(α≥0.7),该测量的信度就越高。通过SPSS软件计算第二部分低碳生活态度测量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 Alpha=0.751,第三部分影响因素测量量表总信度值Cronbach Alpha=0.886,信度水平达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公认的量表可以接受的程度。

二、低碳生活态度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1.数据主成分分析可行性检验。KMO(Kaiser-Meyer-Olkin)值和Bartleet球体检验可以用来检验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一般认为KMO值应不小于0.6,Bartleet球体检验统计量数值大,相应概率小则可以拒绝无效假设,从而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Spss软件输出结果为KMO值=0.798>0.6,Bartleet球体检验统计量=1369.329,且概率=0,可见本问卷所搜集的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提取。利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提取,结果显示:保留主成分为2个,且第一个主成分能解释57.147%的方差,第二个主成分能解释29.029%的方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86.176%,该累计贡献率大于85%。一般认为,负载大于0.6属于高负载,而小于0.4则是低负载。利用SPSS软件做主成分矩阵分析,输出的主成分负载显示:第一主成分与低碳生活氛围塑造(0.754)、课堂教育(0.712)、校内媒介宣传教育(0.780)、低碳活动教育(0.720)呈显出较强的正相关,这几个变量则综合反映学校教育情况,第二主成分与父母的教育(0.605)和父母的榜样作用(0.697)呈显出较强的正相关,这几个变量则综合反映家庭教育情况。即第一主成分为学校教育,第二主成分为家庭教育。

三、结论建议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低碳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首要的路径,这也是对已有研究的肯定。具体来分析四个方面的学校教育负载值,校内媒介宣传教育(负载值=0.780)的影响最大,校内媒介包括宣传栏、学校网站等,而课堂教育(负载值=0.712)的影响最小,课堂教育包括专业课程、专题讲座等。这说明大学生喜欢主动获取低碳信息,而不愿被动强制灌输低碳信息,这与当代大学生独立、有个性、不愿死读书、不愿被强制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学校低碳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然而然融入学生的生活理念中。家庭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大学生大多已离开父母的怀抱在外求学,但父母的榜样作用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教育也会因假期的相聚或在校期间的电话交流得以持续。这也给青少年及更年轻一代低碳生活态度形成以启示,作为父母如果有低碳生活的习惯是能影响到后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如果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对他们后代的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以校园作为主要社会环境,受制于客观条件,而使得本研究中社会教育并没有成为影响大学生低碳生活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社会教育的作用,相反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公共媒介和发挥环保机构的作用深入大学校园,使社会教育的影响力提高。

参考文献:

[1]田晨.低碳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1-2.

[2]孙震,吴晓兵,等.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125-126.

[3]宋兴怡,等,当代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以太原市四所高校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18-120.

[4]吴志鹏,徐新宿,等.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知与策略调研[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1-83.

[5]麻东峰.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4):5-8.

[6]何月珠,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教育的路径探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06-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Y110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灵芝(1982-),女,汉族,湖南宁乡,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林业生态经济学。

上一篇: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对《植物学》实验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