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散结治疗乳腺增生体会

时间:2022-05-18 10:27:18

温阳散结治疗乳腺增生体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温阳散结 医案

乳腺增生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以35岁至45岁女性居多。中医一般从肝郁气滞、瘀血阻滞、痰阻乳络等证型论治,我们曾循着这一思路用于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反思其因,此类患者除与情绪关系密切外,大多见有畏寒肢冷等阳虚之证。《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五七阳明脉衰……六七三阳脉衰于上”。说明女子35岁以后,阳明胃经的阳气开始衰竭,而乳为阳明胃经所过之处,由于阳气虚衰,温煦无力,使血行迟滞而为瘀,津液停留而为痰,痰瘀交阻,阻于乳络而为块(乳腺增生)。因此阳虚痰瘀阻络是本病主要病机,而阳虚为本,痰瘀为标,故治疗首当温阳活血,祛痰通络。临床中治疗多例以此验证,较之单用理气活血、祛痰散结疗效明显提高。现举其中一例如下,以飨同道。

王某某,女,47岁,安阳市人。2007年5月6日初诊。双侧结块伴疼痛年余。左侧左上方可触及4cm×4cm,右右上方可触及3cm×5cm大的结块,按之有囊性感,表面光滑,可活动,压痛明显。经前痛甚,与情绪有关,因疼痛而性情急躁,疼痛减轻时心情舒畅,纳食一般,二便正常,夜寐尚安,月经周期28天,经期4~5天。色紫有块,量中等,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水,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无力。诊断:乳癖(乳腺增生)。据疼痛与情绪有关,辨证为气滞血瘀,乳络阻滞。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药遣:柴胡15g,枳壳12g,甘草10g,白芍、醋元胡、制香附、鸡内金、王不留行、浙贝、生牡蛎、郁金、茯苓各30g,当归、红藤各20g。5剂,水煎服。二诊时,疼痛似减而不显著,余症同前述。思病已年余,取效尚需假以时日,故上方续服10剂。2007年5月23日三诊:述疼痛如故,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水加重,细询尚有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喜热食,舌质淡紫,舌下静脉淡紫,脉沉无力。综合脉证,恍悟本病当属脾肾阳气亏虚,痰瘀交阻之证,法当温补脾肾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之法。故药遣:制附子(另包,先煎30分钟)、桃仁、红花各12g,干姜13g,炙甘草25g,吴茱萸15g,鹿角霜、黄芪、当归、山药、鸡内金、生牡蛎各30g,醋三棱、醋莪术各9g,皂刺、仙茅、仙灵脾各20g,砂仁10g。5剂,水煎服。服药后,乳中结块缩小,疼痛减轻,药已中的,守方续服10剂。四诊时结块缩小大半,带下清稀明显减少,纳食增加,畏寒减轻,病人心情舒畅。之后,依上方随症略有加减,调治3个月,诸症消失,红外线复查,未见异常。追访半年,病情未见复发。

本例在诊治过程中,初诊囿于固定思维,见乳痛与情绪有关,未予全面分析,遂书以疏肝理气祛痰活血之品。此举虽未抓住根本,但毕竟本病具气滞痰瘀之标,故二诊时仍有效但不著。由于此类药攻伐有余,扶正不足,久用易伤正气,故三诊时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水加重,正伤更为明显。详询细察,得知尚伴心悸气短,畏寒肢冷,喜热食,舌质淡紫,舌下静脉淡紫,脉沉无力等阳虚血瘀之证,是以改弦更张,以温阳散结为主,佐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之法,施以四逆、理中辈,配以化瘀、祛痰、散结之品。方中以制附子、干姜、炙甘草、鹿角霜、吴茱萸、仙茅、仙灵脾辛温大热补脾肾之阳;佐以桃仁、红花、当归、醋三棱、醋莪术、鸡内金、生牡蛎、皂刺理气祛痰活血;砂仁芳香化湿,调和脾胃,以利药物更易吸收;山药甘缓补中,使祛邪不伤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阳气,活血祛痰散结之功。

临床体会,制附子、三棱、莪术三药合用,活血化瘀散结之力更强,可使体内瘀滞之邪得以迅速消散;鹿角霜味咸性温,咸以软坚,温以散结,为温阳软坚散结之佳品,尤以消散肿块其效最速。由于辨证正确,方随法遣,故三诊时取得显著疗效。

临床表明,诊治乳癖(乳腺增生)若伴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饮食喜热,白带清稀如水,唇舌淡紫脉沉无力等症者,运用温阳散结之法比单纯用疏肝化瘀散结之品疗效大为提高,且疗程短,复发率低。《内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此之谓也。

上一篇:推拿治疗颈性类冠心病征2例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2例疗效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