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艾滋病12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5-30 07:56:31

辨证治疗艾滋病120例临床观察

关键词 艾滋病 辨证论治 临床观察

艾滋病(AIDS)是艾滋病毒(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我院从2002年5月~2007年10月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12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20例均符合《艾滋病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中的诊断标准,其中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48例,AIDS72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23~65岁,平均34岁。临床以并发肺结核、肺炎、鹅口疮、贫血、泄泻、疟疾较多见,少数可见周围神经损害及卡波济肉瘤。实验室检查:12例病毒载量检测为8490~47360/ml;1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为110~630/UI;64例血红蛋白为40~128g/L;56例血沉检查为9~120/mm/h;92例白细胞总数检查为1.6~14.5×109/L。

2 治疗方法

2.1 肺胃阴虚型(36例):多见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或早中期患者,此型临床上较多见。症见发热,干咳少痰,或有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气短,胸痛,全身乏力,消瘦,盗汗,口干咽噪,皮肤瘙痒。舌质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化痰,用参苓白术散、百合固金汤合生脉饮,或大味地黄丸加减。

2.2 脾胃虚损型(52例):多见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症见发热,消瘦,全身乏力,纳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呈稀水状,少数有粘液,腹胀肠鸣,口腔粘膜及舌部疼痛,有白色块状物或白斑。舌质淡、苔黄腻或白腻,花剥,脉濡细。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泻,用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并配服香砂六君子丸。

2.3 脾肾两亏型(18例):多见于晚期患者。症见发热或低热缠绵,极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纳呆,恶心或呃逆频作,腹泻剧烈或五更泄泻,腹痛肢冷,盗汗,口干,毛发枯槁无华,爪甲苍白,或见鹅口疮。舌红、无苔,或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治宜益气健脾、温肾止泻,用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并服用金匮肾气丸或十全大补丸等。

2.4 热盛痰蒙型(14例):多见于艾滋病病毒侵及神经系统的晚期垂危患者。症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项强惊厥,四肢抽搐,或伴癫痫,或呈痴呆状,或因周围神经损害,肢体疼痛,行动困难等,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化痰、熄风开窍,用安宫牛黄丸、钩藤饮加减。

对14例伴有神昏障碍者,降鼻饲给药外,并灌服安宫牛黄丸,静滴清开灵、醒脑静等,以及补充电解质,合并感染时配合抗生素等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症状改善情况:经治疗46例症状体征(乏力、咳嗽、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腹泻等)消失,58例症状体征减轻,总有效率占86.7%。部分患者停药后,症状常易复发,如反复发作,症状明显加重,如咳嗽加重反复发作而有喘促、胸憋;腹泻日久形成滑脱不禁;皮疹瘙痒反复发作形成疖肿疮疡等。

3.2 血液化验情况:12例病毒载量检测,治疗后明显下降10例,其中4例比治疗前低近10倍;11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中10例有大幅回升;血红蛋白降低23例,治疗后15例升高;白细胞总数偏低29例,治疗后均有升高;因感染使白细胞总数升高5例,治疗后均降至正常;血沉增高21例,治疗后17例降至正常。

4 体会

治疗AIDS的关键是必须遵循虚实并治,以补虚为主的原则。早期多为毒热较盛,肺胃气阴两虚,给予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田基黄、蒲公英等,及养阴益气之药,如生地黄、沙参、麦冬、天花粉、太子参等。中期多为肺脾气虚,应以补益脾气为主,如黄芪、党参、山药、枸杞子、甘草,适当加入淡渗利湿之品,如茯苓、白术、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中晚期应补脾肾、温阳益阴,如菟丝子、五味子、山茱萸、熟地黄、杜仲等,宜补而不宜泻。艾滋病患者虚证虽可表现在气血阴阳的不足,但以气虚、阴津亏损更为突出,虽有热证却多呈虚热征象。机会性感染早期也可见邪热毒邪入侵,但切不可寒凉过甚。AIDS的治疗应着重于早、中期患者,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晚期患者常有“久病入络”之表现,治疗中适当加入丹参、牡丹皮、当归、川芎、赤芍、姜黄等活血化瘀之品,对改善症状,缓解疼痛十分有效。

上一篇:加味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40例 下一篇:四逆散加味治疗胆结石术后肝功能异常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