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时间:2022-05-18 08:28:25

浅论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摘 要: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技能的培养,如何改革其实训教学是专业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所存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法,构建了科学的汽修教学模式,为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汽修 教学 改革

近年来,汽车持有量迅猛增加,社会对汽车使用与维修方面的人才需求也直线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许多中职学校都争相办起了汽车维修专业。但是,对于这类新兴专业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它的教学模式还处于逐渐摸索阶段。如何培养出企业实用的汽车维修专业人才,是每一名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师的当务之急。[1]

一、目前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与生产实际有较大的差距

目前中职教育仍然是广泛采用学科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容易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思维能力,非常适合普通中学的教学,但并不适合中职教学。一是学科课程模式下,过于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这点跟中职教育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二是学科课程模式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与企业的要求不一致。学科课程模式下要求学生单独学习,通常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即考试成绩,而企业中通常需要学生注重小组的协作能力。

2.教材建设跟不上行业的发展

虽然这几年市场上也不断有新的教材涌现,但仍然留有传统教材的痕迹,或是理论性、系统性过强,或是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或是片面的理解“理论教育以实用、必须、够用为原则”而使教材失去了应有的系统性。

3.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很多学校的实训场地由于实验设备不全或者数量不足,实训室的布置上过于教室化,设备上过于陈旧,既不实用又不美观,没有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4.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符合中职教育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尽管这几年各中职学校都在提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但不少“双师型”教师在实践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汽修专业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因为汽修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其相近的专业参加一些培训后转行过来的,在本身的汽修实训技能上并不过硬。[2]

5.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落后

大部分中职学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还是围绕着“学生坐上听,教师堂上讲”的模式,这种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的改革探索

1.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原本单一的课程实习进行综合、系统化,让学生全程参与设计项目的选择、技术路线的制定,到产品最终的组装,教师只是从中进行指点,并且亲自让学生参加工作过程及成果的考核[3]。比如,《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可以进行汽车中的某些零件图测绘,随便找一个汽车上的常用零配件,让学生们用所学的知识点,把这个零件按照一定的比例给绘制出来。这样的课程设计,有明确的任务、有确定的成果,不仅留给学生自我组织安排学习的时间、空间,还起到了理论课联系实际操作的作用。

2.大量采用校本教材

采用校本教材,是作为中职学校汽修专业课的首选。

一是教材内容能够及时更新。比如在传统教材很少涉及到现代汽车的检测技术,而对于现在的汽车维修中,已经普及使用发动机故障检测仪、四轮定位仪和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如果使用校本教材,可以及时的把这些涉及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的知识点编入教材。

二是结合“项目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有相匹配的教材。应该根据汽修专业的特点,将汽车的各个功能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在该教学单元中,应将该功能系统的结构原理、性能检测和故障诊断的方法和程序、维护修理的操作方式,和所有与之有关的技能操作训练和考核一次性完成,然后由各个功能性模块组成完整的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体系[2]。例如可以将汽车按其功能划分为发动机模块、汽车底盘模块、汽车电器与电控系统模块等几个大的功能性模块,每个功能性模块中,应包含传统机构和新技术内容,通过该功能性模块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掌握该功能性模块所要求的各项技能[1]。

3.与各4S店“校企合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汽修技工”

一是他们有强的企业文化。在制度上,应该说是完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老师对于他们的教育对他们的帮助,在这里能让他们感受到纪律有多么的重要,跟学校的教育是一致的,更让他们感受到在社会上生存的“残酷”性;二是每个4S店的维修工种是很齐全的,而且是按部门分得很细的,比如售后服务部有机修、钣金、喷漆等,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轮流实习,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

4.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学校应该派送汽修专业的专业教师应到汽修厂或者是4S的售后服务部进行真正的驻厂学习,要求达到能够维修汽车的能力才能回到学校上课。并且每年应该进行新技术的培训,及时把握汽车维修技术领域发展趋势和汽车制造业行业动态,深入钻研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熟练掌握汽车各个系统的专业知识、现代化的汽车维修手段,让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汽修专业“双师型”教师。

5.改变“教法”,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传统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整个课堂中,都是以教师在讲解知识,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灌输模式,学生并没有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课堂上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用汽车维修专业中一些理论知识、构造原理去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汽车具体问题,如汽车跑偏、方向发抖、制动无力等,让学生主动参加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汽修专业的课程改革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教师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相信中职学校会顺利的克服这些困难,培养出优秀的汽修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春青.现行法律框架下提高工会维权职能的途径探索[M].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2]聂增巧.市场需求对汽修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3]胡正伟.浅谈汽车电控发动机维修技术[J].《期刊》,2010.

上一篇:东西方动画短片原创问题探索 下一篇:学科评估促进学科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