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验室空间设计初探

时间:2022-05-18 06:06:33

虚拟实验室空间设计初探

一些职业教育发展得较好的国家,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为主。他们通常采用“小班”教学或一对一的“学徒制”再现实践工作场景。在实际工作中,由相关具有操作技能和技术证书的教师(师傅)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国内常用的方法是集中理论课的教学,开设课内实训或专门的实训课程,也有部分学校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三个方面的矛盾:其一,校外实训场地生产进程与教学进程的冲突,这是建筑类专业较常见的情况。其二,实训现场接待能力有限,室内设计项目往往空间较小,很难满足平均40至60人的班级教学要求。工装项目面积稍大,但由于人数较多,围站在教师周围的后排学生无法很好地接收教师传递的信息。其三,实训教学要求工作流程学习的完整性,在生产现场进行实训难以做到同一任务的全程学习。工期与学期无法同步,学生无法真实感受施工的全过程,只能停留在碎片式的了解层面。受校外实训基地的条件限制,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大投入,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普遍模拟实际现场建设,该类实训室建设同样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人力、财力的投入比较大。以室内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和公共空间室内设计两门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训室就需要大量的材料样板和构造样板作为设计课程的基础支撑。建筑装饰材料课程中的实训样板,应包括木材类、石材类、金属类、陶瓷类、织物类、涂料类、塑料类、石膏类、灯具以及其他构造件的各类材料样板。建筑装饰构造课程的实训样板应具备木材、石材、金属、陶瓷、塑料、涂料、石膏板、灯具和织物示范间等。其二,实训室建设周期过长。仅就示范间的建设而言,招投标、施工以及验收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一新生入学时实训室始建,毕业时往往才能建好。其三,建筑材料更新速度快,部分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未考虑到技术更新的问题,有些实训室刚建完就进入市场淘汰阶段。其四,资源浪费,共用性差。

空间设计类实训室建设成本较高,但是这类实训室的利用率较低,每学期仅有一门课程可以使用,故而浪费了教学资源。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教学投入有限,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实训室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也刚刚起步,实训条件较差,校内实训基本停留在教师命题作业阶段,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其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每个班的人数通常在50人左右,要开展好实训课程,一方面要有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有足够的财力支撑。目前,对于高职建筑类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任何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来说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艰巨的任务。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变建筑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对学校而言,要满足经济、节约、安全有效的目的;对教师而言,要达到简便、省时、灵活实用的要求;对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实践技能,而且要使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能力也一并获得提高。

本研究将重点解析空间设计类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课题组前期已经实施并获得良好效果的“模拟教学法”为基础,以网络建设和模型实体为媒介,规划并设计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空间设计虚拟实训室,组织专家论证后实施。虚拟实训室建成后将打破空间设计类课程以往的教学模式,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替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在对室内设计技术空间设计类课程特点、前期教学改革中已形成部分成果及存在问题进行思考、研究、梳理的基础上,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建立空间设计虚拟实训室。第一,设计场地资料将采用实际工程项目,构建空间设计类课程虚拟模型库。以居住空间室内设计为例,可以针对不同大小的户型分门别类地制作模型库。将公寓式住宅、花园洋房、别墅类分别制作成模型库;与地产网站合作,采集最新户型样本,并定期更新图库。空间设计类课程制作3D模型库和图片库,可以缩短实训室建设时间,将建设成果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设计背景围绕实际项目进行归纳提炼,学生捕捉信息形成需求分析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薄弱环节的信息,将其制作成3D模型或者图片。第三,设计作品的考核将结合客观项目考核和主观个性考核,学生完成设计说明,模拟设计招投标。

虚拟实训室建设相对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小,且针对空间设计类课程而言成效突出,其建设周期较短,而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内容更新容易,共用性强。虚拟实训室的建设不但能够满足自己学校学生的需求,而且可以直接为其他高职院校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所利用。

作者:吴懿

上一篇:大学舞蹈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