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混播对优质稻产量与性状的影响

时间:2022-05-17 09:55:26

摘要 采用大区对比法,进行了不同品种混播对优质稻产量与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龙粳43与龙粳46各50%种子混合播种,弥补了2个品种的不足,发挥了2个品种优势互补的特点,在当地表现出稳产高产的优点,增加了水稻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关键词 优质稻;龙粳43;龙粳46;混播;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 S511.0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008-01

龙粳43是以龙粳38为母本,以早熟、丰产、抗病、优质的中间材料龙花00-233为父本有性杂交,经温室加代和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品种,主茎11片叶,播种出苗至成熟生育期为130 d左右,有效积温2 350 ℃左右,株高89 cm左右,穗长14.4 cm左右,穗粒数为104粒左右,千粒重25.6 g,粒型椭圆,株型收敛,叶色浓绿,分蘖力强,出穗成熟后呈现偏直立穗型,主蘖穗整齐,后熟快,颖及颖尖秆黄色,活秆成熟,抗稻瘟病,耐冷性较强,适应性广。2012―2013年经农业部谷物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粳43稻米各项指标分别为出糙米率82.1%、81.4%,整精米率68.8%、66.2%,垩白粒率10.0%、14.2%,胶稠度84.5 mm,食味品质81分,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龙粳46以龙花99454为母本,以空育131为父本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主茎11片叶,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期127 d左右,需活动积温2 250 ℃左右,圆粒,株高91.6 cm左右,穗长15.8 cm左右,千粒重26.9 g左右。出糙米率82.8%~83.0%,整精米率69.1%~69.5%,垩白粒米率4.5%~9.5%,垩白度0.6%~1.8%,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7.97%,胶稠度75.5~76.0 mm,食味品质81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该品种株型收敛,分蘖力中等,秆强抗倒,后熟快,活秆成熟,颖有颖尖秆黄色。

为了发挥龙粳43分蘖强、生长旺盛、产量高及龙粳46秆强、抗倒伏、抗稻瘟病性强的优点,提高主星乡水稻产量,避免龙粳43秆软易倒伏造成减产现象的发生,也为了弥补龙粳46分蘖力差产量低的不足,进行不同品种的优势互补混种的对比试验,混种比例是龙粳43和龙粳46各50%,与龙粳43、龙粳46单独播种的产量进行对比,测算出哪种种植方式产量更高,以提高当地农民的稻谷产量[1-3],增加主星乡农民的经济收入,特研究制定本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主星乡红星村红星屯屯西通乡路道北,通肯河北岸,属三积温带下限四积温带上限。地势平坦,靠主干渠,水资源丰富,排灌自如,秧田在通乡路道南,与试验田一道之隔的大棚育苗小区,管理观察方便,运输便简。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粳43和龙粳4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龙粳43单独播种、龙粳46单独播种、龙粳43和龙粳46各50%的种子混合播种。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4-6],不设重复,小区面积200 m2。

1.3 试验实施

种子处理采取正常常规处理方式。秧田播种量与当地大田的播种量相同。采用塑料大棚秧盘旱育苗的方法,早育早插,管理方法与大田秧田管理相同。插秧方式为机械插秧,南北走向,中间是龙粳43与龙粳46各50%的混合种子处理,两边分别为龙粳43、龙粳46单独播种处理。机械插秧规格是30 cm×13 cm,每穴5~6株,不同品种间隔50 cm,长度50 m。大田旋耕前撒施水稻专用肥(19-16-13)705 kg/hm2,然后机械旋地,这样使20 cm耕层内均匀有肥,使稻根长到各土层均可吸收到营养,以确保水稻每个生长时期养分的正常供给,不脱肥,插秧时间为5月中旬。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长势观察

龙粳43分蘖速度快而且多,长势旺盛,叶片微微下垂,叶片相对呈淡绿色,穗形也微微下垂,目测株高较龙粳46平均矮1.5 cm,秋风小时不成问题,秋风大时抗倒伏能力较龙粳46差,当地大面积种植时有时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现象,严重影响收割速度,收割损失率大大提高,严重的达到15%以上。

龙粳46进入分蘖盛期相对要晚而且分蘖数量少,但秆强秆硬、抗倒伏能力强,叶色相对龙粳43浓绿,叶片呈45°角上举状;稻穗相对龙粳43直立收敛、抗冷害抗逆性强,能正常进行机械收割。

龙粳43与龙粳46各50%的混合播种种植表现介于2个品种之间,部分叶片上举,部分叶片微微下垂,这样使作物对光能的吸收更充分合理,利用率更高,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及高产的形成,同时通风透光性也得到了改善。降低了单一品种龙粳43相对抗稻瘟病性和抗倒伏能力性差、秋天下霜后穗茎部易折造成丰产不丰收的风险。

2.2 产量

龙粳43单独播种的株高89 cm左右,穗长14.4 cm左右,有效分蘖数为4个,每穴平均穗数为22穗,穗粒数约为98粒,穗实粒数为84粒,结实率为85.7%,千粒重25.6 g,平均产量11 250 kg/hm2。

龙粳46单独播种的株高91.4 cm左右,穗长15.8 cm左右,有效分蘖数为3个,每穴平均穗数为18穗,穗粒数为

102粒左右,穗实粒数为80粒左右,结实率为78.4%,千粒重26.9 g左右,平均产量9 225 kg/hm2。

龙粳43与龙粳46各50%和混合播种平均株高为90.1 cm左右,穗长15.1 cm左右,有效分蘖数为3.6个,每穴平均穗数为20穗,穗粒数为101粒左右,穗实粒数82.6粒,结实率为82.8%,千粒重26.3 g,平均产量10 470 kg/hm2。

3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龙粳43虽分蘖力强,产量高,但因相对秆软、抗病抗倒伏能力差,穗茎部秋季遇霜冻易折,稻穗落地机械收不上来,在当地大面积单一种植时倒伏现象严重,丰产不丰收;龙粳46抗逆性强,但相对产量较低。龙粳43与龙粳46各50%种子的混合播种,弥补了2个品种的不足,发挥了2个品种优势互补的特点,在当地表现出稳产高产的优点,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水稻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适合在当地大面积推广种植。

4 参考文献

[1] 秦田伟,门杏花.融安县2015年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研究初报[J].广西农学报,2016(4):1-3.

[2] 宋冬明,贺梅.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对比试验[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5):1-4.

[3] 谢恒,梁鸿宁.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J].基层农技推广,2014(4):30-31.

[4] 王化春.杂交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结果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13(24):44-45.

[5] 王志军.2011年沈阳市新民地区水稻品种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6):107-109.

[6] 张桂英,梁金梅,艾树民.水稻品种对比试验总结[J].北方水稻,2008(4):43-44.

上一篇:米和厘米的争吵 下一篇:遵义市部分玉米新品种产量与出籽率分析刘远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