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

时间:2022-05-17 06:25:15

校本课程开发: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外而内”的转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描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时指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要求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事实上,教育公平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当前,我国通过政策的价值导向和制度保证使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方面初见成效。然而,正如一些教育行政部门所说,“虽然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基础教育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却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同步增加”[1],过多的表面工作造就更多的是“漂亮的薄弱学校”。面对这种现实,国家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中心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内涵发展的本质。首先,外延发展旨在缩小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间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形成的条件性差距,而内涵发展则旨在缩小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以及同一学校不同学生间的素质差距[2],可见内涵发展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其次,内涵发展的本质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强调的不是依靠外部力量,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3],可见内涵发展依靠的是学校自身的力量。最后,正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下,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教育本身的问题与改革也仍然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问题与改革的重心”[4],所以在笔者看来,学校作为教育实践的基本场所,毫无疑问地是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外而内”的转型这一路径的核心就是针对学校存在的教育问题,通过学校自身的力量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当前,我们应当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教育系统的外缘走向内核、从发展的外延走向本质,因校制宜、以校为本,基于学校自身,立足于师生发展,从学校教育中探索实现均衡发展的途径。

二、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本质

如上述分析,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基于校本、依靠校本。诚然,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战略都要通过一定的具体途径得以实现,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本身就实践着教育理念,将教育发展的战略具体化。校本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相对而言更加贴近学校的具体发展,更加依赖于学校本身这一场域,通过校本课程的研发,我们能更好地将教育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它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5]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可见,校本课程研发与内涵式均衡发展在逻辑上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校本课程的研发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在三个方面实践着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立足学校谋求自主发展

每个学校都烙着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现状和文化传统,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只是一句口号,决不能笼而统之,因为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从每个具体的学校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入手,才能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发展的方式要变被动为主动,只有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长久而有效的发展。顾名思义,校本课程就要以校为本,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整合自身的教育资源,谋求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学校之外的力量,通过国家、政府以及社会的资助而实现,但这种外在的扶持既不可能长久持续,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本课程的研发并非摈弃外在力量的协助,更多地则是要依靠自身的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主发展。校本课程的研发根植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传统,带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色彩,同时也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进行建设的,正因其脱胎于学校,因而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另外,校本课程的研发能够提升参与者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有助于摆脱其对于外在帮助的依附性,校本课程研发的参与者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为自己选择发展道路。这种谋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比外在的物资帮助重要得多,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发展的问题。教师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因而也是学校自主发展最重要的力量。由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研发成功的重要因素,课程开发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新的课题,他们在致力于这一活动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6]。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让其充分参与到校本课程研发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与学校自主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校本课程要求课程建设者以解决学校自身问题为初衷,实现自身发展能力提升为目的,有助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二)校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主要立足于人的发展,把师生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成效。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重要的价值诉求,始终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内涵发展一定要触及教育的本质与根本诉求,即在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具备之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学生个体的发展服务。其相对于外延发展侧重于校舍建设、资金投入等保障性条件,内涵发展则要侧重于直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因素。正如前文所述,两者的区分标准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就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浮于表面,否则只能隔靴搔痒,多建几所漂亮的学校绝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升,简单地立几条法规也不足以促使优质教育的实现,“教育法令的颁定,教育政策的实行,教育方针的贯彻等,若忽视具体的学校实践,也就成了一纸空文;反过来,只有经由学校这一环节才能践其言、成其行”[5]。因此,内涵式发展必须扎根于每个学校,通过学校的教育实践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任何教育都是为了学生、通过学生并且最终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均衡的教育绝不是完全的均等、同一,而是应当差异性地适应不同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袁振国教授在谈论教育平等性的时候指出,要考虑各种不同但却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来对待每一个人的教育活动,要实现教育平等必然需对每一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待遇。[7]差异不等于差距,类别的相异不同于程度的相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个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这里的均衡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进而达到完全一样的结果。即便是要达到同样的基本学历水平,但每个学生的教育背景、接受能力、学习风格不尽相同,也应当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设计来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自己的教育,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发展,以个性化的发展缩小每个人之间的差距。

(三)校本课程本身就是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本身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师生成长发展的关键,课程的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课程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要看其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看课程本身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符合该校的需求。优质的校本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自身的发展问题,其本身就是内涵式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由国家和地方严格操控,一定区域内的学校都开设着完全一样的课程。毋庸置疑,在达成一定的基础学历方面,开设统一的课程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然而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高度统一化的课程是无法满足具体个体的需求的。不同的学生在完全相同的课程面前,原有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以自由地发展,只有打破这种统一化的课程模式,有针对性地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才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下放课程管理的权利,从中央下放到基层,让学校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开发尽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的课程。当不同人的需要无法得到同等满足的时候,不公平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对于学生接受教育来说也是如此。为何一定要学习这门课程而不学习那门课程?为何要重复学习早已学会的知识而不能去学习尚未掌握但希望获得的知识?受教育者对学校教育公平与否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自己所学习的课程进行衡量的结果:当课程能够让大多学生各得其所时,那么大家便会认为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相对公平的;然而当课程对每个人的满足程度参差不齐时,那么大家对这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诟病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校本课程是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集中优质资源开发实施的多样性课程,寄托着不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能够全面满足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和类别上发展的可能,因此其本身就是一种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素。

由于校本课程立足于学校的基本情况、着眼于促进师生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对教育的个性化需要,因此要实现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就必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

三、基于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的校本课程

自从国家制度化的教育普及推广以来,公共的学校教育是每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教育结果。因此,每个受教育者对教育都有不同的期待,大家都希望学校教育能够符合自己的需求,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实现自身的发展。因此,校本课程既有可能也有必要为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服务,从课程的开发、设计以及实施等各方面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进行校本课程研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校本分析要注重学情研究,了解学生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特有的情况,才能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的设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学情分析,了解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才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效。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的教育环境,不同家长在教育中的文化、物质资本的投入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受到的教育影响都是不同的;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因而每个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对于不同课程编排模式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知识的情感投入也是不同的。以上的种种不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个学生之间的学情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校本之中最大、最重要的“本”。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成效的发展,而不至于让这种差异最终表现为学生间的差距,就必须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认真细致地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起点。

(二)课程开发通过审议进行,注重权力下放

校本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下放的产物,以校为本才能够突出特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地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为了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实际研发时,必须将这种权力下放意识贯穿始终。

首先,要让教师实质性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中。一方面,这样可以打破课程开发的行政束缚,使得教育现场的真实情景得以充分考虑,让每个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得以表达,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能直面学校自身的教育现状。另一方面,教师的充分参与也是提高其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得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也就提升了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其次,要让学生成为校本课程决策的主体。“校本课程是为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决策过程中应占有主体地位。”[8]学生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于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单一、片面的课程只会让这种差异变成差距,并会越拉越大。我们要让课程适应学生,就必须在课程开发时考虑学生的诉求,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提升教育教学的成效,从而实现内涵式均衡发展。

(三)内容设计要体现补偿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将开发权力下放的结果,最终必须要体现在课程研发的产品中。具体而言,就是课程的内容必须要体现补偿性和多元性的特点。首先,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每个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而教育结果也不尽相同。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因学生程度的相异而进行,关注弱势学生的教育状况、抓差补缺才能提升总体的教育质量。其次,均衡发展不是均一发展,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内容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类别相异但水平相当。

(四)课程实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选择

校本课程服务于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还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再好的课程也只有落到实处,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多元化的校本课程具有可选择性,在对待课程选择的问题上,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教师必须要有“以生为本”的意识,对教育的功能、目标形成要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从单纯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出发的短浅行为与功利行为。教师在合理指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做学习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校本课程,获得最大程度的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 薛明扬.关于上海市基础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调研报告(打印稿)[R].16.

[2] 刘耀明,熊川武.论义务教育内涵性均衡发展的边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6~40.

[3] 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 上海教育科研,2007(7):14~17.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94.

[5] 郑金洲.走向“校本”[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

[6] 王彦.浅谈校本课程开发[J]. 教育发展研究,2000(4):39~42.

[7]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41.

[8] 刘雪梅,祝成林.学生:不可或缺的校本课程决策主体[J]. 教育探索,2010(1):97~99.

上一篇: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义务家教”社会实践... 下一篇:“以学定教”小班化课堂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