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生态绿化建设思路探讨

时间:2022-05-17 03:56:08

滨海新区生态绿化建设思路探讨

摘要: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分析,探讨了通过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等方法,提升滨海新区城市生态水平,以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

关键词:滨海新区;生态;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0902

1 引言

滨海新区盐碱地绿化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天津沿海至中心城区之间广阔区域的开发提供了战略机遇,成片区域的开发建设既涉及到本区域整体的生态保护和发展战略,也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城区的建设,因此,滨海新区的绿化发展要围绕建设生态城市战略,加快理论创新,解决一些难点重点问题。

2 滨海新区生态绿化建议分析

2.1 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将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宜居生态的绿化新城是一直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而生态绿化就是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

以紫云公园为例,1997年前这里曾是3 600万m3的碱渣。历时5年,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治理,最终成为全国第一座利用工业废料来营建的城市公园。公园占地面积33万m2,建有7个山峰,主峰高31.9m,栽种各种树木和其他植物100余种40万株。利用设计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体现园林生态、绿色空间的主题,充分利用碱渣山的特殊景观效果,在被破坏的环境中创作出最具生态内容的绿色天地,它体现出城市边缘地带的保护与再生,在城市与市郊建立起人与自然共存的良性循环空间,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复合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公园中4万m2人工湖采用中水,既可灌溉园内植物又可保护环境。紫云公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业环保治理工程,同时在堆积多年的工业废弃物――碱渣山上营造这么大面积的绿地公园,又是一项生态恢复工程的实践。该区域主要原生植物有黄须、马绊草、圣柳、芦苇等耐盐植物。碱渣的堆积造成了土壤和植被的长期破坏,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于这类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如果没有人工恢复手段的介入在短时间内恢复植被生态系统是很难的。作为工业废弃物的堆积地,其环境条件已经相当恶劣,植被恢复面临很多复杂问题。从生态学角度看,主要是表土层的破坏,限制植物的生长。因此,紫云公园堆山工程采用了覆盖表土层,稳固地表的方法,并筛选先锋树种,应用乡土植物。这为治理城市区域内大面积开放污染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2 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例如塘沽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64万m2,原址位于塘沽水库旁的空地。公园保留原有植物群落类型条件下因地制宜,挖湖建岛,因势随形,增加园林植物,丰富其种类,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已经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例如北仑里小区,作为一个有30年历史的小区,内部植物群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了动态平衡的效果,小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病虫害较少,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小区环境。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2.3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要求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滨海新区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行道树就是绒毛白蜡、国槐等老几样。在城市绿化中,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例如东海路两侧绿化,面积有12万m2,针对两侧绿化带本身原为盐池、盐碱地的现状,选择较为耐盐碱的乡土树种,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并保证其良好的生长势。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整条道路用了近50种园林植物,主要的绿化形式采用乔、灌、地被相结合,在林带下面种植耐荫性灌木和多年生地被植物,组成上中下3层的植物群落,进行复层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科学合理的的景观生态走廊。树种选择上突出地方特色,多采用乡土树种并兼顾美观,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与萧条,同时注重常绿、落叶及开花灌木的相互衬托,突出四季效果。

绿量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在统计学上,大片草坪的绿地率很高,但并不见得比大乔木下硬质铺地的绿化形式更符合城市人居的需要。生态绿化不仅要提高绿地率,最主要的是提高绿地的叶面积指数。鉴于此,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群落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能耗,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选择耐污染和抗污染植物,能发挥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和同化作用,降低城市污染,促进城市生态平衡。河滨公园近年来在改造中注意增加了草坪中花灌木与耐阴地被的种植量,增强美观的同时提高了绿地的生态效应。

3 结语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应结合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环境、人文资源、民俗风情,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的原材料、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整合运用上。绿化配置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态、景观、游憩的要求,细化绿地的功能分区。例如大沽炮台公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威、镇、海、门、高”和“石头缝”6座古炮台,现存基座较为完整的古炮台尚有3处。今年,塘沽将对这一公园进行整修,绿化种植以乔木为主,尽量增加植物品种和色彩变化,提升公园整体环境。

在建设绿化景观大道、主题公园、生态居住小区等城市不同形式绿地景观过程中,应体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将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证城市绿地系统的开发,让市民亲近绿地,为建设宜居生态的绿色滨海新区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 浩.百年渣山变绿洲――天津市塘沽区碱渣山治理纪实[N].中国建设报,2003-03-06(6).

[2] 张秀英.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郭晋平,周志期.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4] 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外景观 居住区景观[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园林局.塘沽区园林建设资料汇编[R].天津: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园林局,2006.

上一篇:生态建筑的低技术应用お 下一篇:山地别墅区园林景观水景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