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审美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三大哲学维度中的“美丽中国”理念

时间:2022-05-17 02:13:05

简析审美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三大哲学维度中的“美丽中国”理念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提出“美丽中国”的理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多学科、多维度深入研究其内涵特质兼具逻辑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角度更为重要和深邃。主要从哲学角度思考“美丽中国”这一理念的内涵与意义:从审美观上,“美丽中国”理念体现了“关就是让物的自由与独立存在”的高尚情怀,并蕴含着对人们存在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价值观上,“美丽中国”理念折射了对当今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忧思;从发展观上,“美丽中国”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传统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批判与超越。

【关键词】美丽中国;审美;消费主义;发展观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突出的“美丽中国”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五位一体”现代化格局中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新思路。对于这一宏大而深远的战略部署,经济学、政治学、环境学等都是合适而恰当的视角。

以下主要从“美丽中国”理念的审美观、价值观、发展观这三个维度来简单分析一下该理念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一、“美丽中国”理念的审美观维度思考

首先,“美丽中国”中的“美丽”一词,是一个审美上的判断。那么,什么叫审美呢?黑格尔在《美学》里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所以美的对象既不显得受我们人的压抑和逼迫,又不显得受其它外在事物的侵袭和征服”。由之可见,所谓审美,就是让物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而不是去占有它。换言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去横加破坏。这种审美的思想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意识与能力越来越强,这对人类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是同时,人们对于审美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改变。当人们一次次的看到自己改造自然的成就:运河的挖通、卫星的发射成功、克隆技术的发展、各种作物杂交技术的成功等等,人们的欲望也在膨胀,去征服自然、占有自然的意识也愈加强烈。黑格尔在《美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欲望就不会有用。同理,欲望也不可能让对象自由存在,因为欲望的冲动就是要消灭外在事物的独立存在和自由,要表明这些事物之所以在那里,就是为着被消灭和被利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美就是让物自由”截然不同的审美观:美就是去占有。

美学家兼黑格尔《美学》的中文译者朱光潜先生曾这样解说过这种畸形的审美观:“黑格尔指出人对外在事物的最低级的感性关系是欲望关系。人按照他的本能需要,要消灭或利用外在事物来维持生命。在这种关系中,外在事物丧失了它的存在与自由。”这的确是一种很可怕的审美观,因为对美的事物的占有,已经成为了人维持与证明其存在的根据,也即,因为我去占有美的东西,所以我是存在着的。

那么,人到底是因为什么而存在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绕不过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里指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摆脱了欲望关系的人的活动。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使我们变的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我们拥有它,也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时,或者当我们直接占有它,吃它,喝它,穿戴它,住它等等时,总之,当我们消费它时,它才是我们的。”注意:这里的“片面”不是量和广度意义上的片面,而是“拥有欲”替代一切的片面。这种片面的人是异化的人,他的“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简单的异化即拥有感所替代。”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异化。什么叫异化?笔者认为,异化就是原本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却日渐强大,甚至最后强大到这些东西反过来控制人,奴役人的地步。本来,对美的事物的拥有,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努力赚钱,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自己的职称等等,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它的主体或者意识规定性,而是它的生存方式的展开。”我们对美的事物的追逐与拥有,固然是我们更好的生存方式的展开,但是最后这种对美的事物占有欲的膨胀却反过来控制住了人,甚至将人困在了终日为房子车子票子而忙碌的生活中,人们甚至为了自己的欲望去破坏自然。

这就很好的解释了“美就是占有”(因为我去占有美的事物,所以我才存在)这种畸形审美观的错误:我的存在不是因为我的存在(我的品质,创造力,知识等等),而是我的所有(财产,社会地位,职称等等)。这是一种异化的审美观,正如弗洛姆所指出的那样,“我是我,因为我拥有x。”

综上所述,从审美的哲学意义上来讲,“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关照了两个层面的“美丽”的审美含义,第一,如前所述,“审美就是让物自由的存在”,是希望我们少一些占有的欲望,“它是美的,并且它是自由的。”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在生产和消费中的肆意占有、浪费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就会很大程度的减少。第二,是从人的意义上来说,希望我们对于存在这一问题的审美境界得到提高:人是自由自觉的,超脱欲望关系的,美丽而崇高的存在,我们因存在而拥有,而不是因占有而存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两点就是笔者认为“美丽中国”理念所传达出的审美观维度上的哲学意义。从理论上看,第二点比第一点更加隐晦,也更加本质,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更加难做到,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但是,理论的真正意义不就在于指导现实么?而要指导现实,理论就必须要比现实走的更远些,更本质些。

二、“美丽中国”理念的价值观维度思考

上文提到的“美就是占有”这种想法,其实在生活中许多方面都有体现。拿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来说,中国的旅游景点,恐怕出镜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某某到此一游”,甚至有的景点为了避免游客的乱涂乱画,特地设置了留言墙,让游客有一个地方宣泄自己终于到此一游的激动。如果说这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例子,那更为值得重视的,就是将“美就是占有”这句话演绎到极致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商品,除了具有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它还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价值——符号价值。你购买多贵的商品,那么,你就具有多高的价值与地位。有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生产性社会向消费性社会的过渡阶段。近年来随着全球换进程的深入,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促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这种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渗透,使消费主义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同时也悄然走进中国。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消费主义被许多人所接受,尤其是受到暴富阶层和一些年轻人的青睐。由资本操纵的商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在客观上将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树立为中国消费者的理想消费模式。”

比如,前一阵引起轩然大波的有大学生为了购买苹果手机,不惜卖肾的新闻,就是时下中国年轻消费者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如果只是购买手机,那么500元的手机和5000块的手机从通讯功能上有很大的区别吗?恐怕是没有的。但就是因为,苹果手机,它在消费者眼中已经是超越手机的存在,它象征着时尚、富裕、地位等等优越的符号,所以拥有它,就是对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存在的最好的证明。因而为了它,甚至不惜卖自己的肾。“美就是占有”啊,不去占有美的、时尚的、贵的东西,我拿什么证明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是要被人重视的呢?正如鲍得里亚指出的那样:“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也正如弗洛姆提出的消费型人格一样,“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即是我的生存。”只有在买来的物的堆积中,我们才会感到满足,感到充实感与安全感,这难道不是一种异化的消费观吗?

诚然,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没有消费,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并不否定消费,但是过度的消费,攀比的消费,例如消费主义的存在,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消费主义价值观造成的后果不光是对消费者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它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生态坏境的极大破坏,这可能比它对人精神上的腐蚀更加直观:因为人们对昂贵皮草的趋之若鹜,每年有多少动物被残忍杀害,所以现在我们大力提倡,“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因为对上网速度的不断追求,多少本应该是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硬生生树立起高高的基站;因为对电子产品的不断追求,每年多少芯片被浪费,多少河流被化学污染物污染……这都是不断的占有所造成的恶果啊!

该是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我们占有的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正如马克思指出:“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这本来是马克思用以揭示异化劳动的句子,用到上文提到的“异化消费”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消费的越多,得到的商品越多,越想通过商品去证明什么,可是我们的内心也越空虚,人真正的价值也就越少被关注,同时,对自然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也就越严重!

三、“美丽中国”理念的发展观维度思考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与之同时,也应该反思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出现的缘由。毫无疑问,除了审美观、价值观的异化与扭曲,传统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束缚也是生态危机和坏境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有学者指出:“在资本逻辑笼罩下的传统发展观,是对发展观中属人层面的遮蔽,总体上是以物的系统的增殖为目的的发展观念,其主要采取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模式的发展手段。这种发展观在理论上是以主客对立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的发展层面上导致的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宗旨的发展理性,在这种发展理性的视野中,客体成为主体可以加以谋取、计划和裁割的对象……传统发展观只是把自然当成可以任意索求的原料聚集场所,它不仅敉平了作为具有独立存在特性的自然本身,而且通过谋划,把整个自然编织进自己不断增殖的物的系统中去。这样原初作为生活世界形态的自然就褪去了其本身具有的神性的、精神性的光辉。也就是说,在这种视野下,对自然的描述或说明除了有用性这一特性之外,它的美学的、伦理学的、神学的或者文化学的特性,统统被这种以物的增殖为唯一特性的这个单一平面的无限弥散所淹没。这就是原始自然的虚无化和隐没。在资本逻辑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中,一方面人们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因而出现了许多为了经济利益破坏自然、毁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审美观、价值观的扭曲,人们的异化与片面发展。

而“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与超越。

首先,“美丽中国”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与发展的总特征。在谈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时,十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报告中提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发展观把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与自然割裂开,一味的索取自然、消耗自然,“美丽中国”理念倡导人们心系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如中国传统哲学所倡导的那样,“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我们应该也必须看到我们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并且应该善于总结自然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

其次,“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和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不是社会历史研究本身,而是为了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符合人的发展要求。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认识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坚持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并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价值目标追求。”贯彻实施“美丽中国”理念,一个必然的环节就必须要唤起人们的环保参与意识,提倡合理控制我们的生产与消费欲望,坚持绿色健康生活,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等等。再往下挖掘下去,就必然引起人们对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甚至是人存在问题的反思(这在上文均有谈及),而正如帕斯卡尔所说的那样,“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的全部尊严,也在于思考。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尽管剖析自己,挖掘自己,直面自己错误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与精神层面的发展。尤其是在这嘈杂浮夸的时代,静下心来想一想,再往前走,是一件太过重要却十分艰难与奢侈的事。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下一篇:论述漫画中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