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

时间:2022-05-17 05:32:03

协调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三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课堂结构协调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着多种层次结构的复杂的系统,存在着三种重要的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本文就高中生物学新课标课堂结构协调策略作一探讨。

1 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新课标教材内容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状况,特别要注意研究原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这是选择和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的依据。奥苏贝尔认为:“从教学角度看,要研究学生认知结构的以下内容:①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知识内容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②学生认知结构中易与新知识内容产生混淆的概念:③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作用的概念是否稳定、清晰。”同时,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差异,从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结构,促进学生顺利地进行认知同化学习。

2 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贝尔在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提出:“在教学中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在于使学生把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中的要素与已有认知结构别相关的部分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学习新内容。”为了充分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固定作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先行组织者。如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一进行“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时,我们用下列内容作为先行组织者:①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要比普通洗衣粉有更强的去污能力?②为什么人在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一些多酶片?③为什么在果汁生产过程中添加了一些果胶酶之后,果汁的产量就会增加而且更加清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酶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而言,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拓宽原有认知结构或概括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而提出的问题。

3 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新课标的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师在呈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以下两种整合方式:一是抓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构建起按包容性由大到小排列的层次性知识结构;二是抓住并列与相关的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进行横向整合。要根据生物学的知识结构和生物教材的知识编排特点,抓住知识的中心要领,统揽全局,打破章节界限,构建知识网络。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其第一节讲述的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重要基础知识,而该节中有关细胞器的知识与学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又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二节“细胞增殖”讲述的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则是学习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础知识,特别对于学习有关减数分裂这一难点知识尤为重要,而该节中有关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知识则是学习必修二“遗传和变异”中遗传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和变异等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

4 设计优化的教学结构。现代教育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必须突出素质教育,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做到这一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便是一个首要问题。优化的教学结构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提炼原有认知结构,作为先行组织者,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索心向;实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运用新的认知结构解题,促进知识迁移。教师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应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先进教学技法和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智能水平、科学精神等都得到有效地巩固和提高。如针对学生和教学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及我校老教材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探究式学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推广使用。它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目的,以课时学案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基本方式及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情境导入:即课堂导入,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选取与本课内容联系密切的有关社会、生活、科技方面的材料或学生已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然后,将每课时内容细分成若干探究点,按“问题探究一归纳拓展一迁移应用”三个过程学习各探究点。

问题探究: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归纳拓展:通过问题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本知识点。

迁移应用:目的是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与分析,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概括整合:目的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要随着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和更新。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应密切注意各种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不协调,就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结构,以协调三种结构的关系。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往往是产生这种不协调的根源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复杂为简单,或变生疏为熟悉,灵活设计合适的知识梯度,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化解疑点,实现“三序合一”。

总之,成功的教学,应该体现为通过教师设计和实施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最有效地协调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关系,最有效地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上一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下一篇: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