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代位权制度的完善

时间:2022-05-16 11:27:33

论我国代位权制度的完善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商事纠纷案件大量增加,加之我国债权保全机制的不完备,往往导致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为弥补此漏洞,我国《合同法》第73条确立了代位权制度,为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但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代位权制度被极少运用,因而有必要对其存在的缺陷及相应的完善措施加以探讨。

关键词:代位权;代位权客体;代位权诉讼

所谓代位权是指债务人为逃避履约,"享有对他人的债权而不积极行使,导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时,债权人以自己为原告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的权利的一种权利。"①鉴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三角债"、"连还债"等现象不断涌现,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该条款对代位权制度的确立,使得我国债的保全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下文简称为《合同法解释(一)》)对代位权行使的法律效果作出了规定,抛弃了传统的"入库规则",采用了节约诉讼资源的债权人优先受偿规则。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任何法律制度的确立都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解决特定的问题,达到其最初的立法目的。代位权诉讼制度自确立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较少被运用,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需完善。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客体范围过于狭窄,应予以适当扩大

我国《合同法解释(一)》第十三条明确规定了代位权制度的行使方式和客体范围,即债务人不履行其对债权人的到期债务,又不以诉讼或者仲裁方式向次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债权。对该条款的理解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债权种类只能是"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债权",这就使得代位权制度的债的保全功能受到限制,致使其仅能在少数债的关系中发挥作用。其次,代位权的行使以债权人的到期债权为限,无法避免债务人预期违约对债权人债权实现所造成的损害。如果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行为表明其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将不会履行债务,依据该条款的规定,债权人仍然需要等到债权期限届满才能够行使代位权。同时,当两个债权的债务人都存在预期违约行为时,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就无从谈起。最后,如若次债务人对债务人的债务已届清偿期限,而债务人又不主动积极地要求次债务人履行义务,此时债权人的债权尽管尚未到期,但其最终提起代位权诉讼维护合法债权的可能性却因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超过诉讼时效而变得微乎其微。综上可知,代位权制度的客体范围过于狭窄,使得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极少被运用甚至形同虚设。

代位权制度的母国法国在其民法典第1166条规定"债权人得行使债务人的一切权利和诉权。"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将代位权的客体及于除专属于债务人权利以外的一切权利。为使得代位权制度能够在解决"三角债"和"连还债"等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良好经验,适当扩大代位权的行使范围,将其及于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以及一些以财产利益为目的的形成权等。同时,代位权的客体也应包括债务人预期违约情形时的债权人的未到期债权,以期更好的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于债务人债权到期而又面临超过诉讼时效的情形,可以参照《合同法中》"不安抗辩权"的处理方式进行设置,即"若债务人依照债权人的要求提供适当担保,则代位权诉讼没有被提起的必要,若债务人拒绝或者无能力提供担保,则债权人可以提起代位权诉讼。"②

(二)修正代位权制度在适用程序上的繁琐

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同时《合同法解释(一)》对代位权诉讼的程序作出了相关规定。这说明在我国代位权的行使只能采用诉讼方式,排除了传统代位权制度中的径行方式。同时我国《合同法解释(一)》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是指债务人不以诉讼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债务人主张其享有的到期债权,该解释将债务人主张债权限于诉讼或者仲裁两种方式,排除了债务人直接向次债务人主张权利的形式,究其设置目的主要在于方便当事人举证。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代位权的行使在债权人向次债务人、债务人向次债务人两个方面均排除了径行行使权利的方式。

笔者认为,此种规定使得代位权在适用程序上过于繁琐,应当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权。一方面,在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三方主体债权债务关系清楚,争议不大的情况下,由债权人直接向次债务人主张债务人的债权,并由当事人签订协议并实际履行即可,在此种情形下,无论是债务人还是次债务人都能够预见到不履行债务将会面临被诉的风险甚至于承担败诉带来的后果。当然,如若次债务人拒绝履行,债权人也可提起代位权诉讼。另一方面,对于债务人怠于行使其权利,也不应局限于诉讼和仲裁两种方式,正如崔建远教授的观点"应该看重次债务人是否已向债务人清偿的结果,只要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时,次债务人尚未清偿,债务人又未通过诉讼方式或仲裁方式请求,就认定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③,无需纠结于权利的行使过程。

(三)代位权在诉讼程序上应当有更具体的规定

代位权制度在诉讼程序上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当事人的诉讼地位问题。在代位权诉讼中,债权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以次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讼,因而,债权人系原告,次债务人系被告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债务人在诉讼中扮演何种角色,法律并未明确规定。2《合同法解释(一)》第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在向次债务人提起代位权诉讼时由被告住所地即次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即意味着对协议管辖的排除。3代位权诉讼作为特殊的民事诉讼案件,能否以调解方式结案,法律并未明确规定。

综上所述,代位权制度在诉讼程序上应当有更加具体的规范:因在代位权诉讼中,无论债权人与次债务人谁胜诉,其裁判结果都与债务人息息相关,债务人有权出庭参加诉讼,另一方面,为保障债权人债权的顺利实现,债务人不应当对此诉讼标的具有独立的请求资格,故债务人在诉讼中应当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同时,在诉讼中,允许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之间可以适用协议管辖,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诉讼成本,还可以激发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制度的积极性。另外,有观点认为,若在代位权诉讼中,允许以调解方式结案,债权人有时为实现自己的债权,并不能充当"善良管理人"的角色,其对权利的让步行为会危及到债务人的权利。但《合同法》明确规定,"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仅能在自己对债务人的权限范围内拥有处分权,若债权人选择了与次债务人达成调解,依据优先受偿规则,也是对自己所获收益的处分,故调解与否都不会对债务人的权益造成损害。因而在代位权诉讼中只要符合强行法的规定,没有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形下就应当允许调解。

注释:

①彭万林.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②梅锦,陈元.代位权制度之法理探究及完善[J].福建法学,2011(1)

③崔建远.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J].法学,2011(7)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曙光.债权人代位诉讼之程序问题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3)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甘肃金昌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诉讼法学 。

上一篇: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途径研究 下一篇:浅论唐代刑罚思想与唐代的酷刑制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