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组题 第2期

时间:2022-05-16 09:54:14

一、到海底安居

①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面积的7l%。a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科学家们预测,未来的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随着对海底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将自由地出入海洋。

⑦然而,这一切的关键是人类能不能在海底居住,并且b像在陆地上那样建起一座座海洋城市。其实,人类已经有过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③20世纪60年代,有一位名叫库斯桃的法国人,组织了一项名为“大陆架”的海底生活实验活动。他们把一个直径5米的圆球形水下“房屋”送到距离海平面100米的海底,6名实验人员在水下房屋内进行了21天的观察工作。这项实验当时惊动了世界,创造了两项世界记录:一是人类首次在海底生活了21天,二是征服了100米海底。

④继法国人之后,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也进行了水下实验室的实验。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这种水下房屋是两个长21米、直径2.7米的浮筒,重达700多吨。其中一个为实验室,另一个是生活舱。这项实验有5名潜水员参加,在距离海平面159米的深处进行。潜水员在海底生活了5天,然后跟水下实验室一起返回海面。这项实验的成功表明人类可以在100米以下的海底生活,也说明人类有能力占领整个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并向深层海底进军。

⑤供人居住的水下房屋,除了要坚固耐用以外,还要为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存条件。比如,人生活在水里,呼吸是个大问题。在水下房屋里,一般的压缩空气是不能供人呼吸的,必须采用经过配制的氮氧混合气体。

⑥此外还有食品供应问题。一个潜水员每天需要3500卡的热量,因此,食品应该是高蛋白的。但是,没有经过加工的肉、蛋类食品不能带到水下房屋里,否则会污染空气。

⑦另外,在水下房屋里绝对不能使用明火加工食品。短时间内,潜水员可以吃一些罐头食品,时间长了,就得另想办法。淡水的供应也很重要。在海底房屋里生活,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是分开的,饮用水质量要高,其他生活用水量要大。

⑧海底房屋的取暖、照明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海底房屋应备有蓄电池。专家们认为,未来的海底城市,采用海浪发电是最理想的。

⑨在海底居住,有时要远离海底房屋去进行水下作业,因此,只凭体力游来游去是不现实的,如果在水下搬运工具和器材,就更需要运输工具。最理想的运输工具是“水下摩托”。它的外形很像鱼雷,有一个流线型的前罩和外壳,推进器是尾部的螺旋桨,前端还有水声定位仪、探照灯以及摄影器材等。

⑩为了防止在水下迷路。还要随身携带信号接收机。可是电磁波不能在水里传播,无线电短波在水里也会被吸收,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语言修正器”。它利用水能很好地传播声波的特点,采用水下超声波来传递信号,这样就能在水下自由通话联络了。

(文 李湘洲)

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段和③段都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所举数据及其作用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段已经列举了法国库斯桃的实例,④段为什么还要列举美国夏威夷海洋学院的实例?它们的作用有哪些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⑤段中加着重号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⑤~⑩段各说明什么内容?它们的顺序能彼此调换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文中加横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a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

7.具体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作用,并指出删除后意思会发生哪些变化。

①他们设计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下房屋。

答: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何保证供电?目前,主要通过岸上拉电缆供电、水面发电船供电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到海底安居最值得记取的教训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烧开一壶水

①前两天,一位领导说,现在有太多的人不能把一壶水烧开,很多人都是烧到六十度就撒手了;还有不少人这壶水没有烧开,又跑去烧别的壶。

②忽然想起高希均教授说的“核心优势”。所谓“核心优势”,就是一个人跟别人比较起来,他真正的最主要的优势。高教授的这个观点跟烧开一壶水的说法可以两相参照、互相发扬。

③一个人要建立自己的“核心优势”,归结起来大概有这样四个问题:一是一壶水值不值得烧,二是应该烧哪一壶,三是如何烧,四是烧开之后又怎么办。

④就第一个问题来说,社会上有一种甲的偏见,就是所谓的“冷门”。考大学,热门的专业报考的人很多。工作.吃香的行业总是“ 乙 ”。其实呢,热门和冷门是相互转换的。社会上只有没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有句俗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所谓“状元”,无非就是烧开了的水。胡廷武先生说,他在深山遇见一个理发师傅,这个师傅不仅能够准确知道顾客头上痒在何处,而且他的剃刀在脸上游走,犹如春风拂面。这样的技艺是不可能冷的。

⑤其次,要解决好烧哪一壶的问题。一个人要建立“核心优势”,首先要定位,看看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看看自己的兴趣何在。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太过优秀的人,总是认为壶壶水都值得烧,壶壶都能烧得开。但是,“核心优势”的关键就是只能有一个优势,多“核心优势”也就降低了优势。有谚语说,不要同时追两只兔子。围棋大师吴清源曾经手书条幅“不搏二兔”给聂卫平,委婉批评他精力分散了。

⑥定位明确之后,就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水不开,虽然有核心,但是无优势。烧水过程大概是最困难的,因为我们不免有丙 的弱点,不免会怀疑乃至动摇,对水是否能烧开有深度的疑虑,最后甚至认为这壶水根本就不值得烧……一个能把水烧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的人.一定经过了寂寞艰难和挫折……尤其是烧到六七十度的难度,常常令无数来者折回。其实任何人在初始阶段哪有什么大的不同?所谓成功人士,无非是把一壶水烧开了而已。

⑦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要让水持续保持在沸点,绝对不是容易的事,甚至比起烧开 丁 。取得“核心优势”的人社会会给他特别的荣誉,也要求他有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核心”不“核”,“优势”也不“优”了。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够及时警觉到这一点。前不久,“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就主动进行“头衔瘦身”,目的当然是要把“核心优势”延续得长久一点。

⑧不过,在我们的社会里,“生活在别处”的人太多,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太多,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太多。真正能坐冷板凳,在自己的专业方面能够精进了再精进的人并不多。

⑨当然,要让人静下心来烧开自己这一壶,社会还要有一些制度上的保证。在理想的社会形态中,一个技艺精湛的人应该获得相应的待遇,不应该让人觉得只有做官才是最值得烧开的水。只有烧开自己水的人多了,整个国家才会有自己的“核心优势”吧。 (文 王绍培)

1.把“有过之而无不及”、“门庭若市”、“见异思迁”、“根深蒂固”四个成语分别填到文中的横线上,正确的填法应该是:

答:甲处应填__,乙处应填__,丙处应填____,丁处应填____。

2.本文论述什么问题?作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

4.通篇运用比喻论证是本文突出的特点。下列两组句子各比喻什么?在论证上有何作用?

第一组

①只有没烧开的水,没有不值得烧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要解决好烧哪一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要不停地烧水,直至水开: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水既烧开,还要防止水再变凉: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⑤“生活在别处”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想去烧下一壶或者别人那一壶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了比喻论证以外,作者还摆出了哪三个典型事例?目的各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6.⑦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论证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另写一个能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或一个分论点的事实论据。

答:论点:______________事实论据:________________

8.读了本文以后,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垂钓

①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mèi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迷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里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就淡,海雾淡了它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年古冰山。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②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③胖老人听到脚步声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④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等待对方的施舍。

⑤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⑥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⑦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zhì。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⑧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⑨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⑩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方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⑾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像,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文 余秋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①mèi__力

②凛( )冽( )

③对zhì__

④狰( )狞( )

2.作者在①段中描写的海参崴大海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一胖一瘦两位老人垂钓的态度和性格有哪些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⑧段中加着重号的“物质”和“精神”各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揣摩⑨段中“喜剧美”和“悲剧美”的思想含义,说说“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为什么“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⑩段中“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请另举出一个这样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⑩段的表达方式与其他段落有什么不同?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末段中深情地说:“我想此时此刻,他们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像,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请你说说“我们心中的海参崴”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两位垂钓老人说说你对人生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中考作文经典题解 下一篇:第三组题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