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木牍医方注释

时间:2022-05-16 08:43:17

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其他出土简帛文献,对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已公布的一号汉墓木牍医方词语进行解释,进一步揭示了老官山汉简的医学价值。

关键词:老官山 医方 木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243-02

2013年12月媒体公布了成都老官山汉墓内发现920支医学竹简的消息,并公布了1号墓出土的木牍[1],本文就该木牍词语进行释义。

枳实四,术二,方风二,乌喙少半,泽写二,牛膝二,以方寸一,饮后饭,三日益中,八日善;枳实四,术一,方风一,泽写一,白一,乌喙半一物,牛膝一,以方寸一,饮后饭乃中八日;枳实五,牛膝一,术一,乌喙少半其一,方风一,泽写一,以方寸一,饮后饭,泽写一,丛病已。

注释:

(1)枳实:郭子光先生指出,枳实可能就是如今的枳壳,可行气、消胀。今检《神农本草经》载“枳实”:“味苦,寒,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2]

(2)术:出土简帛文献又见於《武威汉代医简》简8和《居延汉简》简89・20,又作“”,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332行、《养生方》121行、《武威汉代医简》简6和9;又作“”,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方》103行;又作“”,见于《养生方》111行;又作“”,见于《五十二病方》85行。[3]《神农本草经》载:“一名山蓟。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2]郭子光先生指出,术应是白术,健脾、除湿。

(3)方风:出土简帛文献又见於《五十二病方》259行,《养生方》107和175行,《武威汉代医简》简8和77、牍85乙和牍91甲。又作“房风”,见于《养生方》111行[3]。郭子光先生指出,方风可能是如今的防风。方,帮母阳韵;房,并母阳韵;防,滂母阳韵[4],声母同属唇音,韵母相同,三字通假。《神农本草经》载“防风”:“味甘,温,无毒。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视,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2]

(4)乌喙:出土简帛文献又见於《武威汉代医简》简3-4、6、42、56、79,《居延汉简》简89・20;《敦煌汉简》简2012;阜阳汉简《万物》简W006、W032、W060、W096。又作“乌”见于《五十二病方》16、17、67、259、280、347、350、353、354、366、413行和《养生方》26、71、121、124、148、149、155、164、172、175、178、183行[3]。《神农本草经》载“乌头”:“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味辛,温,有大毒。主中风,恶风洒洒,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2]。《名医别录》载:“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痈肿脓结。又堕胎”。[5]

(5)泽写:简帛文献又作“泽”,见于《养生方》103行和《武威汉代医简》简6[3]。由于媒体公布的是“写”字繁体字“”,我们颇疑媒体写法有误,原简文即是“”字。《神农本草经》载“泽泻”:“一名水泻,一名芒宇,一名鹄泻。味甘,寒,无毒。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2]

(6)牛膝:郭子光先生认为可能是牛膝,用于引药下行,可备一说。牛膝又见于出土简帛文献《五十二病方》342行,《养生方》行141和149,《武威汉代医简》简57和牍84乙、85乙、91甲[3]。《神农本草经》载“牛膝”:“一名百倍。味苦,平,无毒。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2]

(7)白:出土简帛文献又见於《五十二病方》372行和《武威汉代医简》57、88甲、88乙、89甲[3]。马继兴先生注:“”与“芷”上古音均之部韵,为昌母,芷为章母,故假为芷。在古籍中此二字也多互通。如《史记・吕不韦列传》:“与庄襄王会葬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阳)一作芷阳。”《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韩诗外传》卷九载上文“芷”作“”。《楚辞・九章》:“兰幽而独芳。”《楚辞考异》:“,一作芷。”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类的根。《神农本草经》:“白芷,味辛温。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名医别》:“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一名白。”[6]

(8)少半:和下文“少半其一”同义,即三分之一。《五十二病方》有“少半升”,彭坚注曰:即三分之一升。《史记・项羽本纪》:“张良陈平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裴集解:“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7]

(9)方寸: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文献多作“方寸匕”。《本草经集注・序录》:“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8]匕,古代一种取食的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说文・匕部》:“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段注:“匕即今之饭匙。”,同“枇”,大木匙。古代祭祀用以挑起鼎中的牲置于俎上,或用以盛出憎中的饭食。《仪礼・士丧礼》:“乃载,载两髀于两端。”郑注:“乃,以次出牲体右人也。载,受而载于俎左人也。”[9]

(10)饮后饭:《素问・病能论》:“以三指撮为后饭”之说。其中“后饭”一词杨上善注:“先食后服,故曰后饭。”王冰注:“饭后药先,谓之后饭。”马莳注:“饭后者,药在饭后也。”[10]简帛文献有“药先食后食次”、“熨先食後食次”(《五十二病方》),可证王、马二人所释甚是,当为饭后,此处指饭后饮药。

通过以上注释,可见老官山木牍医方丰富了医学文献内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医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圣,徐剑萧,鲍泰良.2000年前古药方s成功破译[N].成都商报电子版,2013-12-18(25).

上一篇:解析师范学院音乐系钢琴教学的若干技术问题 下一篇:基于连接关系的标准单元布局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