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平衡”观

时间:2022-05-16 06:43:40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用大量篇幅就学生生活成长的集体环境作了详细的研究,论述了环境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大胆创新,提出“精神平衡”的概念。

什么是“精神平衡”?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阐释,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内容:一是明确的思想;二是足够的信心;三是充实的生活。其中他还特别强调了精神平衡的典型特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劳动,相互之间保持平稳的、同志式的关系,从不勃然大怒”。学生只有获得了这种精神上的平衡,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否则,学校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将像“地狱”一样可怕和糟糕。然而若要真正创造这些条件,前提是必须明确教育的本质与教育的目的,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是人学

教育是什么?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植根于人们思想里的唯一答案,是分数,分数是教育的一切,教育的一切是为了分数,这似乎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拓展了视野,他认为,在保证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一直被分数所遮蔽,这就是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他的生命状态才是教育的核心。这是符合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对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其中身心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只有认识到了这一,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教育活动,形成受教育者合理的身心发展结构,以使其实现一定的社会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基于对教育目的的透彻理解,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作为这个组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教师的作用是关键。他把教师比作医生,以此表明教师职责之重要的程度。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里,才能明确他们想什么,渴望什么,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和谐发展学生身心的教育目的。这实质是还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塑造。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就特别提到尊重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备“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始终保有孩子般的天真、纯朴、善良、好奇等众多的优秀品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特别指出,对于小孩子来说,“认识世界是从认识人开始的”,所以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正如陶行知所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正因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审美能力、智力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保有同学生相似的“精神情趣”,并在日常滴生活中向他们传输自身储备的“精神财富”。

鉴于上述原因,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称这种和谐关系发生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做到公正。“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师对每个孩子给予的最起码的尊重,这里的公正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脱离个性,脱离个人兴趣、喜好和激情的公正”。公正,就是平等待人,公正无私,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这种公平带有自己显著的特:平等、适度、开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对学生的态度、期望与认知,教师付出的是什么,某种程度上就会收获什么,具体体现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时时刻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关心与爱护,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做到公正,就要细致入微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了解每个孩子的情绪,不知道他想什么,他的心情是高兴还是难过,就无从与他进行正确的心灵沟通,无法开启感情交流的闸门。只有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才能感染每个学生,在自己(指学生)的心中装着他人,这是教育任务之一。可见,一位教师,在与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做到公正对待并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让师生之间实现平等对话,建立师生的审美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做的,他很重视与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他称自己与孩子始终都保持着互相信任和互相关心的关系,这是一种朋友般的情谊。用心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关心他们的“痛苦”“悲哀”和所遭遇的“不幸”,并且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真心体会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在心与心之间用真诚和信任架起一座感情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建立更多地决定于教师的作用,一个教师能否发现并如何对待学生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问题,更是“教育艺术的基础”。这个“教育艺术的基础”的前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信任。

他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关于签名。教师留家庭作业,经常让家长在作业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以证明学生是在家长监督下完成的。教师的目的也是为了给学生施加压力,希望他能在家里的学习得到保障(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的教学中依然存在)。表面来看,教师的出发是好的,做法没有错,但事实上这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侵犯,怀疑的本身就说明教师已经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了。哪里还谈得上成为朋友啊!我们不能奢望最初的无条件信任不遭受欺瞒,但我们需要教师本身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以心感动心,共同树立起信任的丰碑。

尊重、理解、信任这是社会人际交往最起码的品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为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审美关系的建立,有着更深层的意义:教师身体力行地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在精神上造就人,一个自由的完整的具有个性的人。

二、培养“真正的人”

我国古人很早就明确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我认为其中的“道”,不仅仅是为学之道,还包括为人之道。后者即是探讨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对此做了回答:引导学生做“真正的人”。他这里“真正的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有情感。教师在教会学生如何尊重、理解、信任他人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去观察、体验他人的情绪,这不只是教师的责任,也是父母的职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核心,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尊而确立做正派人的志气”。而教师的爱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为他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并能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其实,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情感能力的培养,就是以爱心培养爱心,对自己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正因为此,孩子从迈入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在教育的漫长的道路上,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孩子情感培养的任务,直到他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一个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以及他们参加各种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观察、思索、谈论、劳动的快乐,激起他们为人们创造美好和欢乐的欲望,并在这种创造活动中收获自豪和幸福。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要体验到作为一个独立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在他面前展示一个美好真实的世界,唤起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赞赏大自然、音乐和艺术的美,并以这种美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他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够感同身受。

教师要学会体察学生的情绪,同时要教会学生体察别人的情绪,“这是教育中最难的事情”。“会驾驭欲望――这个看来似乎很简单而实际上十分复杂的人的习惯――就是人道、同情心、热情、内在自制力的源泉。没有这些品质,就没有天良,没有真正的人。”学生不是单个的个体,他生活在集体中,要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计划,有条理,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培养孩子们善意关怀、相互帮助的美德,并且训练每个学生的职能与他力所能及的劳动之间的协调一致性等。这就决定他们除了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共同奋斗,还要在长时间的团结协作中建立友好的感情,彼此关心,彼此爱护,彼此帮助,彼此鼓励……在集体的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中,建立真诚的情谊,它超乎于一般的友情,甚至类似于亲情。正是这种诚挚的高尚的情感,激励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渴望做个好人,引导着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走上做真正的人的道路。

正因为集体环境在个人成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才提出要建构“精神平衡”的集体环境。孩子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从而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科学地解读教育的内涵,明确教育的真谛,创设“精神平衡”的和谐环境就势在必然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南湖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文学博士。

上一篇: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几多智慧 几多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