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三问等

时间:2022-05-16 06:16:59

侄子三问

借家电下乡享受国家补贴的东风,我一位在农村的侄子最近买了一辆摩托,挂的是K牌。前两天骑摩托车到城区摩托车市场搞保养,路过一个十字路口,交警跑过来把他拦住,说K牌摩托不许进城。扣了行驶证,马上就写违规单,罚了200块钱。

侄子不解,来问我:同一个地方的,为什么摩托车还要分城牌和农牌?农牌进城违反哪条交通规则?城牌摩托到农村去是不是也要罚款?侄子的这些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吴根绍(江西)

谢师宴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同龄的孩子此刻大多还在上着幼儿园。因此纵然她在班里成绩靠后,我并无责难,反倒觉着小学阶段不必围着分数转。所以,一直任由她在大孩子堆里“混”,直到有一天,女儿回家后对我们说一“老师让我再去读一个幼儿园来。”所幸她足够年幼,尚不解此话的意味深长。否则,我真有上法院的冲动。

此后,偶然听单位领导提起他的经历:“到我的级别,一般都由别人请我。但我年年得请小孩的老师吃饭,还得亲自、主动陪酒,不敢有半点怠慢。”

茅塞顿开的我,再无疑义,即刻安排饭局。席间,与诸老师相见甚欢,这才委婉道出:吾女不才,请以平常心待之。

“十假”青年

连续几日都有同事来我办公室借用电话,往往一打就是20个。看他们天天来“报到”,我很纳闷:难道一个个电话都坏了?一问,恍然大悟一原来同事借的不是电话,而是号码,确切说是投票权。

这还得从本市最近的“十佳青年”评选说起。几天前,市报上刚公布了候选人的先进事迹及评比细则,声明接受电话投票,但公平起见,同一个号码每天最多只能投票20次。可诸候选人暗中较劲,拐弯抹角发动熟人投票、拉票,同事也是受“熟人”之托才多号码重复投票的。我又算了笔账,按每个投票电话1元的资费标准,在结果揭晓前,不知全市每天还有多少办公室要多出20元“电话投票费”。

规则

“海归”小柳是个9岁的小男孩,去年刚随旅美多年的父母回国,定居杭州。

插班就读后的第一天,小柳就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并且全班一致通过。首战告捷,本是一桩好事,却令小柳迷惑了。在美国,他也当过班长,却从未听说有“提拔”的规则。当时他可是全体同学选出来的,还有很多同学公开反对他,当面说他不够格。但到了杭州,仅凭老师一句话,全班50多个根本不了解他的小朋友,却无一点异议。

回家后,小柳对着爸爸连珠炮似的发问,为什么?爸爸也解释不清,只含糊说,既然让你当班长就处处带头。第二天,小柳自己找老师去了,说还没有认识全部同学,就这样当上班长不体面,应该有竞争才行。老师却说,班里是有竞选的规则,但老师只是提议让你当班长,同学们不都认可了吗?也就是说,即使参加竞选,你也能全票通过的。

小柳一听,觉得说得通,终于心安理得地当上了班长。

薄利多销

近来身体不适,咳嗽不停。邻人好心,向我推荐附近的社康中心。她看病去过一次,发现药价比大医院便宜30%,据说是为了鼓励市民就近看病。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去了社康中心。果然,与大医院相比,这里病人少不说,还免挂号费。坐诊的是位年轻医生,一番询问后,他龙飞凤舞地开出一张处方。满满一整页,字迹难辨,但我犹自安慰:应该花不了多少钱一因为“这儿便宜”呀!

到了收费窗口,接过账单,大惊一抗病毒口服液、喉疾片、感冒药……一堆药,总计120元。我当场抱怨:“都说你们这儿药价便宜,可也不少呀!”账房伙计闻言,投来诧异一瞥,“没发现药多了吗!”

田辉香(广东)

细节问题

近日,笔者在某市劳动保障大厦发现,由于职能部门在服务细节上的一个小疏忽,令前来办事的人们麻烦多多。如能在每层楼里开设一个“便民咨询台”,事先提供相关的信息指南,就能让办事双方都提高效率。比如,近来到劳务市场求职的返乡农民工人数大增,看他们在楼里心急如焚地跑上跑下,不就为了尽快觅得一职谋生吗?还有前来办理慢性病报销手续和查阅档案的退休工人,为数也不少。他们年老体弱,上下楼都不太方便,同样很需要事先的信息指引。同时,如果工作人员能在各自的办公桌上摆个牌子,明示姓名、职务、职责等相关信息,不仅能方便办事者对号入座,也有利于公众监督他们的工作态度、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

盛芳(安徽)

上一篇:体制困缚天娱 下一篇:贫困母亲和她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