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降不了的高海拔

时间:2022-05-16 04:21:25

无垠的戈壁望不到边,雄伟的昆仑顶连着天。“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这,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1

6万名职工、家属,横跨青甘两省,油气遍布柴达木12万平方公里的基岩盆地,46.5亿吨的油气资源总量,25个油气田,8亿吨的油气储量,年产600万吨的油气当量,14年蝉联“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第一利税大户”荣誉。这,就是全国最艰苦的油田――青海油田!

世界海拔最高的油井、气井,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气田,世界海拔最高的管道、泵站,世界海拔最高的炼油厂……青海油田有着太多太多的“高海拔”!

石油储量增长4倍,天然气储量增长51.7%,油气年产量增长50多倍,正以10%以上的增幅向着千万吨高原油气田全速挺进。这,就是青海油田30年来高举改革开放大旗,开发柴达木、建设柴达木,不断挑战“高海拔”的铁证。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2008年初,青海石油人再度挑战“高海拔”――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建成一千万,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准备一千万。通过3年的大干快上,到2010年全面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通过3年的攻坚啃硬,准备1000万吨的油气储量基础。

敢问天路在何方

2008年10月,青海油田公司召开首次党代会,总结经验,部署未来,按照中国石油打造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发展战略和青海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进一步细化了实现“两个一千万”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实现“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一个目标;突出“解放思想、艰苦奋斗”两个坚持;发展“油气主营业务、工程建设服务、矿区建设”三大业务;做好“深化改革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实施人才强企、构建和谐油田”4篇文章的“1234”发展思路,制定了“十一五”末全面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的时间表。

只有短短两三年时间,要在目前600万吨油气当量的基础上,建成1000万吨油气田,时间紧迫,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对青海石油人来说,又是一个降不下来的“高海拔”,其难度不亚于当年开创柴达木“天路”。

比修筑青藏公路还早,青海石油人堪称问津世界屋脊,开凿高原“天路”的第一人。

辽阔的戈壁望不到边。

云彩里悬挂着昆仑山。

镶着银边的尕斯湖河,

湖水里映照着宝蓝的天。

这样的地方哪里有河?

我们的柴达木就像画一般。

……

这是柴达木油田勘探开发初期,著名诗人李季描写柴达木风貌、展望高原油田美好愿景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尕斯湖的水还是那样的清澈荡漾、柴达木的天还是那样的碧蓝如画,不同的是湖畔上改革开放初期发现的亿吨级大油田,已连续20多年年高产稳产的风韵早已盖过了所有的湖光山色,成为这里最美的风景;高山上的皑皑白雪依旧、大漠里的漫漫黄沙依旧,不同的是耸立蓝天的不再仅仅是雄伟的昆山和祁连山,还有那巍巍的井架和炼塔;柴达木石油人砥砺青春,挑战高海拔的雄心壮志依旧,不同的是几代柴达木石油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代之而来的是25个星罗棋布的油气田、蜿蜒436公里管道里笑淌了18年的汩汩油流、100万吨高原炼油厂、全国第四大气田、自涩北辐射东西南北的5条输气管道……这一切,构成了柴达木别具一格的独特景致。新中国建立不久的1954年,天降大任,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把贫油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集结到亘古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成为第一代青海石油人。从此,这个“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的生命烙上了青海石油人第一行脚印,凿开了通往世界屋脊的第一条“天路”,由此拉开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大幕。

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柴达木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拥有15.5万亿元的资源开发价值,仅油气资源总量就达46.5亿吨,素有聚宝盆之美誉。但青海地处祖国西部,柴达木又位于青海西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含氧量仅为内地的70%,年降水量只有80毫米左右,多风沙、寒、少雨雪,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属于典型的后发展地区。

解放前,这里除了游牧民和探险家零星的脚印外,许多地方在中国的版图上连名称也找不到,更无经济基础可言。自从有了青海石油人,这里便有了油泉子、南八仙、油墩子、油砂山、花土沟、狮子沟、游园沟、冷湖、涩北等众多具有油气特定内涵和青海石油人传奇故事的地理名称,才有了井架和油田。自从有了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才有了日新月异,油涌气啸的现代化高原油气田。青海油田53年艰苦创业的曲折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一卷行李一口锅,牵着骆驼走沙漠,头顶蓝天战风沙,戈壁深处把井打,渴饮昆仑雪,饥啃青稞馍……”尽管昔日的悠悠驼影早已不见了踪影,但它永远镌刻在石油人的心中;尽管当年的串串脚印早已被滚滚黄沙淹没,但初期创业的艰难历程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至今令人赏心悦目,喜不胜收。

改革开放谱新篇

改革开放推进了青海油田的又好又快发展,油田的健康持续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之前,尽管青海石油人的足迹遍布盆地,找到了近20个油气田,但因技术落后、装备陈旧,除冷湖外未发现其他整装油气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不足亿吨、天然气储量仅480亿立方米,勘探开发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被动状态。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亘古的戈壁大漠,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思维定式,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艺自大洋彼岸,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被请到了青海高原,揭开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篇章――尕斯油涌、涩北气啸、“三项工程”、“三个翻番”、“5355”,打造千万吨油气田……这一个个改革发展的飞跃性标志,演绎出青海石油人气啸眉扬,油涌心醉的胜利喜悦,印证着青海油田打开大门,改革创新,谱写新篇章的非凡历程。

――改革开放注活力。粉碎“”后不久,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风起云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恢复,党中央拨乱反正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清除了“”极左思潮的禁锢,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也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1978年,位于尕斯湖畔的跃深一井喜获日产800吨的高产油流,发现了尕斯库勒亿吨级整装油田,结束了油田勘探开发长期徘徊的被动局面,奏响了高原油田改革开放的强

劲序曲。打开国门,走出封闭,吸收新鲜空气,接纳国外的先进技术。上世纪80年代,青海油田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中外合作协议――CUA80084号中美勘探合同。大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专家带着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走进了柴达木盆地,青海油田专门成立了3个中外合作地震队,同美国人第一次在柴达木合作勘探,进行了4年的联合攻关,破解了许多勘探难题。合同完成后又签订了CUA84087号合作协议,引进了大批先进的勘探装备和成套的计算机处理系统。这两个合同的签订与实施,不仅大大提升了油田的勘探装备和技术,而且使勘探队伍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提高了找油找气的能力。由于跃深一井的重大突破,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柴达木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便成为中国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之一,甘青藏三省区的数万名石油大军在此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会战,进一步落实了柴达木的石油储量,扩大了勘探成果,到80年代中后期青海油田围绕尕斯油田的开发建设,绘制了“三项工程”的宏伟蓝图,使油田从此步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项工程”奠基石。1986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青海油田“尕斯库勒油田120万吨产能建设、花土沟至格尔木436公里输油管道、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三项工程立项,同时被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工程之列。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莅临现场视察指导,亲自为格尔木炼油厂选址。经过油田广大职工的艰苦努力和奋发大干,“花格”输油管道于1990年2月1日建成投产;1991年形成120万吨生产能力,当年11月23日原油年产突破100万吨大关:1993年9月,格尔木炼油厂提前一年投入试运行。至此,油田“三项工程”基本建成,成为青海油田实现更大发展的奠基石。

――“三个翻番”起宏图。1995年1月,青海油田审时度势,从长计议,抓住国家石油战略西移的发展机遇,果断提出了进行二次创业,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储量、产量、效益三个翻番的发展目标。“三个翻番”目标,犹如一面进军的旗帜、召唤队伍的号角,把6万名职工、家属的意志和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广大职工按照油田党政组织“油气并举”的战略部署和“重预探、重发现、重突破,向深、难、新领域进军”的原则,明确勘探重点,开展对外合作,组织老井资料复查,实施滚动勘探开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到1998年底,累计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900亿立方米,使柴达木盆地一举成为全国四大气区之一,当年油气产量突破200万吨。期间还先后建成了格尔木炼油厂10万吨甲醇、10万吨气体分馏、2万吨聚丙烯3套化工装置,大大改善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同步提高,提前实现了“三个翻番”目标。

――“5355”谱华章。1998年12月,正值改革开放20周年,青海油田在庆祝“三个翻番”提前实现的欢歌笑语声中,召开了第六次党代会,按照“油气并举”的战略思路,绘就了“5355”的跨世纪宏伟蓝图。即,到“十五”末或稍长一点时间,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质储量5亿吨、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年产原油500万吨、年产天然气50亿立方米。“5355”工程作为柴达木油气资源开发的又一里程碑,被郑重地列入到油田“十五”规划之中。油田上下乘着提前实现“三个翻番”的强劲态势,乘势而上,全力推进“5355”工程。在全面实施“5355”工程的“十五”期间,是青海油田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之一。新增油气三级储量6.39亿吨,是前45年的66%,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418万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428亿立方米,分别比“九五”增长119%和129%,累计探明加控制天然气储量达到3600多亿立方米,率先实现了“5355”目标中的“3”,全国四大气区的地位更加巩固:5年间,共生产原油1D85万吨、天然气75亿立方米,分别是前45年的51%和233%;累计加工原油365万吨,比“九五”增长36%,炼化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01亿元,比“九五”净增60亿元:累计上缴利税112亿元,实现了由投入型到产出型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青海油田新时期改革发展更加绚丽夺目的精彩华章。

――气田开发大手笔。涩北气田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当时探明储量仅480亿立方米,1995年实施“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时投入开发建设,储量迅速上升到1900亿立方米,成为全国四大气田。涩北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堪称柴达木贫地资源开发历史上精彩而华丽的大手笔,不仅为青海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07年青海油田生产天然气34.1亿立方米,其当量首次超过原油,今年将生产天然气50亿立方米,真正成为油田发展的“半壁江山”。一号、二号、台南“三大气田”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湖周围熠熠生辉,2768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储量竞显大气田神韵;贯通西宁、兰州、银川和格尔木、花土沟、敦煌的5条输气管道长虹般飞架东西南北;300口气井星罗棋布,14座集气站遥相辉映。放眼广袤的涩北高原,管网密布,井架林立,生机勃勃,一个崭新的现代化高原气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青海油田改革发展的效益支柱和青海石油人开放交流的名片和骄傲!

丹心碧血铸丰碑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青海石油人砥砺青春,奉献高原,用汗水、智慧、鲜血与生命,将亘古的戈壁大漠凝铸成一部厚重的史诗,在世界屋脊上铸起了一座又一座惊天地、泣鬼神的巍峨丰碑。

――勘探成果令人瞩目。在柴达木25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内,87300多公里的地震剖面,可绕地球两圈;700万米的钻井进尺,相当于把地球穿透了一半,25个油气田,星罗棋布于八百里瀚海;近8亿吨油气探明加控制储量,有近7亿吨是近30年找到的,演绎出青海石油人改革开放以来辉煌灿烂的勘探成果:46.5亿吨的资源总量,全国四大气田的重要位势,展示出青海油田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

――油气产量逐年攀升。原油年产量由1978年的11万吨,上升到2008年的220万吨,天然气年产量由1978年的几百万立方米猛增的今年的50亿立方米:30年累计生产原油近3300多万吨、天然气近180亿立方米,已形成600多万吨的油气生产能力,是1978年的50多倍,且以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着千万吨高原油气田阔步挺进。

――油气管网四面延伸。1978年以前青海油田没有一条管道,1990年1月青海油田第一条输油管道――花土沟至格尔木输油管道建成投运,结束了

油田靠汽车外运原油的历时。1996年8月,起始涩北气田的第一条输气管道――涩北至格尔木管道建成投产,涩北的天然气第一次管输外运。1998年,青海油田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仙敦”输气管道,柴达木的天然气第一次翻越当金山走出盆地。进入21世纪后,又先后建成了“涩宁兰”、“仙翼”、“涩格复线”3条输气管道。目前涩北气田每天1200万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气通过“涩格”、“涩格复线”、“仙敦”、“涩宁兰”、“仙翼”5条大动脉,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宁、兰州、银川、敦煌、格尔木、花土沟等中心城镇和管道沿线的广大地区,极大地拉动了甘青藏的经济发展。同时,“涩宁兰”延伸段”兰银”管道去年贯通,柴达木天然气与西气东输管道正式汇合,涩北通往拉萨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已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高原盆地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优势正在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众多企业提供着产品原料和动力能源,上百万职工、居民、牧民告别煤气罐、煤炉子、土炉灶、牛羊粪,用上了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大大改善了燃料结构,清洁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炼油化工初具规模。30年累计加工原油1200多万吨,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格尔木100万吨炼油厂逐年升级改造,2007年加工原油105万吨,甲醇、聚丙烯产销两旺,苯抽提装置、30万吨甲醇项目运行平稳,格炼150吨炼油装置升级改造正在加紧实施,格尔木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新型石化基地,为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支持。

――开拓市场成绩斐然。迎着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青海油田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压裂、修井在玉门、陕北等油田取得良好声誉,连续多年牢牢地占领着较大的市场份额;柴达木的钻塔第一次漂洋过海,成功登陆南美;路桥职工在青藏高原架通了玉树“天路”。修筑了互助十八盘盘山公路,并成功打入内蒙、新疆筑路市场;油建队伍跻身内地大型管道建设项目;柳园库被列为西气东输工程首选的物资中转场所;机械厂的野营房成为青藏铁路建设者理想的居住营房;螺旋藻等自主产品走出油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展身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青海油田采购、销售市场两头在外,面对成本控制这个难以降低的“高海拔”,他们科学管理,精打细算,使油气生产成本与内地基本持平。2007年完成产值168亿元,30年累计实现经营收入750多亿元,仅“十五”期间就为青海省上缴利税112亿元,连续14年保持了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第一利税大户的位势,实现了由投入型向产出型的历史性转变,为国家建设和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得到空前的认可和迅猛发展,为高原油气田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兴油方针的指导下,几代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先后完成了200多项重点科研课题,100多项科技成果名题省、部和国家金榜,为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油田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集团公司柴达木重大科技专题项目启动实施,必将迎来柴达木油气勘探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一缕曙光。

――职工生活明显改善。随着油田的持续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经历了帐篷、地窝子、土坯房、四合院到楼房的历史性变迁。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先生产、后生活”等左倾思想的影响,青海石油人长期在“不折风雨,不挡严寒”的帐篷、土坯房中生活,职工队伍难以稳定;改革开放后,油田立足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把职工“衣食住行”和子女上学等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敦煌修建了科研、培训、轮休生活基地,使职工、家属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近年来,油田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加大基地改造力度,使职工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如今,敦煌生活轮休基地、花土沟生产基地、格尔木石化基地,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盆地内外,林荫、草地、花园、水榭、亭阁点缀于大街小巷,生活、文化、体育、娱乐设施配套齐全,一个职工与自然、企业与地方融洽相处,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构建起了油田持续发展和6万名职工、家属安居乐业的大本营。

人文春色关不住

打开青海油田30年改革开放长长的辉煌画卷,令人兴奋不已的不仅仅是青海石油人在世界屋脊上演奏出油涌气啸的雄浑乐章,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百花园里也耕耘出了姹紫嫣红,争芳斗艳,果满枝头的丰收景象。

青海石油人常年在貌似月球的环境里挑战“高海拔”,他们穿戈壁、走沙漠,上高山、下沟壑,寻找大油田、大气田,并逐渐磨练出了一支以全国劳动模范黄立功、木沙、薛恩仁、秦文贵、杨文旗、李海波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为代表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孕育形成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为油而战”的柴达木石油精神和富有高原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青海石油人“讲大局、讲奉献、讲效益,生产不讲条件、工作不讲价钱、考核不讲客观”的“三讲三不讲”精神;在施工现场“干部与工人分不清、职工与民工分不清、男同志与女同志分不清”的“三个分不清”形象,与大庆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一脉相承,不仅为柴达木石油精神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而且深刻诠释和全面秉承了“爱国、创业、求是、奉献”的中国石油精神和“创造和谐、奉献能源”的企业宗旨。柴达木石油精神是青海石油人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几代石油儿女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企业之魂。这种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青海石油人战胜困难,迎接挑战,夺取胜利的强大动力和思想武器。

柴达木石油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油集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现任和历任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吴邦国、以及、、、朱基、李瑞环等先后到青海油田视察指导工作,对油田6万名职工、家属是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政策的指引,使高原油田绽放出了绚丽的奇葩――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单位、全国文明示范小区、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青海省第一利税大户 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座座闪光的奖杯,折射出青海油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累累硕果,诠释着上级组织对青海油田持续发展的充分肯定和对青海石油人“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最高褒奖。

油田前景美如画

雄关漫道真如铁,改革发展从头越。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经受了无数生死考验,创造了无数辉煌的青海石油人,并没有“小成即满,小富则安”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义无反顾,负重致远,继续高举改革大旗,把目标锁定在“全面建设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上,延伸发展之路,构建和谐油田,续写创业辉煌。

2007年国庆前夕,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在青海油田视察指导工作时,要求青海油田在“十一五”末将涩北气田的年产能力提升到100亿立方米。这无疑又是一个降不了的“高海拔”。

2008年1月,油田新一届领导班子精心绘制出了“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建成一千万;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准备一千万”的“十一五”后3年发展规划。具体部署是:通过3年的大干快上,到2010年建成1000万吨油气生产能力,进入千万吨油气田行列,同时通过3年的攻坚啃硬,准备年产1000万吨的油气储量基础,以此确保油田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建设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两个一千万”和在涩北建成10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的艰巨任务,油田新一届领导班子郑重表示,将义无反顾地团结带领6万名职工、家属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两大主题,继续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柴达木石油精神,以旺盛的创业斗志、饱满的改革精神,凝聚全体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谋勘探突破、齐抓油气上产,构建和谐企业,全面建成千万吨级高原油气田,努力开创青海油田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

上一篇:藏区四州经济结构特征与发展战略导向 下一篇:沧桑巨变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