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血站供血科管理的探讨

时间:2022-05-16 04:21:09

关于加强血站供血科管理的探讨

关键词供血科安全输血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325

安全地输血是现代医学治疗措施的基本保证,为了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采供血机构除了应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广泛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试剂和设备,把因输血导致病原体感染的危险降至最低。供血科作为血站的一个职能科室,担负着如何合理利用血液和及时、全面地满足临床输血中的各种需求的重要工作,因此,供血科应通过加强环节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临床输血安全,促进输血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人员、设备、设施的管理

人员管理方面: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人员必须经输血知识技术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方可上岗,被授权人员才能承担放行工作。

设备质量管理:对各种设备做到标识清楚,设备有专人管理,有使用维护记录。保存血液的冷藏箱,低温冰箱,血小板保存箱有高低温报警装置及温度自动记录。定期除霜,清洁消毒,定期检查并记录。

设施管理:设施布局按要求做到了符合技术操作规程和卫生学标准,环境清洁,采光和空气流通条件好,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分开。待检区、包装区、合格区、报废区严格分开。并设有发血室,值班室,以便24小时面向临床供血。

加强环节管理,保证用血安全

为了实现血液安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中提出的血液隔离与放行要求,加强全血及血液成分制备过程管理,防止不合格血液发放。①隔离与放行:应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控制血液隔离与放行。需要人工放行时,应建立与实施复核制度以保证血液安全。②物理隔离: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6.1的要求,必须对待检测(包括可能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做出最后判定的)的血液和不合格血液进行物理隔离和管理。待检区放置检测前采集的血液,检测结果可疑需要再次检验确定结果的血液;合格区存放经过检测合格贴上合格标签可放行的血液;报废区放置检测结果不合格的血液。③技术隔离:对检测合格的血液应用计算机打印标签与不合格血液进行报废标识隔离。对采集中出现的不足量、凝块血、制备中发现的脂血、破袋血等通过人工标识及计算机标识隔离,二者互补,对不合格血液不打印标签。

血液的分类管理[1]:①隔离库的管理:要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6.1隔离与放行程序,所有血液采集后统一交隔离库,应做好以下方面:对采集来的血液进行分类存放,全血直接入隔离库,需成分分离的血液入隔离库后,发往成分科进行制备,制备后再进行分类入隔离库分别保存,进出隔离区域的血液应做好交接记录,记录至少包括血型、品名、数量、时间、交接人签名等。检验结果后,根据检验结果将不合格血液捡出入报废库申请血液报废,交相关科室及时处理;可疑需要再次检验确定结果的血液入隔离库待检区保存;最后对合格血液打印合格标签,1次只对1袋血液贴签,确保对合格血液正确贴签,进行包装入成品库,做好与成品库的血液交接记录,核对无误后签名确认。②成品库的管理[2]:合格血液标签的内容符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3],成品库对入库的合格血液进行核对,按采血日期、血型、保存要求分别存放。已经放行进入成品库的血液,再经制备、分装、转移后,应重新粘贴有惟一性条形码的合格血液标签,并保证粘贴无误和可追溯性。在发放血液时认真检查血液外观质量,有溶血、脂血、过期、标签不清晰等的血液时进行隔离,做好记录。血液成分发放严格按照计算机程序打印出库单据。对有质量问题的血液,及时报质量管理部门,及时解决。③血液冷链管理: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全过程的温度控制,应做好以下几点:成品库和隔离库冰箱的温度应控制在全血及红细胞悬液2~8℃;血小板22±2℃震荡保存;冷沉淀-20℃以下保存1年;冰冻血浆-20℃以下冰冻保存5年;安装冰箱温度监控系统,对各冰箱施行24小时监控,每4小时手工记录冰箱内的温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在血液运输中的温度监控,采集送回的血液、发送血液到医院的过程中保持送血箱内的温度,应放置温度计测量温度,须请工作人员在送血清单上记录温度并签字。④血液交接管理:隔离库严格与各科室做好交接工作,认真核对每1袋血液与体检单信息的一致性,做到每1袋血液从来源,分离、包装,入库到发放,每个环节要有详细的记录,具有可追溯性。

血液发放质量管理:①发放血液时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出库前对血液进行外观检查,异常血液不得出库。②取血人员必须携带专用保温器材,保证运输质量。③凡发出的血液要有完整的记录,计算机显示能追踪到每一位献血者。④无特殊情况血液一经发出不能退回,血液在常温下不得超过30分钟。

讨论

通过在血液流程的质量关键控制点上下功夫后,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做到质量严格把关,流程上一环扣一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便能迅速追查出原因,及时纠正,杜绝可能出现的差错,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陈平,邹昌新,何秉洪,等.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64.

2刘开琴,王军梅.血库与安全输血[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2006.

3卫生部关于印发《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知.卫医发(2006)167号.

[ZK)][HT][FL)][HJ]

上一篇:把握重点环节提高内科见习教学质量 下一篇:乡村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