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时间:2022-05-16 03:39:07

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摘要:本文以福祉类建筑中养老建筑的发展、变化及老年人宜居空间特征为研究基础,以世界老龄化为背景,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养老建筑的相关资料整理和分析,从养老建筑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空间特征三个面层入手,针对国内外养老建筑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养老建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为福祉建筑的研究及老年人宜居空间的设计、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福祉建筑 老年人 养老建筑 历史文化宜居空间

中图分类号:TE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医药科学、保健水平、营养和卫生水平等的进步,世界人口寿命得以延长,世界人口正在步入老龄化。在2000 年,全球共有6 亿人处于或超过60 岁;到2025 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2 亿;而到2050 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 亿。到那时,历史上将首次出现老年人口的数量超过年轻人的情况。尽管这一庞大的人群的健康情况比以往都好,但是他们的有些能力却发生了变化。感知和认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体活动性和思维灵敏度的变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这些改变所引发的问题也诱使我们思考老年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问题。

二 亚洲养老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1 中国

(1)中国养老建筑的雏形及案例介绍

中国的老年人建筑最早脱胎于当时的医疗建筑,此类建筑具有收容老年人及病患的功能,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包含提供老年人及病患长期居住的功能。因此。这类有皇帝建立、含有医疗和收容功能的建筑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的雏形。

案例介绍:

六疾馆”和“孤独园”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君王建立中国最早的医疗设施“六疾馆”,不能考证该机构是否具有提供病患和老人居住的功能。

②“悲田养病坊”

公元701—704年间,唐代武则天建立的“悲田养病坊”是我国最早的记载详细的医疗养老建筑。 “悲田养病坊”是国家管理的慈善机构,建设在佛教寺院内,该机构具有医疗和收容老人和病患的功能;在唐玄宗和唐武宗执政期间曾两次由国营变成民营机构。

(2)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老建筑

是否具有提供老年人长期居住的功能,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于宋代地“居养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建筑。

表1 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宋代制定“福田院”养老制度,在当时首都汴梁有四所这样的养老医疗机构; 1098年,宋哲宗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居养院”,当时收养老年人的要求是“鰥寡孤独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居养鰥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由此可见,宋代“居养院”不仅具有长期收养老年人的居住功能,还对老年人入院的年龄有了限制,且以老人为主要收养对象。以苏州“居养院”为例,规模很大且经营有法;宋时苏州城平面图,居养院在城墙内最南方的红色部分,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坊。建筑形制也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为屋六十有五,为楹三百有十,为室三十,长廊还础,对关列序,集癃老之无子妻、妇人无夫亲者分处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表1为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3)明、清两朝养老建筑的发展

案例介绍:

①“同善会”

明朝于1590年出现在河南,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得到普及的“同善会”。此类慈善组织机构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自愿福利组织,不以宗教和宗族为限制。另外还出现了具有老年人居住功能的“普济堂”建筑形式。

②“养济院”

清朝,朝廷还制定了“养济院”制度。清朝建立不久,即对慈善救济事业予以关注。苏州也设有养济院,别称孤老院。

(4)中国近现代养老建筑

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时间:1949年——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接管了一切既有福利设施,在城镇建立国有制的社会福利院;在农村建立集体制的敬老院。这成为1949年后中国主要的两种老年人建筑类型。由于中国城乡两极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建筑设施水平差异非常大,城镇社会福利院由政府民政部门管理运营,条件较好;农村

则通过建立“五保户制度”试图来弥补农村敬老院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老年人建筑的新发展,时间:1986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达中国近代以来最高水平,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发展具有三个特点: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住宅体系的多元化;老年人建筑建设量的大规模增加,丰富的老年人建筑类型。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建筑分为如下8种类型:①老年社会福利院;②养老院或老人院;③老年公寓;④护老院;⑤护养院,⑥敬老院;⑦托老所;⑧老年人服务中心。

2日本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7年公布的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报告显示,日本紧随德国、瑞典和希腊及奥地利之后,是另一个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日本是一个特例,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却拥有最高的老龄人口比例及高涨的寿命预期,超过23000的日本人超过100岁,这一比例已经阻碍其社会保险系统改革35年之久。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活慢慢的变得更为重要,于是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照顾他们的父母了。日本传统的印象中的由家中的幼子负责照顾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渐渐淡出

人们的视野。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对居所的选择很少,但是这仍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其结果就是大家庭结构集体居住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建设养护中心、日间护理中心及发展家庭护理项目来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健康就业及社会事务部的报告显示,2000年,349家私人老年养护中心接纳了26000名老年公民。到2006年4月,超过52000名老年人被安置在990个老年人协助居住项目内,且这一趋势还在上升。大量拥有酒店式设备的豪华式养护中心被建成,例如东京的“东银座太阳城”。近几年,更多从促进老年人知觉体验和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也逐渐被设计和建设。

“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 位于东京都三鹰市,该养老公寓通过建筑设计来刺激老年人感官,促进知觉体验,从而减缓老年人衰老。三层的住宅共有三幢,可以满足九户老人居住,每套房间的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公寓整体设计成圆形,住宅的窗户有圆形和方形,建筑从内到外共有14中颜色,设计大量的运用球形、圆柱形、立方体来形成建筑空间,住宅内墙面及天花板都是弯曲、倾斜且凹凸不平,材质也很粗糙,这样的设计不断唤醒老年人的生存本能。

设计师荒川强调该养老建筑的设计概念是“用建筑对抗死亡”,根据多种科学规律设计住宅,其中包括神经学及实验现象,为了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能够刺激其感官和鼓舞生气的居住环境中。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时常处于长时间休息的松弛状态,从而逐渐衰老直至死亡。而居住在“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中的老年人,有效地对抗抑郁情绪,住宅内丰富的空间形态让老年人不会对生活感到厌倦。松田说: “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就是要让居住者时刻保持警惕。比如说倾斜的设计,目的是刺激神经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有意设计的各种障碍,可以唤醒你的生存本能。我们相信在转运阁居住,老年人会活得更好、更长。”据调查,居住在该养老公寓中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都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向,甚至多年来的健康问题都有显著的改善。

三 欧美老年人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欧美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已经成熟定型。

1美国

(1)美国的老龄化现状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估计,从2005年至2030年间,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字大约会翻一倍,到2030年时可能占全国总人口20%,约为7200万人左右。

(2)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点

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定义最清楚的是老年人护理之家,其床位和护理人员都需要专门的注册。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分为6种基本类型:①传统住宅;②退休社区;③老年人集合住宅;④辅助生活住宅;⑤护理之家;⑥持续照护退休社区。表2.2总结了以上6种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特征。底层独立、独户住宅占住宅总数的75%,其余25%多数为多户住宅、双拼住宅等。

该养老设施属于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造价2.44亿美元 ,923亩。 其中包括75栋别墅 ,115套独

立式居住公寓,135套援助式居住公寓,240张长期护理病床;为了丰富和活跃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加老年人与儿童的接触,该养老社区内还设计了100个小学生的儿童日间看护,幼儿园到八年级450个学生的夏令营 ;辅助设施包括餐厅,活动室 ,家庭式厨房,健身区,高尔夫推杆练习果岭,社区活动室等。

2瑞典

(1)瑞典的老龄化现状

2010年,瑞典人口为898万余人,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17%。6年后,老年人比例将升至23%,为全欧洲之最。

(2)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点

由于瑞典始终致力于完善修改其社会保障制度,因而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分类标准,整理总结出6种类型,如表2所示。其中合居住宅是瑞典发展最快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而且在欧洲和日本也受到欢迎,都有大量建造。

(3)瑞典老年人的居住选择

瑞典大多数老人选择独代居住,但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并不疏远。资料表明63%老人有子女居住在15km范围之内;53%的老人每周与子女见面1次;73.4%的老人每周与子女保持

表2 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基本类型

电话联系,为欧洲12国最高值。

德国、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将尤其受到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快速老化的影响,不同地区针对日渐增长的老年人和大量的高龄老人提供不同的专业看护服务。资料分析显示,在欧洲南部和中部的国家,由孩子照看父母的形式比较普遍。另外,在诸如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的国家,照顾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家庭传统。而在北欧国家,老年人更多的是由受过训练的专业看护人员和国家资助的专业看护服务中心照管。

布鲁克赛德养老设施住宅适老性改造过程。首先在两栋旧的高层住宅旁边新建了两排底层住宅,从而在新建的两排住宅之间形成了公共交往和活动的街道;在新、旧住宅之间的连接处设计建造了老年人公共活动室如餐厅、理发厅、健康护理室和娱乐室等,以及户外花园绿地空间,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将新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

原有的高层住宅共有居民132户,如果对旧

住宅完全拆除建造新的低层住宅,只能满足64户居住,但通过对旧住宅的改造和再生,可以满足170户居民居住。不仅提高了入住者的数量,而且改善了建筑环境,也节约的资金。我国现阶段也存在大量既有老住宅,针对我国老龄化现状,是对既有住宅进行大量拆除,花费大量资金建造高度养老社区,还是选择对老住宅经行适老性改造的问题,值得政府、设计人员及房地产开发商考虑。

四 结论

老年人建筑设计界广泛接受了“通用设计”和“为所有人设计”的原则。毋庸置疑,这些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广受欢迎。然而在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领域,我觉得这些原则应该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被谨慎地使用。尽管每个养老建筑项目的功能性需求都必须被满足,但是功能不能取代情感语言。今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受情绪经验的影响远胜于理性感知的影响,曾被严格遵循的“功能决定形式”的规则应该因此被重新考量。必须要说的是: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时代,应该进化为知觉、心理等情绪因素决定形式设计的时代了。老年人建筑的空间设计,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把握,与一种自下而上的从老年人个人知觉体验和建筑环境考虑相结合的设计,这样才能在保证养老设施建筑空间整体布局合理性的同时,为场所精神的形成、促进老年人养老居住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机构概说[M].开封:史学月刊,2000(03).

[2] 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M].南京: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赵和生,当代国际城市老年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 周博, 范悦,陆伟,王洪羿,阿克哈德·费德森,伊萨·路德克. 全球老年住宅建筑设计手册[M]. 中信出版社,2011.

上一篇:浅谈如何做好供电公司优质服务 下一篇:回族女性头饰的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