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向好

时间:2022-05-16 02:47:07

转型中向好

中国经济需要速度,但更需要的是健康的、有含金量的速度。这是调控思路的转换,亦是经济管理方式的变革。

《中国经济信息》综合报道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4%。尽管股市资金仍在流出,上证指数终究收红,站在2100点之上。而此前两天,股市一直处在宏观经济数据下滑预警的阴霾之中,本已惨淡的市场实在经不起折腾了。

持续预警

市场的忧虑一直在持续发酵。2月底以来,市场机构和投行纷纷对我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做出预测。中信证券和申银万国都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速为7.4%左右。国家信息中心机构及预测部主任祝宝良曾对媒体表示,一季度经济增速预计在7.3%左右。而国际投行们则更加悲观,美银美林、澳新银行、法国兴业银行和瑞穗证券等则给出了7.2%的较低预测值。

祝宝良给出了经济增速低于7.5%的理由。今年以来投资增速逐渐下降,一方面利率水平偏高,另一方面去年底以来,货币和财政政策偏紧;需求不足,3月PPI 同比降幅扩大,反应出钢铁、水泥和玻璃等行业的需求减少,价格下降。

此前,一项由上海证券报的《首席经济学家季度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几乎参与调查的机构都一致性认为,2014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将比上一季度的7.7%水平显著下降。由于未来经济增速可能回落至可容忍的底线水平(7.0%),又由于支撑当前短期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限,同时经济下行也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构及专家提议,应当提前出台刺激政策,推动今年二季度GDP增长的趋稳与回升,而不能坐视经济增长的直线下滑。

4月1日,PMI数据在连续3个月回落之后微升,让人们看到了经济平稳向好的整体态势;然而用电量和货运量的同比增幅回落,则增加了人们对微观层面经济活力的担心;如果再结合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创4年以来新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预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等一系列数据,中国的宏观经济在2014年伊始依旧在承压前进已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首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剑辉认为,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是必然,而其中的原因是多重因素重叠。从内部看,当前经济只是阶段性的低迷,更是中国主动结构调整的结果;外部则是国际经济活动放慢,尽管欧洲经济回升,但乌克兰局势对全球市场造成了一定影响。

好过预期

国家统计局对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给出了如下评价:“总体看来,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其中,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4%,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5%。

GDP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7587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62850亿元,增长7.8%。产业结构在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也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达49.0%。

值得关注的是,民间投资更加活跃,开始主导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国进民退的现象得以改观。据统计,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832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0644亿元,增长14.5%;民间投资44303亿元,增长20.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8%。

外贸出口同比下降,贸易差额进一步缩小。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902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其中,出口30025亿元人民币,下降3.4%;进口28997亿元人民币,增长1.6%。进出口相抵,顺差1028亿元人民币。

一季度,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3,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支出的提升。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6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

尽管市场的恐慌持续,高层却对经济运行底气十足。国务院总理在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的开幕式上说,中国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转型,向好

事实上,经济的转型与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结构调整中短期波动很正常。近一段时间内,国内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判断都比较消极,因为经济增长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指标目前都处于下行的通道。在调结构的过程当中,过去增长率贡献比较大的产业,有的产能严重过剩,有的严重污染环境,有的技术水平太低,这些都在重点调整范围之列,增长会受到影响,但是,调整本身也是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所以长期来说,调结构有利于稳定增长。

对于国内经济的未来,中国可能会出台什么类型的刺激政策,石磊指出,我们主要还是着眼于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对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少专家也表示,无需刺激政策。

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至政府调控目标之下,但是对于二季度经济市场和专家都显得较为乐观。王剑辉表示,今年二三季度肯定会比一季度有所改善。二季度国内企业开工增加,需求会回升;另外,外部经济逐步稳定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有专家直言,一季度的增速下滑只是短期下降,未来增长潜力仍充足,预计二季度GDP增速将会大幅提升。专家分析,另一个原因是技术因素会是经济呈现自然回升。

值得提醒的是,对于有着丰富宏观调控经验的中国而言,实现一个季度的数据“逆袭”实在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投资数量紧一紧,货币投放松一松,只要这“双管齐下”,经济增速就能快速回升。但是,当政策效应逐渐褪去,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活力,依赖的只可能是下一轮经济刺激。

不以快慢论成败,不以高低论短长。面对可能出现的“放缓”与“回落”,考验中国的已经不再是快速反应的调控能力,而是稳健改革、着眼长远的耐心与定力。中国经济需要速度,但更需要的是健康的、有含金量的速度。这是调控思路的转变,亦是经济管理方式的变革。

上一篇:“智慧电梯 下一篇:政策解读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