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审美乌托邦情结

时间:2022-05-16 11:00:21

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审美乌托邦情结

摘 要: 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讲述了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在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的人生历程。主人公在成长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审美乌托邦情结。本文主要从主人公对宗教彻底绝望,难以融入家庭的和谐关系,环境的漠然,以及女性对主人公的束缚等方面入手展开探讨。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审美乌托邦 斯蒂芬・迪达勒斯 精神自由

1.引言

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二部较大的作品,于1916年在美国第一次以书的形式印行。《肖像》实际上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现代心理学小说。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中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感官印象等意识流技巧来表现主人公的一系列视觉、听觉和触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斯蒂芬・迪达勒斯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和思维特点。本书共分为五章,情节表面上松散无序,实际上层层递进,经过了作者的精心安排。虽然没有小标题,根据内容,却可以很清楚地划分为几个阶段: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小说讲述的主人公斯蒂芬・迪与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历非常相似,詹姆斯・乔伊斯出生在都柏林一个子女众多的职员家庭中,从小就受到天主教和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影响。严格的宗教教育未能在他身上起到正面的作用,相反,他非常反感宗教。他在克朗戈斯伍德中学上学,后来则到都柏林的贝尔维迪尔学院学习。在学校期间他便对诗歌、拉丁文和语言哲学很感兴趣。在都柏林大学学习期间,易卜生的戏剧对乔伊斯影响很大,尤其是易卜生对艺术坚定不移的探索精神。乔伊斯青年时期正值爱尔兰进入19世纪末期,社会民族矛盾更加突出,民族情绪更为激昂。这时的乔伊斯生活穷困潦倒,心情苦闷,他看不到爱尔兰的前途,毅然去了巴黎。也就是这一时期,他渴望从文学上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来解决当时的爱尔兰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乔伊斯在他的这部小说里通过艺术实现了他作为艺术家的理想与事业,这也正是他形成审美乌托邦情结的原因所在。

2.审美乌托邦

“乌托邦”(Utopia)一词最早由英国政治家和小说家托马斯・莫尔提出。它的原意是“乌有之乡”,乃是“空想”的同义词。“乌托邦的作品着眼于人的集体存在方式,是‘真理’、‘正义’、‘自由’、‘幸福’的化身,表达了人类永久解决矛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理想社会模式”(崔竞生,王岚)。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对“乌托邦”的解释并不一致。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们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当时异化得十分严重的单向度社会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思想,试图通过美学的神奇功效来拯救这个即将崩溃的世界。当人们面对无法解决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陷入身心疲惫时,“审美乌托邦就从他们的心底冉冉升起,照亮人类冰冷的心房。审美乌托邦虽然遭受了各种各样的怀疑、批判乃至非难,却仍然屹立不倒。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因为其拥有疗慰人类心灵和引领人们情操这两大功效。对人类而言,审美乌托邦是他们疗慰心灵、引领精神情操、保持昂扬向上姿态和追求幸福的力量之源”(邹强,2005)。乔伊斯也不例外,他正生活在爱尔兰矛盾风起云涌之时,面对迷茫与困惑,他凭借着这股伟大的美学神奇功效获得了精神自由,通过艺术,实现了他所体验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

3.斯蒂芬・迪达勒斯

《肖像》为我们讲述了青年艺术家斯蒂芬・德迪勒斯的成长历程。首先从家庭角度来看,小说一开篇作者就通过描写小时候主人公敏锐的五官感觉来表现他惊人的艺术天赋。例如:听(哞哞奶牛)、视(他父亲的脸)、味(柠檬盘子)、嗅(油布)、触(热和冷)。当斯蒂芬表示要和邻家小女孩结婚,却吓坏了他的天主教家庭,母亲让他道歉,因为这个小女孩是新教家庭出身。天主教严令禁止教徒与外教人士通婚。当丹蒂姨妈责骂他时,威胁称若不道歉就挖出他的眼睛。这时的斯蒂芬意识到艺术不仅可以抵御危险,而且可以抚慰自己的灵魂。他把来自成人世界的威胁与压力变成了“诗歌”。随着他的家庭财政状况的日益恶化和全家搬迁到都柏林,接下来的斯蒂芬天真的信念也日益崩溃,觉得与他的周围日渐疏离。面对贫困的家庭状况,少年斯蒂芬不满意他父亲的拙劣的财务管理,因为无力改变现状,他便沉浸在《基督山伯爵》小说里作为一种逃避,幻想自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整天充满了刺激、冒险的活动。他想通过神奇的魔力改变他的未来。父亲不敢面对现实,而且经常酗酒,和酒店侍女调情。这使得斯蒂芬对父亲感到疏远,自己感到更加孤独,于是借助拜伦的诗来表示自己的孤独。后来青年斯蒂芬试图用他获得的33英镑奖励换取家庭的和谐,但是没有缓解家庭的不和,33这个数字代表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也正表明了斯蒂芬困惑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后来,他的母亲对他的大学生活感到失望,他的父亲称他为臭丫头哥哥,似乎在他身上很少看到父母对他的照顾和关爱。最后他转向了探讨审美和艺术的关系。

从学校角度来看,斯蒂芬小时候的学校,学生们正在争论红白玫瑰的象征问题,斯蒂芬好像忘记了历史和政治,他主要关注的是美学问题。绿玫瑰是可能的一个方案,这种想法对他来说似乎更具有革命性。而且斯蒂芬在学校受到同学们的欺负,他们把他推到臭水沟里去,打球也不让他参加,在他心里产生了一种疏离于他的同伴的感觉。到天主教学校后,乔伊斯刻画了斯蒂芬受到多兰神父的戒尺的惩罚的情景,因为斯蒂芬是冤枉的,所以他穿过挂满圣像的走廊把受到冤枉的事告诉了校长。乔伊斯用挂满圣像的走廊昭示着斯蒂芬将成为他们国家的精神向导,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回到同学当中,他们称斯蒂芬为英雄。斯蒂芬这时感到即使成了英雄,也难以有社会的归属感,很难改变他的疏离感。后来的大学生活,斯蒂芬在和教导主任的一次偶然谈话中,用了一个爱尔兰用词,教导主任不知道斯蒂芬说的这个意思。因为教导主任是英国人,他的用词主要是英格兰用词,这代表着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地位。爱尔兰没有自己的语言,斯蒂芬对英格兰和爱尔兰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表示悲哀和失望。作者借斯蒂芬之口表明要自己表达爱尔兰自己的声音。渐渐地他难以分享他的同班同学的世界观,他感到与他们更加疏离。

从宗教方面来看,斯蒂芬在第一次和大人一起参加盛大的圣诞晚宴时,目睹了家庭中上演的关于爱尔兰在宗教和帕内尔问题上的剧烈争吵的不解、惶恐和激动。这是一场综合了爱尔兰民族运动中存在的斗争、期望、混乱和伤感的争吵。家庭女佣丹蒂因为不满斯蒂芬的父亲赞成他的朋友对教会过度卷入爱尔兰政治的批评而愤然离席。她认为,上帝和教会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一个天主教徒批评教会都是大逆不道,天主教徒无条件服从教士的指令是天职。这场论战给童年的斯蒂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个时期的斯蒂芬完全在环境的左右下观察着自己周围的世界。在接下来的第三章中乔伊斯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地狱的恐怖和最后的审判,斯蒂芬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感到恐惧,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和她发生了性关系。当时的斯蒂芬无法找到出口,所以斯蒂芬把这名作为暂时摆脱现实的一种逃避。为了减轻痛苦,他向牧师坦白了自己的罪行。不过,对于宗教的绝望,又开通了他追求艺术的大门。教务长要求他感受上帝的召唤,那一瞬间斯蒂芬领悟到的,却是宗教热情的幻灭。与此同时,对于艺术的渴望在他心中变得更加强烈,随后,很自然地作出了选择――放弃牧师一职。与教务长谈话之后的大段描写都是很有深意的,仿佛是在积聚力量,可以从斯蒂芬眼中的世界追随他的思想,追随着他开始真切地感受到宗教的压抑和虚假,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在教堂与酒馆、宗教与艺术世俗的象征之间徘徊,感受到与从前的笃信虔诚渐生隔膜,而与人世间的亲情、艺术的升华日益亲近。

从斯蒂芬受女性束缚来看,由开始迷恋圣母玛利亚到邂逅海边的神秘女子,斯蒂芬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圣母玛利亚代表神圣的女性,一开始斯蒂芬在精神上受到她的照料,到后来对她不那么在意,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具体的和凡间之美。正是这位神秘的女子的美照亮了他的艺术之路,因为对美的欣赏是他快乐的源泉,也是艺术灵感的源泉,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斯蒂芬这样定义艺术家的超然:“一个艺术家,和创造万物的上帝一样,永远停留在他的艺术作品之外或之后,人们看不见他,他已使自己升华而失去了存在,毫不在意,在一旁修剪着自己的指甲。”他用超然的眼光观察着他周围的世界,由于他难以在现实中解决社会矛盾,因而,他便转向了审美与艺术的关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情结。

4.结语

斯蒂芬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通过自己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由于他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对宗教、家庭、学校失去信心,自己也疏离于周围的世界,进而转向了艺术领域,他要用艺术家的文字来改造世界。斯蒂芬仅以艺术的形式来改造世界,最终形成了个人审美乌托邦情结,实际上是他面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

参考文献:

[1]黄雨石.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M].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5.

[2]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373-382.

[3]赵一凡,张中载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4.613-620.

[4]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84-86.

[5]邹强.审美乌托邦功能研究[J].名作欣赏(下半月),2005,(9).

[6]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Sparknote.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作者系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9级在读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宋词引诗句入词与“点铁成金”之异曲同工 下一篇:精神分析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