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四招”,学做“牧羊人”

时间:2022-05-16 08:13:26

自主导学是怎样的课堂?我的理解是:

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体会、充分思考……

导学呢,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

这,就像牧羊人放牧一样。对于牧羊人来说,羊群永远是主要的,但如果没有引导,羊群是自由散漫的,它能吃到草,但可能吃不饱喝不足。教师和学生就如牧羊人和羊群,没有教师这个牧羊人的引导,学生也只能像羊群一样。所以,老师这个牧羊人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带到有水源和有绿草的地方吃饱喝足。这样,你这个牧羊人的主导作用也就完成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突出来了。

这就是我心目中自主导学的课堂:学生犹如羊群,重在于“自主”;而老师则如牧羊人,贵在于“导学”。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精读课文时,教师很重视自主导学,想各种招“导”,让学生能自主地“学”,让学生吃饱了也喝足了,但常常忽视初读课文的第一课时,通常只是读读课文,认认生字,写写生词就过去了。对于低段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如何进行自主导学呢?下面以三年级《给予树》第一课时为例,谈谈用好“四招”, 找准自主导学在初读课文中的落脚点。

第一招:疑――让羊群有强烈的饥饿感

教师是牧羊人,你要如何让羊群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饱喝足?最重要的要让羊群有强烈的饥渴感,要让羊儿们自我感觉非常需要水和草这些养料。所以,“引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与探索欲望是非常关键的。在这关键点上,教师这个牧羊人应以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和新遇状况为“导”的出发点和依据,要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找到旧知和新知的接触点,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触发学生的学习行为。

[环节一]引入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谁来读课题?

(生根据拼音提示读题,并纠正)

师:一个用了中括号,读jǐ中括号表示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生:给(gěi),组个词;小括号表示这个字是个生字,读yǔ。

师:给和予都是第三声,当二个第三声的字在一起的时候,前面一个第三声可以读成第二声。(学生跟读)

师:予是一个生字,横撇、点二个笔画写得要紧凑些,横钩要平、最后一笔竖钩要像人的脊梁一样,写得直一些,整个字就修长起来了。(生练写予字)

师:说到给予树,你知道给予树是怎么的树吗?

指名让学生朗读课题的结果表明,课题中“给予”两字的确是学生遇到的难点,一个是多音字,一个是生字,加上二个都是第三声的读音。如何把字读正确,四声变调,这就是教师必须要引导突破的“关卡”,点一点,“关卡”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劲头自然来了。“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只有在有疑时,才会想方设法去解开它,去掀开那问题的神秘面纱。“给予树又是怎样的树呢?”这一疑问,就起到如此功效,借此激活学生的探知的欲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招:帮――带着羊群走过叉路,趟过小溪

牧羊人引导羊群经过叉路,翻过山坡,趟过小溪,才到达了目的地――青草地。对于初读课文时,学习生词就像羊群寻找青草之路一样,可能会遇到一些叉路、山坡和小溪,在这时,作为牧羊人的“教师”就有责任来“帮一帮”,带他们到达指定的地点,教给他们方法。告诉他们这些后, (下转第196页)(下接第179页)他们就会分头行动各取所需要了,老师这个牧羊人就可以在旁边转悠了,学生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状态。

[环节二]学习字词

师:打开课本123页,第一次读课文有二个要求:第一,读准生字生词;第二,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一定要回过去再读读,把它读通顺。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特别难读的生词。咱们不着急,把难读的词写在纸上。

(学生读课文,老师巡回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师:现在,请你举起写的词。邀请你来做小老师,领读一遍,贴到黑板上。

(学生边读边贴成语,教师随机引导以下重点词的理解):

沉默不语:给我做个沉默不语的样子看看。沉默不语声音都沉下去了

如愿以偿:再问问你这个愿是什么意思?这个偿呢?

兴高采烈:瞧你嘴巴都咧开了,真高兴!

援助:你能感觉到援助的意思吗?用近义词来学习新词语,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师:我们的词语还很神奇呢,瞧瞧“给予”这个词,给是送给,予也是送给,给予合起当然也是送给的意思。这样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构成了词语。在你们找到的词语中,你也了发现像给予这样有趣的词语了吗?

(学生再次深入词语学习,发现了许多这样的词:诚挚、拥抱、猜测、盼望、援助、仁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在这一环节中,词语的教学根据学生自学后的学情展开,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些词语比较难读,把它们写在纸上,然后贴到黑板上共同学习、讨论。同时,在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帮”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通过做做样子,找找近义词等灵活多样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在学生经过类似的经验,知道“给”是送给的意思,“予”也是送给的意思,“给予”的意思就是送给后,通过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词语,解决别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并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词语的意思。

――变“难学”为“易学”。

第三招:扶――带着羊群吃到鲜嫩的草儿

找到了青草地,在羊群吃草的时候,牧羊人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草绿一点,有点草长一点,有的点很短,甚至贴在地上。怎样的草才是最鲜嫩?怎样才能吃饱喝足呢?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就像羊群面对着一块草地,初读课文如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这是需要老师“扶”的点。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初读的整体把握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准备,更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技能。

[环节三]理清文章脉络

1、师:你在生活中有过“给予”的经验吗?你给予过别人什么?或者别人给予过你什么?

2、 师: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给予。那是谁对谁的给予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圈一圈。

3、 交流:师:围绕给予,都有谁呢?妈妈、哥哥姐姐、金吉娅、(陌生小女孩)

4、 师:妈妈送给(谁)(什么)呢?

还有哪些给予?谁送给谁什么呢?请同学照着刚才的样子,读读课文,找一找。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而要想达到“不教”的彼岸,教师一定要在引导上做文章。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如果问出: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呀?试问,这么一个大问题扔给三年级刚刚学习主要内容归纳的孩子,他们能完整把握全文内容吗?“扶一扶”,在这时就显得犹为重要。课例中,抓住文章的重点词“给予”(送给),找找课文中(谁)送给(谁)(什么)?让学生自主地去读课文,去找人物之间(谁)送给(谁)(什么)之间的关系,这找的过程也就帮助孩子理清了文章的主要脉络,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呼之欲出。当然,除了抓重点词外,还可以用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串连法等等“导”的方法。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学法,更要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实践中自觉、灵活地运用学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把握实质,形成能力,能使羊群更加方便地找到了更多的草。

――变“学会”为“会学”。

第四招:练――让羊儿觉得寻草是快乐的

牧羊人带领羊群找到水源和绿草后,只要不断强化、训练,成为习惯后羊群们不用牧羊人带领也可以自己认道去吃草。学生如此,知识可以传授,能力必须训练。学生习得本领,得到能力也一样的,也要训练。就像羊群每天走同一条路,吃同一片草,这样的过程肯定存在着枯燥与乏味,所以不妨给这样的练加“料”,让学生们不但觉得练得值,而且还练得乐。那根据本课内容而设计的自主练习是进行自主导学的另一个落脚点,以练代导。

[环节四]自主练习

1、 这些人物间谁送给谁什么呢?默课文,先找一找填一填,再请你说一说。

2、交流反馈

听说读写是感知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必须经过训练,训练到自动化程度才能成为习惯,成为习惯才能运用。在初步理清文中人物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找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把归纳主要内容的作业设计成一棵给予树,找一找人物的关系,在犹如游戏一般的练习当中,训练学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中心小学 浙江】

上一篇:载着希望追寻梦想 下一篇: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