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奢侈品绑架了你

时间:2022-05-16 07:59:18

别让奢侈品绑架了你

奢侈品,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吗?

国际上对奢侈品是这样定义的:它是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非生活必需品。如今,一组数据让人咋舌:仅2013年春节期间,中国内地奢侈品消费总额已达8.3亿美元,境外消费累计85亿美元,中国人已经成为最具奢侈品购买力的消费群体。

是的,奢侈品正悄悄走进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走进的不仅仅是塔尖上高收入人群的生活,从十几岁的中学生到年近古稀的老年人,都已经成了奢侈品的粉丝和拥趸者。它花掉了我们大把的钞票,也带给我们高贵的品质享受和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

这些非生活必需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对于有些人来讲,是轻松地给生活锦上添花。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讲,却成了不堪重负的“必需品”―有人因为没有它,走不进同事的圈子;有人因为没有它,觉得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也有人因为没有它,觉得生活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惴惴不安。奢侈品真的成了很多人的精神食粮了吗?面对人们正悄悄被奢侈品改变的价值观,我们该欣喜,还是悲伤?

1000块钱的精华水,3000块钱的项链,动辄几万的包包,到底能改变什么?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奢侈品又有着怎样的需求和感情?本期策划,让我们走近不同年龄段的奢侈品消费人群,一起探寻在这个时代与奢侈品的共处方式吧!

看不懂的“90后”

下课了,当我拿着诺基亚的老款手机准备离开教室时,我的学生董明正炫耀新买的iPhone5手机。

iPhone5的价钱5000多元,这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而我的学生中,拥有这款手机的绝不止董明一人。对此,我只能苦涩地笑笑。

不知道是我这个“70后”的老师落伍,还是如今的中学生都太时髦,他们身上穿的、平时用的,竟是些我看不懂、追不起的名牌。

男生们最在意的是他们的“装备”。因为NBA不少球星都拥有BEATS耳机,作为脑残粉儿的小伙子们自然也将BEATS耳机视为尤物。可别小看这一副不起眼的耳机,人手一个的面条款就要1000多元,而“洋气”的魔音款最少要3000块。还有这群小子最中意的球鞋,谁要是能第一个穿上新款,那可比考了全班第一美多了,1000多元一双的乔丹,恨不得一天换一双。

被各种潮流趋势裹挟的女生,更是各个早熟得不得了,国际大牌都了熟于心,拼写错误绝对少于英文单词。因为每天都要穿校服,姑娘们便在配饰上做足了功课:迪斯尼的文具、星巴克的水杯、UGG的靴子、MCM的背包……

也许是现在家里条件都好了,也许是独生子女都更娇贵了,孩子们用的东西样样精致又昂贵。你能想象情窦初开的小伙子送给心爱女生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吗?那可是施华洛世奇的手链和香水。

这样的奢侈消费,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之间的攀比成风。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多达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他们最喜欢攀比穿着打扮,接下来是电子产品;与此同时,很多家长却勒紧裤腰带,艰苦地过着日子。

前几天,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分享心得,他含情脉脉地说:“当年大考小考只要我进了前五,就会大言不惭地让爸妈奖励我买鞋,却不在意他们自己省吃俭用。现在想来真是惭愧,我们好好学习难道不是应该的吗?”我本以为这几句肺腑之言能对同学们有所触动,可放眼望去,半个班的孩子都是面无表情。

专家点评

按照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经济能力来说,Iphone、明星耳机、球鞋,确实是当仁不让的“奢侈品”。追求美好的事物,走在时尚前沿、体现自己的个性,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拥有无可厚非。

但文中的学生们,对奢侈品的拥有欲望,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追求美好事物的范围,父母的溺爱、同学之间的攀比,加上视奢侈品为自我个性的象征,使中学生形成了越多越刺激的心态。此外,中学生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明星效应,会直接引发模仿行为,他们会因和自己的偶像用一个品牌或同一种商品,而得到内心极大的满足。

但事实上,中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未形成,奢侈品对他们而言只是一种假象,所以父母的引导格外重要。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奢侈品的品牌故事,从它的发展历程中真正体会奢侈品所传达的能量和价值,让孩子懂得价格并不是衡量奢侈品的唯一工具。此外,我们应当通过丰富的亲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焦点,让孩子亲身体验,快节奏的今天,家人欢聚的快乐才是我们生活中的向往,这本身已经成为我们应当追求的“奢侈品”。

职场菜鸟的顿悟

当所有同学还在为工作抓狂时,我幸运地应聘到一家公关公司。为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我努力加班,希望早点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但我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希望中的结果。

办公室有几位富家女,她们用的包、穿的衣服都是时尚杂志中经常出现的大牌,对我这种收入微薄的小女生,她们表现出明显的瞧不起。几次听到大家在茶水间里聊时尚潮流,我都想融进去,可就是插不上嘴……我和她们之间,好像有一种像雾像雨又像风的东西阻隔着。

骨子里我并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为了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我不得不变得物质起来。妈妈得知我的苦恼后,下血本给我买了一个新款LV包。

新包在手,就像抱了一块富有灵性的磁铁,一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我身上来了,她们主动找我聊天,一起逛街。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和她们好像是一个世界的人了。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圈子”文化。从此,我尝试购买更多的国际大牌,在自尊心得到极度满足的同时,我的信用卡也屡屡被刷爆。

当大部分工资都被我用来购买奢侈品,而温饱成为头号问题时,我觉得自己快Hold不住了。一天,我惊喜地发现网上在卖奢侈品的包装纸袋。一个名牌包,几千上万是常有的事,而这些纸袋只要一二百块。到货后,我拎了Gucci和Cartier的纸袋去单位,一个装随身用品,一个装午餐。不用花太多钱,大家以为我又买了高档货,既有面子又能满足虚荣心。重要的是,它成功地维系住了我的圈子。

工作一年后,我成功跳槽到一家外企,因为香港老板要来主持年终酒会,公司要求大家盛装出席。我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血拼了一件Givenchy的晚礼服。酒会上,看到全场的Prada、Dior、Armani时,我知道,奢侈品对于职场,就是身份的标识。

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女老板。让我目瞪口呆的是,大老板身上没有那些醒目的LOGO,一条简单的黑色长裙配彩色方巾,便已散发出一种奢侈品所没有的高贵气质。那种感觉,是来自全体员工、客户对她身份的认同与肯定,感染他人于无形的气场与自信。

会后,同事的一番话刺激得我跳楼的心都有了:谁天天攒钱买正品啊?这可是个无底洞!像我的衣服、手包都是租来的,应付这种酒会足够了。

自此以后,我不再对奢侈品穷追猛打。因为我终于明白奢侈是一种气质,而与穿的衣服、拎的包无关。

专家点评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因为缺少经验、能力不足,总是会不自信,觉得在自己技不如人的时候可以通过加强自我包装来增加自信,并且通过这些“外包装”在同事间找到话题,融入所谓的圈子。尤其是一些收入比较高的外企、跨国公司,职员普遍比较在意自己的装扮和配饰,对这些还摸不着道的新人而言,虽不情愿,但是效仿别人就是融入环境。

但奢侈品真的是职场的敲门砖吗?从长远角度看,个人的努力、能力、气质、性格、情商等等比起奢侈品更能带来和决定一个人工作、事业的成功。

职场新人Jessica,一头撞进表面浮华虚荣的公关公司,出于急切想融入圈子的心理,错误地将名牌包视为武器,在对待奢侈品问题的认识和行为上都走了一段弯路!好在转换工作遇见不同的同事和领导后她开始反思,说明她还是很有领悟力的,是在曲线成长,日趋成熟。做一名优秀的公关,奢侈品至多是个陪衬、点缀,无论在哪里,在这方面攀比是陷入无益、低层次的竞争,提升不了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购物狂人失婚记

今年的情人节,原本是我和凯瑞的婚期,但他却歇斯底里地说:“琳达,如果你再这样,我们就只有分手了!”

当时,我和往常一样在兴致勃勃地修改着购物清单:3支兰蔻睫毛膏,两盒蜜丝佛陀粉饼,5支娇兰唇蜜……闺蜜小妮下周去法国,虽然年初我托一个去法国的朋友已经买了一批,但好东西不嫌多啊!

我简单预算了一下,这次可能又要花一个多月的工资,心里还是纠结了3秒,但很快又算了另一笔账:这些要是在国内买的话肯定要翻倍,这样一来,我又省了不少。

我开心地与凯瑞分享这个想法,他就突然说了那句话。

可我怎么了?不就是经常让朋友代购一些化妆品吗?这有什么错呢?

凯瑞摇摇头,一把将我拉到卧室,将衣柜抽屉一一打开,咆哮道:“琳达,你看看这些柜子里,都是你代购回来的化妆品,有多少都过期了?你自己根本就用不了,为什么还要囤积这么多!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钱都花在这上面,甚至还透支信用卡,你到底有没有想过以后?”

其实,看到一些来不及用就过期的睫毛膏和唇彩,我也特别心疼。说实话,去年年终看到工资卡的余额只剩350元时,我很迷茫,工作了一年的“硕果”就只有这些海外代购的化妆品了。但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己啊,这些精致的化妆品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凯瑞不仅不理解我,还给我所有的朋友群发短信:“如果你是琳达的朋友,请别再替她代购东西了!”但哪个好友能经得住我的软磨硬泡?

凯瑞觉得我这样做太不成熟理性,但他不明白其实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从官网挑东西,对比各个国家的价格,算出差价,然后在满心期待中,它们悄然而至。光是囤积在家里,看一看也会觉得好满足。

不过,既然凯瑞如此反对,我准备先缓一缓,由“游击战”转为“地下战”,将我的“战场”从代购变为海淘,并且把买来的东西都藏好。起初,凯瑞见我不再四处打听哪个朋友出国、托朋友代购,以为我真的改变了,准备将婚期改到中国的情人节。直到这两天,他无意中看到我的淘宝开销,气得说不出话来。在5个月里,我将4万多的工资全部购买了化妆品。

我不是不为以后着想,也不是不愿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感,但我控制不住自己!面对凯瑞的绝然而去,我暗自伤心了整整3个星期,纠结苦恼如何放弃购物。但听到一个好友后天就要去美国时,我准备还是先买点好东西安慰一下自己……

专家点评

三四十岁的人可以说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大牌控”也多产于这个年龄段。其实中年人适当地提高生活质量,消费一些有品质的奢侈品理所应当,再说挣钱不就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吗?不过理性的消费有两个前提:一、在自己的经济能力范围内;二、适度不浪费。琳达这两条都违背了,尤其是她买的东西重复性大、使用率低。

事实上,琳达的问题已远非单纯地迷恋奢侈品,让她欲罢不能的购物过程症状如同“上瘾”,连男友的离去都不能让她迷途知返,与其说她买的东西是奢侈品,不如说她购买的行为够疯狂够奢侈。中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经济能力提高,常常会有一种对奢侈品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美容、化妆产品,好像贵的就是好的,能留住青春。文中的琳达已经将这种依赖发展成了病态心理,她要的不单是这些大牌化妆品的作用,还有不断拥有的感觉。当奢侈品成为你生活的重负时,它就不是赏心悦目和生活品质,相反,成了拜金、物质化、功利、浮夸的代名词,不仅占据生活,还占据心灵。

对琳达来说,现在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及时向外界求助戒瘾(她自己已无力自拔);要么任由发展越陷越深跌至谷底,但愿那时她会有一丝希望和勇气幡然醒悟。

老妈也疯狂

老妈一辈子是个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不想她55岁退休这一年,突然变身为一个不管不顾的“购物狂”,目标还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这着实让老爸和我难以招架。

话说现年23岁的我,从小到大备受呵护,是老妈绝对的生活重心和关注焦点。今年,老妈退休,正赶上我出国读研。老爸说,自打我走后,老妈的生活就一下子空了,除了打理他俩的一日三餐,就无所事事了。

为了让老妈开心,老爸决定用年假带老妈出国兜一圈,陪她散散心。

他俩报团去了美国,但正是这次观光之余的购物行程,让老妈接触到了“奢侈品病毒”。话说老妈第一次出国,此生也没跟奢侈品产生过任何瓜葛。导游带大家走进Coach店,老妈眼见跟她年龄差不多的阿姨们都疯了似的扑进去抢购,直接迷茫了。老妈上前一看:“这什么呀,一布包这么贵!”老爸赶紧在旁附和:“是啊,好多人就是追时髦,为面子,要我说,根本没必要!”“是吗?”老妈疑惑,但勤俭节约惯了的她没有出手。

美国之行回来之后,老妈又一次在同学会上与奢侈品不期而遇。老同学十几年没见,容貌固然都减损了,穿着打扮的“档次”可都上去了,相形之下,就显出了老妈的“普通”。在老同学的普及教育下,老妈不仅认识了她半生不熟的Coach,还认识了LV、Prada等一众奢侈品牌,学问大增。一位通身奢侈品牌的阿姨在现场大呼:“姐妹们,咱们辛辛苦苦一辈子,退休了就是要犒劳自己!从前总想着上有老下有小,苦咱们吃、累咱们受,哪顾过自己?如今孩子也大了,终于解放了,现在再不享受一把,这辈子可亏大了!”对老妈来说,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同学会回来,老妈就宣称要“换一种活法”。随后,她和老同学再次飞向了美国,这次不为观光,专为“血拼”。第二次进Coach店,老妈本着物美价廉、量多为胜的原则,一口气买了20个折合人民币二三百元一个的零钱手包。还在老同学的鼓励下买了一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衣服。

这趟美国Shopping之旅,老妈共花了20万人民币。老爸知道后大呼上当,后悔没有早点取缔老妈的财政大权。

话说木已成舟,花点钱换老妈高兴也值了。谁知回国后,这些奢侈品倒成了老妈的心病―她自己没有场合用,送人又舍不得!

就说那20个coach手包吧,老妈只好在每天逛超市的时候换着用。钱包比钱贵,弄脏了她着实心疼。可是想到“不能亏待自己”的金玉良言,老妈又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将奢侈品进行到底。这不,在老同学的影响下,她又开始研究网上代购啦!真不知道她还要买多少没用的大牌回来,老爸慌乱了,我也慌乱了。

专家点评

你老妈虽然犯的是低级错误,可是,以她的年纪,付点学费在所难免(你可以教她在网上转让出去减少损失),但关键咱们要帮助她正确地消费奢侈品。

老妈辛苦奋斗了一辈子,现在也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不管是出于补偿还是犒劳心理,都得支持她在合理范围内享受高品质生活,包括拥有一些奢侈品。对她这个年龄阶段来说,奢侈品是一个遥远的东西,她们往往只认识到了一些最表层的奢侈品,像LV、GUCCI这些被人炒烂了的名牌,而另一方面她们又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制约,所以往往买来的都是一些不适合自己、不实用的东西。

告诉妈妈:舒适、实用是挑选奢侈品最重要的因素。不要人云亦云,跟风从众,或为图差价怕吃亏买回完全不适用的东西。动手之前做足功课,购买奢侈品一定要了解和理解品牌背后蕴含的故事、起源、文化、精髓、风格;另一方面,她要想清楚自己看重或想要提升品质的地方,衣服?鞋?还是包包?配饰?总之,奢侈品也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数量不在多,在于精。

让奢侈品成为点睛之笔!

奢侈品,顾名思义,它超出人们生存需要的范畴,从此角度看,我们应该为中国出现的奢侈品消费浪潮感到高兴和骄傲,这说明咱们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终于让国人摆脱了生存线的挣扎,进入了小康,甚至部分人已奔向富裕。

初入奢侈品大门,我们首先要对奢侈品的本质有一些了解。奢侈品具有极端的两面性,它是物质美和精神美的结合体,两面都可让人享受却也容易诱人沦陷。做工精良、品质卓越、价值高昂是它的物质美,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自己更加美丽;而另一方面,奢侈品的象征性才是其高价格的主要构成,所有的奢侈品都会宣扬它的品牌文化、艺术内涵,尊贵、豪华、经典、优雅……

毫无疑问,选择及购买奢侈品的模式会反映出背后的各种消费心理,典型的有:

1.炫富心理:他们一身名牌迫不及待地散发着“有钱人”的信息。他们“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一有新品就迫不及待地收入囊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奢侈品的奴隶。

2.虚荣面子心理: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还没有这个消费能力,但为了不在面子上输给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等等,勒紧裤腰带买奢侈品。

3.补偿心理:从简单地补偿自己的辛苦、勤奋到精神领域的补偿,如自卑,企图通过品牌增加自信;还有补偿自我价值感、安全感的不足等等。这种消费心理往往是盲目的,出于心理需要而消费,但买来的往往是不实用、不适合的。

4.认同心理:奢侈品在营销时无一例外都会与身份、地位、权力、美丽、优秀、成功等挂钩,就是撬动人们对这些字眼里渗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心理来激发购买欲望。如经典的广告语“你值得拥有”,玩的就是心理战术。

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追求时尚、唯恐落人之后、占有等心理。

怎样的心理和态度才是我们和奢侈品保持最佳关系的方式呢?

首先,明确你的需求,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一个品质高的你自己喜欢的品牌,而不是有事儿没事儿都留心着各个品牌。接下来,明确我的承受范畴是什么。除此之外,我们应当对品牌的内涵、文化有所了解,人人追着买的不一定我拿着好看,而刚上架的新款也不一定与我气质相符。我们一定要明白,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通身名牌才是好的,只有与自身气质与修养相得益彰,你选择的奢侈品才会真正体现出它本身应有的价值。而这种理性的消费,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美好。

上一篇:潜伏学习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谈五步点拨教学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