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企业员工心理变化原因剖析与应对

时间:2022-05-16 06:35:41

改制企业员工心理变化原因剖析与应对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企业旧体制的积弊,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国有、集团制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原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变国有或集团体制为股份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改制。

其实真正影响改革进展的是职工的心理、心态变化及员工对未来发展的信心。面对改革,部分职工心理、心态发生巨大变化,变得复杂、脆弱、多变,甚至急躁、冲动。这部分职工的心理、心态问题如不及时加以引导、调整,必将影响改革进程和社会稳定。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在单位(胜利海洋钻井公司)及其改制企业实际,从职工心理变化、深层次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三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一、面对改革职工的不同心理变化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很多职工都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也都赞成改制。但也有部分职工存在着模糊认识和抵触情绪,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精通业务,能力强,有较强的进取心。他们希望通过改制展示自我的才能。他们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认识较为深刻,他们支持改制,并且希望改制的力度越大越好。同时,他们又担心改制是走过场,摆样子。

第二种是改制的“中间派”。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差,认识不到改革的意义。他们一方面希望通过改制,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自己能够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又认为改革与否无所谓,改不改制与我无关,对企业改制有矛盾心理,持谨慎观望态度,满足于维持现状。

第三种是那些吃惯“大锅饭”,工作不努力,思想不上进的职工。他们担心改革、害怕改革,并千方百计地为改革设置障碍,是改革的不积极者。他们人数不多,影响不小。

第四种是“老、弱、残”职工。这部分职工年龄大、技术差、无一技之长。他们大多数在企业工作了几十年,担心企业改制后,自己没有特长,很难再上岗,加上住房、医疗、父母瞻养、子女教育等负担较重,对改制的结果感到畏惧、害怕,情绪非常不稳定。

二、职工心理变化原因剖析

产生上述思想疑虑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认识问题。部分职工没有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不断推进社会改革-没有认识到企业改革必然触及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重新择业等在所难免;没有认识到公用企业放开后,民营资本、国际投资巨头对本企业的成胁。因而,造成了对企业改制的不理解,乃至有抵触情绪。

2、观念问题。三产企业几十年形成的计划经济观念在多数职工思想中根深蒂固,一部分职工习惯于依靠政府、依靠主体企业,习惯于大锅饭,铁饭碗,对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优越性”留连忘返。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企业改制的深入。

3、保障措施问题。企业改制必然涉及职工的劳动关系、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由于目前企业职工的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措施尚待完善,职工对企业改制有后顾之忧,直接影响了职工参与改制的积极性。

三、积极应对措施

1、加强引导,统一认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导向。

要让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深对企业改革改制重要意义的理解。企业要加大改革改制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重组改制可以使企业用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做实做强、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导向。同时,要通过发挥各基层组织及关键岗位的师范表率作用,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员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爱岗敬业情感,并加强对当前的建筑市场大的趋势的分析。既要让员工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更要让员工看到竞争的优势和发展机遇,调整好心态,更新观念,增强信心,使广大员工看到事业有追求,工作有奔头。

2、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奠定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

多年来,企业的人事制度只能上不能下,这就产生很多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很多职工认为,在企业内部竞聘中,对于文凭、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求过多,限制过大,无机会参加更高层次岗位的竞争,很难改变在企业所处的地位;有的员工长期从事一项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到工作和生活单调,枯燥无味,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而当前企业又不能给员工更多的选择。建议建立企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搭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平台,以调动和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通过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3、积极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增加对企业重组改制工作透明度,确保企业重组改制工作平稳过度。

职工要积极支持企业重组改制,树立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观念,企业在重组改制的过程中,也会把职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职工思想,及时化解职工矛盾心理,让职工配合参与改制,积极支持改制。在制定企业重组改制有关职工安置方案政策时要考虑到大多数职工的利益,在续签劳动合同中,对企业生产一线及管理工作岗位上年龄偏大、文化及职称较低的骨干人员应改变企业原有“一年一签劳动合同”的问题,建议改为续签3―5年,以确保职工思想状态及队伍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这部分人员对企业有深厚的感情,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企业的一笔财富,在新公司成立后还应继续使用或妥善安置。

4、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便不会有卓越的企业,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去年,企业明确提出了“做实做强、和谐发展”的共同愿景,各单位各系统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促进企业发展,从而在全体员工中形成明确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和统一的行动,围绕经营生产管理和改制重组两条主线,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目前,在企业重组改制的关键时期,建议各级领导和机关部室要进一步加强和转变工作作风,多深入基层,多增加一些与职工进行沟通的渠道,与职工做好思想沟通。

上一篇: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下一篇:高速公路客运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