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深情,赢得了几代读者

时间:2022-05-16 02:57:58

早慧而早逝的天才特别令人扼腕。凡庸之人将拖拖拉拉的七八十年时光分布于读书做事、立功立言、恋爱失恋、柴米油盐、无聊发呆等等人生大事与琐事之中。而早逝的天才,似乎都将生命能量集中地喷发,短短光阴即做出惊人的业绩,莫扎特、济慈、李贺、徐志摩等等中外才人皆如是。这之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纳兰容若。

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名门望族之后,他是康熙皇帝身边文武全才的宠臣;他又是视富贵如浮云的读书人,是虽处锦衣玉食之中却落落寡合的诗人;他还是一往情深至情至性的情种,是清代词坛第一人。可能最为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是:尽管知道有些牵强附会,但很多人还是乐意相信,他是《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原型。

显赫的家世:承平少年乌衣公子

纳兰容若,名成德,后为避太子讳,改为性德,字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腊月(1655年1月19日),小名冬郎。纳兰家族为满洲正黄旗,先祖拥有叶赫地,因以为姓,即叶赫那拉氏。纳兰家族与清皇室有错综的姻亲关系,曾祖父金台什的妹妹嫁与清朝的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生清太宗皇太极。父亲明珠为康熙朝权倾朝野的相国,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位。母亲爱新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嫡女,一品诰命夫人。诞生于这样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纳兰容若是名副其实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之骄子。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且颇有诗才,童子时即语出惊人。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中秀才为第一关,叫做入学。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可以说是那时的国立大学。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天的校长)徐元文十分赏识他,力荐与兄长礼部侍郎徐乾学。容若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即为徐乾学。旧例,主考为考中举子的座师,发榜后有宴会、拜师等等礼仪。据徐乾学的文章回忆,纳兰容若在一众考生中非常出挑,举止娴雅。第三天登门拜师,谈文论道,渊博儒雅,前辈宿儒都有所不及。

乡试例在每年的秋天举行。第二年春天为会试。容若继续顺利过关。接着为殿试。所谓殿试是由皇帝出题,所有通过会试的人参加,等额录取。也就是说,考过了会试就已经铁板钉钉地被录取了,只是名次先后由皇上再定夺而已。容若在参加殿试前生了场大病。父亲认为他还年轻,等两年再参加考试不迟。于是他又闭门读书三年,学力大进。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参加殿试,条对剀切,书法遒逸,众考官都赞叹不已。二十二岁的纳兰容若高中进士第七名。如果我们知道,科举时代士子寒窗苦读10余载才去参加考试,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为三十五六岁,才会明白容若的人生是多么顺风顺水。

八旗子弟,习武是祖训。《红楼梦》二十六回,贾兰小小年纪,读书之余在大观园里演戏骑射即为明证。容若亦不例外,幼年就开始学习骑射,成年后更是勤加练习,百发百中。因此他并没有像一般汉族进士一样入翰林院这样的文化机构,而是被康熙帝任命为身边的三等侍卫,旋即晋升为二等、一等侍卫。康熙北狩南巡,从沙河、西山、汤泉到五台山、沈阳,继而登泰山、省江南,他都随从扈驾。而他的文学才华也为文治武功的康熙帝所欣赏。史载,康熙令他作《乾清门应制诗》,翻译御制《松赋》,容若的卷子都令龙颜大悦。

现存纳兰容若的文集里不乏《扈驾西山》、《汤泉应制》这类命题作文,大都高华典丽,中规中矩地写景状物,颂圣称德。命题作文向来是很难做好的,古来那么多状元的文章全都湮灭无闻。考试时作的好诗,脍炙人口的大约也就祖咏的《咏雪》和钱起的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已。如果容若也只有这类文字,那今天怕是没人知道纳兰容若的名字了。

好在,纳兰容若不仅是贵胄子弟,八旗精英,还是地道读书人。他不慕荣华,虽身处锦衣纨绔之中,却像寒门子弟一样,拥书数千卷,不喜见客,惟弹琴吟诗而已。这是千百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本色,是浸淫于丰厚文化积淀中所必然有的质素。与悠久的历史与文明相比,转瞬即逝的物质繁华自然无法满足精神贵族的渴求。纳兰容若即使扈驾出行,帐篷里也是雕弓与书籍错杂。白日里随从行猎,夜晚挑灯夜读,读书声和他人的鼾声相应和。

当然,做精神贵族的代价是与现实的隔阂。一个热衷功名利禄的俗人,喜好此世喧嚣的庸人,乐意日常酬酢交际的普通人,或者一个擅长日常事物的务实之人,对日常生活的种种是喜欢,至少能够得心应手地应对而极少反感,自然也缺乏反省能力的。但一个敏锐的诗人,一颗沉浸于想象与理想中的心灵,一个渴望摆脱红尘束缚,自由自在生活的文人,官场的酬酢,哪怕是皇帝的垂青,都是一种负担乃至折磨。于是,纳兰容若频频写道:“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他自称狂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天地间的过客,偶然降生于贵胄之家而已。

人生有限,命运无常,世间种种的不圆满都冲击着锐敏的诗心,而爱情则是诗歌永不枯竭的源泉,使得纳兰容若名垂千古,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爱情词。

不幸的婚恋: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存纳兰容若的300多首词中,一小部分为边塞风光,友朋酬赠,大部分为爱情词。关于他的爱情,历来有种种猜测,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种种传说。最广为流传的是他曾在婚前眷恋过一个女子,有人说即为其表妹。此女后入宫,容若写下很多愁肠百结,刻骨相思的词章。清人的笔记里甚至附会说,林黛玉笔名潇湘妃子,就是暗指此女,否则未嫁怎么能称为妃子?而贾宝玉出家则源自容若扮做喇嘛混入宫去一事,以期见意中人一面而未果。这样的凿空乱道自然不足为信。不过,容若的词中确实写过与女子的初遇、幽会、相思等等感情历程,显然不是古代婚后才相识的夫妻之间可能有的情形。

《如梦令》写初遇:“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减字木兰花》则是再次相逢,情愫暗通,但囿于环境而难以言传:“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他们相逢不语,那个女子美丽得犹如雨中的莲花。男主角本拟低声呼唤,奈何怕人看见。犹疑之中,女子害羞地已顺回廊走了,只听见她用玉钗轻叩栏杆的声音。极为传神地画出了初恋男女的羞涩甜蜜,欲语还羞。

回廊相遇,两情脉脉,却相逢不语的情景再三再四地在容若词中出现:“曾是向他里,瞥遇回廊。”偷期密约也是有的:“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所有这些都未免令人遐想。虽然,文学作品并非个人自传,诗词尤其可以代他人言情,叙写他人的经历与心境,但容若之词自然、晓畅、通脱的艺术特点,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确实令人相信他有类似情感经历。这一段感情的结果不外是镜花水月,空剩无尽的回忆与怅惘:“十一年前梦一场。”

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卢氏是年十八岁,“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有良好的家教,且颇通文墨,与容若甚为相得。少年夫妻,伉俪情深,本是一对神仙眷侣。谁知天妒红颜,婚后仅三年,卢氏即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天病逝。容若悲痛欲绝,写下很多悼亡惜别的篇章。对容若来说,不仅是失去伴侣,更是“知己一人谁是?已矣”。知己的天人永隔,尤难为怀。其词集中,伤悼卢氏之作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题目标明为“悼亡”的就有七首,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等,都深挚缠绵、哀感顽艳,为久负盛名的佳作。内容为“悼亡”的还另有三四十首之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谁念西风独自凉”、“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人间何处问多情”等等,也是这段痛憾终生的感情的写照。他的好友顾贞观道:“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后之论者大都注意到纳兰容若与李后主的承继关系,王国维的论赞广为人知:“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实际上,这恐怕还不是满人汉人的问题,应该是天性如此。说到底,不是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做得来痴情种子的。比如,红楼梦里宝玉黛玉就是痴人,而宝钗是现实的理性的人,贾珍贾琏之类皮肤滥淫之徒只是俗人。

纳兰容若对待友情也同样深挚热烈。他乐意交往的“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他们多为江南布衣文人,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顾贞观、姜宸英等等。其中,与顾贞观交契尤深。顾贞观曾作了两首慷慨沉痛的《金缕曲》词,寄给被冤屈流放塞外的朋友、江南名士吴兆骞。容若看了,泣下沾襟,发誓十年之内一定要把吴兆骞赎回来。顾贞观也掉眼泪,道:人寿有限,请以五年为期。容若果然说到做到,动用他从来不屑为己谋利的家世关系,不久就将吴兆骞赎回,一时传为佳话。

唐朝诗人韦应物作为世家贵族之后,曾经是横行里中的无赖少年,他忆及少年时代做唐玄宗侍卫的诗歌不无矜得之色:“我念绮襦岁(少年),扈从当太平。小臣职前驱,驰道出灞亭。”而纳兰容若的家世背景与官阶都是大大高于韦应物。一个翩翩佳公子,家世显赫,文武兼备,是皇上最为亲近的贵臣,有无限的未来,锦绣前程,似乎应是志得意满,幸福安乐的。但纳兰容若的文字却有一股厌倦与惆怅挥之不去:“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究其实,无论怎样辉煌与成功,青春易逝,年命如流,世路沧桑是每个个体都会经历的人生。缺憾与有限是人类的宿命。纳兰容若本就有一颗锐敏善感的诗心,而爱情的不能圆满,婚姻的中途仳离,自由与责任之间的矛盾,人世与命运的无奈,使我们在文字中读到了另一个与表面风光截然不同的人,他的困惑,他的真挚,他的深情,他的无奈,使他赢得了几百年来各个时代的读者。

纳兰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一虚岁。值得一提的是,容若不仅有文学上的辉煌成就,还主持编纂了卷帙浩繁的儒学典籍《通志堂经解》;撰写了四卷《渌水亭杂识》,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各方面知识,显示出他广博的学识。因此,陈廷敬为他撰写墓志铭说:“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洵非过誉。他的词集取名《饮水集》,出自佛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正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上一篇:集体土地制度亟待变革 下一篇: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