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源庙安铜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时间:2022-05-16 01:08:37

河北省涞源庙安铜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摘 要 简要介绍了庙安铜金多金属矿的地质特征,从控矿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热液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简要论述了矿床成因,确定了找矿标志,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关键词 庙安铜金多金属矿 控矿皱褶带 找矿标志 找矿方向

庙安铜金多金属矿位于河北省涞源县境内,地处司格庄杂岩体东南边缘,乌龙沟—上黄旗深断裂东盘。

1 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阜平群变质基底和中元古界结晶白云岩两大构造层。前者分布于矿区中部呈断块状产出,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组成,局部夹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贫铁矿层。后者属长城系高于庄组(Chg)一至四段地层,主要岩性为硅质条带白云岩组成、含碳粉砂质页岩及薄~中厚层含沥青质白云岩,是区内Ⅰ、Ⅱ、Ⅲ矿带主要含矿围岩。

1.2 构造

矿区位于川里~支家庄NNE向大断裂(属乌龙沟深大断裂的东支)的东盘,司格庄岩体的东南边缘,受历次构造岩浆活动影响,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均较发育。其中, 断裂构造主要有NE向和NW向两组,反映了区内主要构造格局;而沿司格庄杂岩体边缘形成的宽达千米的弧形弯曲状褶皱带,是区内铜金多金属矿的主要控矿褶皱带。

1.3 岩浆活动

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从早到晚形成了基性中性酸性的完整演化旋回,同属司格庄杂岩体的组成部分。主要岩性由老至新分别为:闪长岩(δ35),石英二长岩(ηο35),花岗闪长岩(γδ35),钾长花岗岩(ξγ35)。此外,亦见大量脉岩分布,主要岩性有:辉绿岩(βμ4)、花岗斑岩(γπ5)、细晶闪长岩(δ5)、闪长玢岩(δμ5)、煌斑岩(χ5)等,其中除辉绿岩脉为海西期外,其它均为燕山期产物。区内岩浆的多期次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及热动力条件。

1.4 变质作用

区内变质作用强烈,主要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两种。前者表现为沿岩体外带的热变质,在宽达千米的皱褶带白云岩中形成了广泛强烈的大理岩化、蛇纹石化及透闪石化;近接触带形成宽几米至几十米的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化,并伴有铜金多金属矿化。

2 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庙安铜金多金属矿,按矿种和成因类型由岩体近接触带向外,可划分为矽卡岩型铜铁矿带(Ⅰ)、热液脉型铜锌矿带(Ⅱ)、热液脉型金银矿带(Ⅲ),是同一成矿系例的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共生组合。其各矿带矿体特征如下:

Ⅰ矿带:位于矿区西部近接触带,由多个铜铁矿体组成,其中以Ⅰ1号规模最大,长800m,矿体主要沿矿带的内外接触带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总体呈鞍状体;矿体总体产状: 70°~90°∠60°~75°;矿体单工程厚度为1.02—6.8m,最大厚度达20.10m,矿体平厚度为4.73m。矿体平均品位:Cu0.65%、TFe26.98%,伴生Au0.53(10-6)、Ag9.40(10-6)。

矿石矿物成份较复杂,脉石矿物以白云石、蛇纹石、透辉石、石榴石为主,次为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方解石、次闪石、金云母、杆榄石等;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次为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

Ⅱ矿带:位于矿区中北部F1断裂上下盘,亦由多个矿体组成,以Ⅱ2号矿体规模最大,长420m;呈脉状、似层状产出,沿走向及倾向具膨缩、尖灭再现变化。矿体产状:115°~135°∠56°~71°;矿体厚1.00—1.46m,Cu品位0.26—0.34%,Zn品位0.52—3.62%,伴生Ag5.76—8.56(10-6)、Au0.11(10-6),由含铜锌黄铁矿化透辉矽卡岩和含铜锌石英脉组成。

矿石的矿物成份较简单,脉石矿物以石英、白云石为主,次为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孔雀石、闪锌矿等,

Ⅲ矿带:位于矿区东部控矿皱褶带中,已知有栾木厂、小岭根、平沟三个独立的金矿组成,由于栾木厂金矿位于易县境内,现仅将勘查区范围内的两个金矿特征介绍如下:

小岭根金矿①号脉:赋存于辉绿岩脉上盘,矿脉全长2600余米,但仅于NW向(海西期辉绿岩脉充填)与NE向(燕山期An1背斜轴)构造交汇处形成了Ⅰ、Ⅱ、Ⅲ号工业矿体,向两端延伸仅见不连续的矿化点。

Ⅰ号金矿体:呈透镜状,产状40°∠55°,矿体长29m,平均厚0.79m,向下延深不大,金品位18.30(10-6)。

Ⅱ号金矿体:总体走向为315°~320°,倾角为54°~57°;地表矿体长434m,厚0.20—3.20m,平均1.35m。740m水平矿体断续长度144m,厚0.24—2.11m,平均1.03m。矿体形态复杂,膨缩变化大,呈豆夹状脉体。

Ⅲ号金矿体:位于4线附近,为一盲矿体,埋深65m,平均厚0.84m,倾角57°,金品位6.05(10-6)。

矿石的矿物成分较复杂,金属矿物约占15-20%,其中黄铁矿占金属总量的67-80%,是金、银的主要载体;金、银矿物有七、八种之多,但以自然金、银金矿和碲金银矿为主。脉石矿物以碳酸盐类矿物为主,含量约占脉石总量的60%;其次为金云母、绢云母、绿泥石、透闪石、角闪石等。

平沟金矿:位于矿区东南部平沟一带,由7、29、30、31号;集中平行分布于宽约150m的NNW向构造蚀变带内。其中以7号脉规模最大,矿化带长2300m,矿脉产状55°~65°∠75°~85°。于矿脉中南部圈定了7-Ⅰ、7-Ⅱ号2个工业矿体,7-Ⅰ号矿体平均厚0.46m,金平均品位12.88(10-6);7-Ⅱ号矿体平均厚0.53m,金平均品位8.45(10-6)。

矿石矿物成份基本同小岭根金矿,但最大区别是局部地段可见硅化石英,而小岭根金矿没有;黄铜矿、闪锌矿及方铅矿也较明显增多。

2.2 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2.2.1 控矿因素

(1)地层条件

区内中上元古界地层高于庄组白云岩是主要的赋矿围岩。其中Ⅰ矿带主要为高于庄组三段大理岩化白云岩;Ⅱ矿带以高于庄组一段上部大理岩化白云岩为主。前人已评价的小岭根、平沟金矿床则赋存于距岩体较远的高于庄组三、四段地层中。

上一篇:计算机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 下一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