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时间:2022-05-15 09:59:26

市政道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摘 要:文中结合市政道路改造的经验,针对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提出必须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方法、严格施工程序,才能保证质量。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施工测量和路基土方施工;同时,要特别注重小桥涵洞及其他构筑物的施工质量。最后针对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方法。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路基施工;施工技术

前言

目前,老路的改建己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老路改建的里程将会逐年增加,并在公路建设中占相当大的份额。其次,老路改建的内容主要是两个,一是道路的扩容,通过道路拓宽改造提高通行能力的方法来缓解交通增长带来的压力;二是道路的翻修,主要是恢复路面的服务水平,同时也包括对路基病害的处治、排水系统的恢复及桥涵构造物的改造等。在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市政工程的特殊环境和众多不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测量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总出现水准点、平面控制点等控制标识遭到破坏、丢失等不良现象发生。使得工程在施工高峰期出现水准点出错而返工、重新大规模地布设控制点等现象,使得工期、材料等受到严重损失。路基施工的土石工程量较大,施工程序复杂,与排水、桥涵、防护、路面等工程相互交错,并受地质、地貌、气象、地方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要做到路基的坚固而稳定,就必须精心施工。

1 路基施工的质量要求

1.1 结构稳定性。为防止路基结构在行车荷载及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整体失稳,发生不允许的变形或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一定措施来保障路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2 强度。为保证路基在外力作用下不致产生超过容许范围的变形,要求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

1.3 水温稳定性。路基在地面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强度将会显著降低。特别是季节性冰冻地区,水温状况的变化,路基将会发生周期性冻融作用,形成冻胀和翻浆,使路基强度急剧下降。应保证在最不利的水温状况下,强度不致显著降低。这就要求路基具有一定的水温稳定性。

2 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2.1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目前,多采用机械化施工或综合机械化施工法。综合机械化作业,能极大地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施工安全。因此,所采用的机械必须满足路基施工的要求,特别是压实设备合理配备,是保证路基强度的关键。

2.2 严格施工程序。必须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小桥涵、挡土墙、盲沟等小型构造物通常是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避免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施工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精心地开展工作。路基土石方施工程序:路堤底部处理选择填料确定路堤填(挖)方式路基压实。

3 质量控制的关键程序

3.1 施工测量

施工测量主要包括:导线、中线及水准点复测。施工测量操作的要点:

1)必须认真熟悉图纸,复测后检查与设计是否有误。

2)为满足施工期间引用需要,在中线复测中增设临时水准基点标高和加桩的地面标高。

3)在每道工序施工测量放线时,测量误差要满足规范要求,必须保证纵横断面定位的精度,使施工路基及构造物的定位及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质量要求。

4)要注意道路下面覆盖的管网路线,以免在施工中造成损失。

3.2 路基土方施工

1)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分层填筑,满足上一层压实要求后,再填压下一层。压实前必须对含水量进行测定,含水量符合要求后再碾压,避免返工浪费。

(2)干密度试验标定要准确,对不同的土质要分别标定干密度,不可以用同一个干密度去评定不同土质的压实度。

(3)分段施工。若纵向搭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搭接长度不得

2)松铺厚度的控制与土质类别、压实机具功能、碾压遍数等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以保证压实度为原则。路床顶面层最小松铺厚度不应

3)严格控制路堤几何尺寸和坡度。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宽度宽出3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压实合格后,最后削坡不得缺坡,以保证路堤稳定性。

4)压实方法应先边后中,以便形成路拱;先轻后重,以适应逐渐增长的土基强度;先慢后快,以免松土被机械推动。同时,应在碾压前,先整平,由路中线向路堤两边整成2%~4%的横坡。在弯道部分碾压时,应由低的一侧边缘向高的一侧边缘碾压,以便形成单向超高横坡。前后两次轮迹需重叠12~20cm。应特别注意控制压实均匀,以免引起不均匀沉陷。

5)机械作业应根据工程地形地貌、路基断面形状,用土量、土方调配情况,合理地规定机械运行路线。应有全面、详细的机械运行作业图。土的含水量不够时,配洒水车洒水;含水量较大,配翻晒机械翻晒并用压路机碾压。

4 小桥涵洞及其他构筑物施工质量控制

桥台台背、涵洞两侧及涵顶、挡土墙墙背的填筑,一般在这些构造物基本完成后进行。由于场地狭窄,又要保证不损坏构造物,因此压实比较困难,而且容易积水。如果填筑不良,完工后填土与构造物连接部分出现沉降差,将会影响行车的速度、舒适与安全,甚至影响构造物的稳定。

4.1 填料在下列范围内一般应选用渗水性土填筑:台背顺路线方向,上部距翼墙尾端不少于台高加2m,下部距基础内缘≥2m;拱桥台背不少于台高的3~4倍;涵洞两侧不少于孔径的2倍;挡土墙墙背回填部分。

如果台背采用渗水土有困难时,在冰冻地区自路堤顶面起2.5m以下,非冰冻地区高水位以下,可用与路堤相同的填料填筑。特别注意,不要将构造物基础挖出来的劣质土混入填料中。

4.2 填筑桥台背后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同时进行。涵洞、管道缺口填土,应在两侧对称均匀回填。涵顶填土的松铺厚度50~100cm时,不得通过重型车辆或施工机械;靠近构造物100cm范围内不得有大型机械行驶或作业。

4.3 排水桥涵等结构物处填土,在施工中要竭力防止雨水流入;对已有的积水,应挖沟或用水泵将其排除。对于地下渗水,可设盲沟引出。当不得不用非渗水土填筑时,应设置横向盲沟或用黏土等不透水材料封顶。挡土墙墙背也要做好反滤层,使水能顺利地从泄水孔流出去。

4.4 压实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20cm。密实度应达到设计要求。如设计无专门规定,则按路基压实标准执行。用非渗水土填筑时,必须加强压实措施,或对填土性能进行改善处理(如掺生石灰),以提高强度和减少雨水的渗入。

5 施工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5.1 严格控制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如果把表层土、带草皮的土及腐殖土等不合格的土填入路基,会导致路堤强度不均匀,达不到压实标准,甚至出现路基沉陷等质量问题。

5.2 施工方法不对,路基的压实度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使路面产生病害。防治办法就是不同的土质不能混填,分别对不同的土质进行击实试验。应通过铺筑试验路获得相关的技术参数来指导施工,确保压实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验纵横坡度,保证每层土

的厚度均匀,压实度均匀。坚持桥头涵洞处规范填土,保证达到压实标准。

5.3 软土区域注意路基的稳定性。原水塘、水田地区路基,季节性处于过湿状态,致使路基沉陷,产生路面病害。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排水疏干、换填水稳性好的土、抛石挤淤等处理措施,使路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6 结束语

道路路基施工技术难度不大,但由于施工场地狭小,交通流量影响大,且工艺复杂,因此施工中会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制约。只有始终坚持技术标准,注意加强施工管理,才能提高路基路面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

[1]杨飞,朱海珍.浅谈市政道路施工的测量工作[J].山西建筑,2008.

[2]高峰,等.浅议几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7.

[3]郝红科.混凝土工程施工与组织[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上一篇:厦门某商务大厦深基坑施工技术应用 下一篇:软土地基桩基承载力对比试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