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学生面对“无语良师”

时间:2022-05-15 08:44:55

台湾医学生面对“无语良师”

庄严肃穆的灵堂,低回哀婉的佛乐,伴随着数十位家属和医学生的诵经声,八位“大体老师”的遗体被缓缓送上灵车,在众人感念、追思的目光中,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是每年两次的台湾慈济大学医学院的大体模拟手术教学的最后一项――“送灵仪式”。

慈济大学在遗体正式用于解剖前,还要举行“遗体启用追思法会”,学生和死者家属都要参加。在肃穆的仪式上,学生要向“大体老师”和家属表示敬意和感谢;在仪式结束后,由学生掀开遗体的盖布,让家属见捐赠者最后―面。而在每堂解剖课前,学生都要向遗体行鞠躬礼,同时默祷祝福,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在下刀之前,学生还要向“大体老师”作一番“解释”,求得他们的谅解。

所有这些教学安排,都是要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让“大体老师”及其家属克服“死者为大,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之艰难。因此,学生更要怀着感恩之心,去对待死者、救治病者。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怀着感恩之心对待自己的衣食父母,绝不冷漠、敷衍和不耐烦。如此,方能出现像台湾林口长庚医院每天诊治1.2万名患者,而每月接到的投诉不到一次的良好局面。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捐赠遗体者的尊称。在基础医学的学习过程中,人体解剖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虽然不说话,但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校学子,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救死扶伤的内涵。因此,他们也被尊称为“无语良师”。

大体模拟手术是慈济大学医学院在全球首创的一个教学活动:遗体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速冷冻到零下30℃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让医学生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模拟手术训练。这些遗体是医学生第一个手术的“患者”,也是医学生的老师,因此被尊称为“大体老师”。目的是告诉学生,这些“大体老师”不是可以随意“宰割”的冷冰冰的尸体,而是有血有肉的“先生”,学生应该像尊重其他老师一样尊敬他们。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花费巨资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遗体处理方式,令死者保持原有容貌,就是为了让学生觉得这些“大体老师”只是处于麻醉状态而已,操刀时,需手下留情。

当一名自愿捐赠遗体的捐赠者去世后,学校会将捐赠者个人的生平事迹和生活照片张贴于解剖台及解剖室外的走廊上,让学生们缅怀和瞻仰。在学校的“大舍堂”内还摆放着一座座纪念塔,是遗体捐赠者的灵魂安息处,供家属随时祭奠。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谁还敢轻视生命、亵渎生命?在这种氛围熏陶下的医生,谁不是怀着敬畏生命的心情去履行救死扶伤之天职?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认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可随意处置的,无论是捐献器官还是捐献遗体,长期以来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和阻力。自1994年慈济推动遗体捐赠以来,台湾已有2万多人签署了同意书,其中已往生者330人,捐赠者年龄最长94岁、最幼14岁,在向来保守的华人社会中开创了遗体捐赠的奇迹。

在课程结束时,医学生要为“大体老师”缝合破损皮肤,穿上往生衣入殓,并为老师进行隆重的送灵、火化、入龛仪式。整个仪式“大体老师”的家属都会参加,和医学生们在―起用餐、聊天,并合影留念。

学校要求学生与捐赠者家属成为良友,学习他们的大爱精神。曾有一位遗体捐赠者家属对学生说:“我宁可让你们在我死去的亲人身上试划20刀,也不愿你们将来当医生时,在任何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这句话让在场的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一篇:茶疗热兴起 下一篇:快乐,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