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市空间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时间:2022-05-15 06:45:20

西宁城市空间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摘要】西宁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重镇,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受四面环山,三川汇流的地形地貌影响,呈“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城市快速发展的轨道下,使得西宁市原本的空间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积极应对发展问题提出发展策略,为西宁市更好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西宁,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 abstract 】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qinghai province tow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y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ree sichuan vectors of landform influence, the "cross"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track, make the space of xining city originally developed the many problem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ing city bett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ffort.

【 key words 】 xining, space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十字形”城市空间结构。

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西宁市,其空间结构正在由集中蔓延式向突变扩张式转变,城市框架也在快速拉大,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即以现有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河谷向城市组团拓展,形成“大西宁”。然而随着西宁市不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空间发展问题,函待解决。

(一)西宁市空间格局现状及问题

(1)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空间组织关系)

西宁由于受四面环山,三川汇流的地形地貌影响,西宁市逐步形成了“水城相间,四山夹城,轴线突出、带状路网的‘十字形’”空间结构框架。水城相间: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穿城而过,城市以河流交汇为核心城“十字状”发展。并以绿楔自然划分城市组团。四山夹城:四周山体所狭而成的城市发展适宜建设区域。轴线突出:即沿城中湟水河,海河为东西向发展主轴,北川河、南川河为发展辅轴,十字轴线的交汇形成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带状路网:沿河谷形态向四周发展的带状路网形态。

简言之,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心,两轴的“十字形”空间类型已初具规模。

(2)用地功能类型

西宁市城区主要呈现十字带状组团布局结构模式,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发展轴、五个片区”的城市布局形式。一个中心:十字街商业中心和城西新城中心组成的城市中心。两轴:东西发展主轴、南北发展辅轴。五个片区:城市中心区、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川文教区、城南新区和城西工业区。

西宁市经过近年来的空间与功能拓展,已经形成了“内生活、外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因此而带来了发展问题。由于西宁独特的川道型地理特征,主城的用地只能沿着川道方向扩展,在用地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加之城市对于用地发展的控制不力。西宁的生活服务空间边界已经和城市的工业区边界相接,尤其在城市的西侧,新建的海湖新区与污染较大的西钢工业区隔河相望,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向西推进,城市的生活用地与工业用地将会不可避免的交织于一起。此外,这种二元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相互争夺,不仅会使得产业升级与发展受到空间制约,同时,城市服务和生活空间的拓展也将受到极大的约束。

(4)道路网(空间网络)

特殊的“十字形”空间形态,形成了特殊的空间网络体系。可以看出,沿湟水河的道路网密度较高,沿北川河,南川河的道路网密度较低,东西交通联系较紧密,南北向交通联系较弱。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形成“四横十一纵一环”的路网骨架建设。东西向十字交叉为西宁最繁华的核心所在,是通往南北,东西的必经区,也成为了商业聚集地,进而带来了交通量需求的增大,然而由于南北地形高差较大,以及兰新高速、青藏铁路等的交通阻隔的原因,使得该地段南北向交通联系大大受限,也阻碍了该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空间网络上东西向轴线的发展更为完善,南北向还有待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片区的平衡发展。

(5)绿地景观格局

西宁城区的绿地系统框架是建立在西宁山水格局的大框架下,城市四周山体有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有由贯穿湟水河南岸城区内的东西向视线通廊及火车站前道路共同形成“T”字形通廊;通过四周山体的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可以俯视西宁市的城市全貌,同时制高点之间还可以形成景观视廊与视线对望,形成西宁市的视线通廊;由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三河共同构建出十字形的滨河景观系统。目前西宁市以及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和谐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构建,但是城市的很多见缝插针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构架。

(二)西宁市空间发展策略

可以看出,由于西宁长期演化形成的“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使得西宁市的空间,功能,交通,绿化景观都在这样的格局影响下发展与演化。根据其特殊的发展形态及产生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1)空间发展格局策略

构建山水城和谐的空间框架。西宁市特有的山、水、城空间格局是西宁城市特色的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证。一直以来,西宁市的建设都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进行,只是城市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在城中对这样一种特色山、水环境的体验。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强化和体现城市的山水特色,构建安全的城市建设环境,构建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相和谐的城市空间框架。

(2)功能布局组织策略

西宁带状发展的城市扩张模式,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因交通距离过长、规模过大而导致城市用地、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在西宁城市现有组团式功能布局模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利用其用地,采用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适度控制各城市片区的规模。通过积极建设城市组团,疏解主城区密度。通过构建并强化各组团的多功能利用,完善组团公共服务功能,缓解城市“内生活、外生产”的用地矛盾。同时,提升优化西宁“大十字”中心及城西新城中心共同构建的综合中心功能,强化和满足其作为城市主中心的功能,同时通过建设城市组团,打造专业及生活中心,积极拓展城市的服务与生活功能。因此,在未来中心城市,应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在重视城市主中心提升优化,提高其区域服务能力的同时,打造新区专业中心,引导城市人口和功能的疏解,缓解交通压力。

(3)道路交通组织策略

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积极构建均衡的城市道路交通组织,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采用干支成网的带状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向外迁移对城市空间影响较大的交通线,理顺交通结构;改变现有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外放射的交通组织模式,跳出城市“十字型”河谷川道的限制,在城市增加联系性道路,疏解内部交通压力。加强主城区与组团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西川、南川、北川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和城市形态相匹配的道路网布局模式。

顺应城市川谷型格局、带状组团式的布局模式,通过四级路网——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建设构建综合有序的道路交通组织建设,通过两级的道路网络,来承担城市“通”与“达”的交通功能。

高速路快速路网:有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构成道路骨架,服务于城市对外交通出行和组团之间的快速,长距离出行。

主干路、次干路路网:通过主干路、次干路来承担相邻组团之间的联系以及组团内部的联系,并为快速路之间的交通集散而服务。

(5)绿地景观格局策略

通过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综合网状的绿地建设,促进绿地均衡合理布局,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周围山体的生态绿化建设,积极构建城市生态绿地格局,充分利用西宁城区的山体、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通过城市“十字状”的滨河绿化走廊,串联起来城市的山体绿化、城市绿化、各级的公园绿化和主要的道路绿化。

西宁市在目前的山水格局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绿化景观系统,应进一步完善四面环山,三川汇流,十字形空间发展的格局。强调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和序列感,通过开敞空间、线性空间、节点空间的有机组合,达到功能和景观的整体协调,形成城市空间的有序化。

1)自然景观:保护城市山体景观背景,保护周边山体,主城和组团之间、产业集聚区与生活用地要保持足够的生态隔离空间;保护城市水体脉络,通过构建城市水体廊道,构建连续的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视线通廊体系。

2)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特色广场、民族街区、历史文化以及等文化要素,构建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挖掘城市现有城市文化特色,构建具有西宁城市特色的城市风貌特征。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类型景观要素来凸显城市地方特色。

3)历史遗迹景观:保护城市历史遗迹景观,深入发展其游览价值。

(三)结论与反思

本文是基于一些前辈们的理论而分析,融入我个人的理解而提出的一些见解,还会带来一些片面的看法,只希望在西宁即将迎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时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空间发展论 段进

【2】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 王富臣

【3】城市形态 凯文林奇

【4】集聚与扩散 顾朝林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议燃气锅炉供热系统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滨水植物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