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时间:2022-05-15 04:38:27

试析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摘 要:让幼儿学会互助交往,在各项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培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43-01

3~6岁的幼儿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期,智力开发易见效,但不良行为习惯也容易形成。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和幸福一同降生、同祖国一起成长。他们受家庭、周围环境的影响,智商、知识面广、信息多、活动力强、倍受骄宠。所以必须学会必要的良好道德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学会处理与同伴的人际关系。

一、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互助交往

幼儿期思维尚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不懂得关心别人和互助交往,他们常常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谦让和宽容需要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否则在他们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就会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统一而发生争执和冲突。

在解决冲突时,幼儿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和收敛自己,获得最初的道德认识,学会用这些认识去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而且还得学会考虑他人的愿望和要求,谦让、宽容他人,控制自己,以合适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二、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幼儿之间因为某些事情而不能控制情绪,就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在孩子发生矛盾的时候及时教育,并以此进行集体教育。如:有些幼儿有些鲁莽,走路或玩的时候没注意,不小心踩了同伴一脚,或走路时不小心推挤了人家,有个别幼儿就会认为他是打他们了,与鲁莽的幼儿争吵,而这些不小心踩人家的幼儿也不服输,认为没有错,这时候幼儿就极其容易开始产生愤怒的情绪,不能控制,导致对打。当教师看到这样的情形之后,先从中了解打架的缘由,给予分析,以及要求双方都互相道歉,帮助孩子找到愤怒的原因,让他们了解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

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儿童会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他会明白必须尊重别人,不是有人教过他必须这样,而是因为他在每天的经历中都会碰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数年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如此,那么尊重别人、理性表达愤怒的思想就会慢慢变成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成熟。

三、要根据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的失误,其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个性品质,如自私、爱发脾气、任性固执、听不得批评、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爱惜公物、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对独生子女幼儿进行德育一定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应培养幼儿不说谎话、有错就改的好品质。教育幼儿不隐瞒自己的过错,并要勇于改正错误。教师发现幼儿说谎时,应分析说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有的幼儿待人不真诚,有说谎、私拿别人的东西等不良行为,也可能是受了大人不良行为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使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恶习,对此教师切不可掉以轻心。明智的做法是处处以身作则,当好幼儿的榜样。

其次,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幼儿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平时教师要教育孩子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食品和玩具,并能遵守游戏规则,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

再次,应培养幼儿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四、教师要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学会良好的品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教师的道德风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儿童的榜样,有力地熏陶着、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责,哪怕是极细微之处。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幼儿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

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吃饭、入厕、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时间,这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机。并且养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例如,在组织孩子带班时,我有一个习惯,当孩子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等等。

每次走进教室,我都会习惯性地巡视着班级的每个角落。自然角的植物缺水了,我会去浇点水;地上有纸屑了,我会弯下腰将其拾起并扔到垃圾桶里;面对幼儿玩玩具后的残局,我会伤心地说:“小玩具,是谁把你丢这儿了,你是不是想回家,我送你回家好吗?”于是把玩具拾起来,放回原处……

对于这些事情,幼儿开始时好奇,也学着做,时间长了,潜移默化,他们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

五、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也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的好坏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孩子在幼儿园是大家庭,在家里就是小家庭,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因此,家长必须要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父母的知识、言行举止都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要为幼儿做出榜样,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把幼儿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终,在生活中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力争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幼儿做出榜样,让新世纪的幼儿们养成尊敬长辈、爱护同伴、互相谦让、爱劳动、爱科学、爱集体、爱祖国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总之,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品德教育,让幼儿知道学习如何提出自己的要求,如何加入别人的活动,如何分享、轮流、合作。如何解决与同伴的纠纷,如何理解、帮助别人等等。在实施《新纲要》时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位,把幼儿塑造成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师,培养良好的教育习惯不仅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在对整个社会负责。

上一篇:数学文化点缀小学课堂 下一篇: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要做到全面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