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3-01 05:45:27

习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实验不仅体现了课程政策的转型,还体现了课程结构、教学规范、学习方式及评价制度的转型。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少了许多羁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结合自己近年来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探索,我谈一谈自己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对习作教学进行的思考与实践。

一、习作的内容,强调“我手写我心”

新课标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新课程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给了学生一片他们本该拥有的自由活动的天地,他们可以敞开心扉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毫无拘束地、客观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愉快、自由地描绘生活,表现自我。

在作文教学中,我很少要求学生写命题作文,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择习作内容,让他们把他们想说的话说出来,可以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一次恶作剧,也可以是高兴时的一个微笑,伤心时的一滴泪水。有时,我给学生出题,通常也是半命题作文,如:《我们班的 》《 ,对不起》《我不能没有 》。

前不久的一节写作课的作文题是一个半命题习作――《 ,我想对您(你)说》,它需要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选择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在课堂上,我这样鼓励他们:“同学们,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些事让我们心绪难平。爸爸一个责备的眼神,是不是藏着对自己的误解?妈妈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是不是让自己感到莫名的温暖?老师的批评,是不是有对自己的偏见?同桌的坏习惯,是不是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烦恼?……今天的习作,就是要让大家把心里话都痛痛快快地表达出来。”我的话音刚落,不少学生就已经议论开了。我知道,他们有话可说了。因为他们大多会写一些平时不愿说出来的话,所以我没有安排他们交流,只是告诉他们如果在写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可以跟老师单独交流,只要自己想好了就可以动笔写。果然,不一会儿,教室里只听到“沙沙”的写字声,他们把心里话都一股脑地倾注到了纸上。作文收上来了,我被他们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感动着。平时很调皮的阳阳这样写道:“老师,虽然我很调皮,但是我很想当班干部,为同学们做事。您在选班干部时说管不住自己的人也管不住别人,所以我不敢竞选了。如果我能当上班干部,我一定会管好自己,也会管好别的同学。”有的写道:“奶奶,我想对您说,您不要太看重分数了。期中考试弟弟的成绩比我好,您对弟弟就越来越亲热,对我越来越冷淡了。奶奶,您知道吗?我们的试题比弟弟的难得多……”学生们的心灵,多么丰富啊!从一篇篇习作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恳切、真诚和坦然。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给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或给学生更大的拟题空间,是学生“我手写我心”的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个性特点,让他们自主补充题目,在作文中流露真情,哪怕是偏激的,哪怕是幼稚的,只要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都可以是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习作中畅所欲言,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习作,就是他们最真挚的童心的体现。习作缩短了老师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老师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

同时,自主命题让学生产生了习作安全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在作文中体验到了抒发真情真意的痛快。“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有说话所及不到的就是作文。”叶老的话精辟地阐述了这一点:无论是为了交际,还是为了自我宣泄,这些表达都是作文丰富的内容。

二、习作的形式,强调不拘一格

教育不应是圆的,把学生圈在圆内,画地为牢,会限制学生的发挥和想象,而把更广阔的天地排斥在圆外。教育应是一个点,使学生围绕这个点,自由地向四面八方立体地散射。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习作的章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如果过分讲究形式,忽略内容的真实、本色,就会带来损害。中年级学生的写作尚在起步阶段,训练的重点应当是引导学生真实地表情达意,少在习作的形式上对学生提过多的要求,而是多让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以“我最喜爱的动物”为话题写作文时,学生经过一番看(许多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小乌龟、小金鱼等)、说、评后,都动笔写了起来。我发现只有张卓盈同学望着窗外出神。原来,她最喜欢燕子,虽然从没近距离地观察过燕子,但看过许多有关燕子知识的书,她想写一篇《燕子的自述》。我马上鼓励她按自己的想法去写。没费多大劲,她就把燕子从出生到长大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从练飞到南来北往经历的各种磨难,以及怎样捉虫、保护庄稼等贡献,都洋洋洒洒地表达了出来。因为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形式来写,读起来使人倍感亲切。后来我把她写的《燕子的自述》寄到报社,这篇文章很快就在《农村孩子报》上发表了。

三、习作过程,强调独立与合作并重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写作教学也不例外。写作过程,强调独立与合作并重。美国著名作文教学专家唐纳德・格雷夫斯指出:“学生最好在一种有组织的,能起到激励和支持作用的气氛中写作。”他把学生的写作置于集体思维的碰撞中,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开拓思路,从而确立写作选题。学生之间有许多共同语言,在明确了习作要求后可展开讨论,既可同桌之间讨论,也可以四人一组讨论,或是全班一起讨论;可以交流自己准备怎么写,可以对别人说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合作作文。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产生了良好的班级磁场效应,使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审题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在一节四年级的习作活动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让每位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一个玩具,利用玩具编写故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展开讨论,编出组内玩具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再相互合作,根据所编故事内容尽情地演演、玩玩。等大家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回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在的组编写故事的详细经过,组内同学相互补充,其他同学发表看法。最后,学生各自提笔把故事内容倾注在纸上。在这节课中,每个学生都拿着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同学一起又编又说又玩又演,创作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说、写,感受到了在玩中说、在做中写的轻松与快乐,激发了习作的热情和兴趣。组内同学相互合作,解决了部分学生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而平时写作能力较强的几位学生,在这次习作中写出了近千字的生动的童话故事。后来,裘楚楚同学所写的《兔子的尾巴》在《作文与考试》上刊出,裘卉同学所写的《都是电视惹的祸》在《校园风》上发表了。

四、习作的评价,强调尊重与赞赏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为了践行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尊重以下几种学生:害怕写作的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学生,写作水平低、作文成绩不好的学生,与同学想法不一致的学生,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北京日报》曾以《不教而教的启示》为题讲述了一个教育故事:一个小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父母不愿听,她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里拉,拉了一曲后,她懊恼地流泪了。她咒骂自己:“我真是一个,这辈子甭想拉好小提琴!”这时,她听到了一位老妇人的表扬:“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拉吧,我会用心去感受你的音乐的。”就这样,小女孩鼓起勇气拉起琴来。每拉完一曲,老人总不忘说一句:“谢谢,拉得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有一天,专修音乐的姐姐被她拉的《月光奏鸣曲》感动了。于是,姐姐追问她得到了哪位老师的指点。小女孩说出实情后才得知,那林中的老人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不曾耳聋。老教授虽然没有具体教授琴艺,也没有任何说教,但她用鼓励、赏识、表扬来肯定小女孩,帮助她树立信心,给了她莫大的动力和鼓舞。

对学生而言,我们应积极激励和赞扬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为他们的每一点难能可贵的表现而满含热泪地欣赏他们,拥抱他们,赞美他们。

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手段,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到:“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以鼓励。”“应重视对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的评价,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收集生活中的材料。”习作评价无需作出全面的评价,有时评价可能只限于某一部分或某一点。教师虽拥有评价的权利,但不应该过多地对学生的习作评头论足。教师只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主要职责在于根据学生习作的实际及需要作出明确的反馈,刺激学生对自己的文章提出修改的方案。

如一位学生的习作内容平淡、乏味,但是没有错别字,没有破碎的句子和不分段以及用词不当的问题,教师在评价他的作文时,就不应该只强调他的作文内容平淡、乏味这一个问题,而不顾其他,否则就会挫伤他的写作积极性,甚至使他失去习作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的习作的长处,或者把注意力放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其他方面的衡量上。教育心理学家西蒙兹指出:“集体教学最有效的奖赏是教师对学生做什么和学生做这件事的方法的认可。”教师不断地给予评价和激励,实行高分政策、鼓励表扬政策,能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对习作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习作氛围,始终保持强烈的表现欲。

上一篇:游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品读,语文课堂的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