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时间:2022-05-15 09:17:00

“提问”——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足以说明“提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了。

一、学贵有疑,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心强。他们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有探究心理,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所在。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首先努力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有话就说,说错我纠的约定情景中敢于提问,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学学问问,问问学学”,只有让学生处在动手、动脑的互动之中,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二下第11课《狐狸和乌鸦》后,我让学生说说对狐狸的看法,有的小朋友说狐狸很坏、很狡猾,我不喜欢,而有的却说狐狸会动脑筋、很聪明,我喜欢它……对于两种完全相反的意见我都予以肯定。然后再让小朋友分别说说“好”与“坏”的观点。从而让那些认为狐狸聪明的小朋友认识到碰到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件好事,但如果像狐狸那样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去骗人家那就是不对的。

二、尝试评价,关注学生的提问过程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先导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不能只充当“观众”或“听众”。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我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以好带差,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都要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同学提出或回答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对没有想好却已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允许他们坐下来,重新再想,再问,再答。对老师的讲解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和提出疑问。赞扬那些敢于提问的学生,充分相信他们的质疑能力。在学习中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例如:在教学课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课《雨点》中“雨点落在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一句时,就有一学生说:“雨点在池塘里睡觉会不会被淹死啊?”当时就有很多同学笑出声来,我就非常肯定的对这位学生说“你很会关心别人”,然后就针对这一问题开始讨论,先启发学生想象我们睡觉时是什么样子?一动不动的。再出示小池塘的图片,观察一下水面:平静的水面,一点波纹都没有,看上去一动不动的就像在睡觉。小池塘在睡觉,而小雨点轻轻地落进池塘也在里面睡觉。然后告诉那位同学“雨、水”本来就是“一家人”,所以不会被淹死,请他不要担心。同时还渗透我们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上二年级下册第2课《蚕姑娘》的第二课时时,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少有机会亲眼看到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因此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会把“黄姑娘”与“白姑娘”搞混,还把“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互相混淆……为了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掌握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我就激发学生想办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课堂上就热闹开了,有个小朋友说“我在背第二、第三段时不知怎么搞的一直总背错。”他这么一问马上就有同学举手想发言,有的说“记忆第二段文字时只要抓住两个‘黑’、一个‘黄’就不会错了。”有的说“我用第二段的方法来背第三段,记住两个‘黄’和一个‘白’就能很快把第三段文章背出来了。”班长迫不及待地说:“我是这样来记第四段的:我抓住‘又白又嫩’、‘旧’、‘新’、‘胖’这几个词来背诵的,一下子就背出来了。”听了同学的方法,几个中差学生仿佛也茅塞顿开,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看到了课文里面写了蚕宝宝四次‘脱衣裳’,我就按每次蚕宝宝脱下了不同的衣裳来记, 好吗?”“我也是这样记的,这样我就能把课文最后两段按‘上山’、‘变蛾’的办法背了。”……“你们也学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了,真棒。老师替你们高兴。”学到这里,我相信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了。善于评价孩子的提问对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提问潜能

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提问是孩子们积极思维的表现,结合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多读书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俗话说,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一贯的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需要持之以恒。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时间、内容十分有限,如果他们的疑问只停留于课上所学的内容,那么他们的潜能将受到很大的抑制。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视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探究。

如在学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一文后,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荷花的观察是如此细致,于是我把握时机让学生带着作者的这份细致,到生活中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把发现到的问题拿到班级中交流。比如,有个小朋友在课后小练笔中这样介绍自己的构思的:学了《荷花》这一课,我就想作者在课文中描写了荷花池,我们村子旁边有个小池塘,我就来描写小池塘周围的景色,先可以写池塘里的水,再写池塘里的小鱼,然后写写池塘旁边的绿树小草……经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求知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头脑中的小问号也会越来越多,渐渐地,他们就会一有疑便问,养成好问的习惯。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了: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内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学生做“问”的主人,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疑,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新一代有胆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英语” 下一篇:紧扣数学学科特点 用活学生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