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5-15 06:50:19

《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体会小说传达的超越道德、世俗、宗教的无所畏惧的母爱情感和悲悯情怀

(二)体会小说手法中节制胜于放纵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小说是如何处理情感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

体会小说手法中节制胜于放纵的力量,深入理解“悲悯情怀”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斐然的小说创作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一名记者问他“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一本书”时,他很干脆地回答:“一个目睹的形象!”他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那么《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他塑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发言:母亲、神父、妹妹等)

明确:母亲:有尊严、坚强、倔强、慈爱、执着、瘦弱

(二)母亲为什么要在礼拜二午睡时刻去看望儿子

明确:母亲的时间很急,“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午睡时刻,知道消息的人很少;这是个很远的小镇,母亲要坐火车经过长途跋涉才到达。

(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明确:

1.母亲一贯的作法: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苦难练就了母亲的坚强,不屈就。

2.母亲特殊的身份:她是一位小偷的母亲。她是带着屈辱前去的,她如此镇静地前去,是因为她对儿子的爱护,她认为儿子是“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无论是怎样的儿子,在母亲的眼里都是最优秀的,“爱孩子是母鸡也会的事”,母亲的镇静是在为儿子洗刷别人带给他们的耻辱,所以母亲必然是镇静的。

3.母亲所见的对象:神父。作为神职人员,“神父”这一身份代表着宗教的某种权威,他的一举一动也许会被认为寓示着人世的基本道德准则,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对“小偷”及“小偷”家属的态度也无疑将成为一种参照。

4.母亲面对的环境:“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是没有人的。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在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母亲所面对的这一群人是充满着敌意的陌生人,他们爱看热闹,没有同情心,是冷漠的人群。

这是作者在设置故事情节时的需要,他让我们看到了特定情况下的爱。这是在一个特定时刻、特定背景下、特定的人群参与的特定的爱,由此体现出的母爱是无所畏惧的,是无所不在的,是超越了世俗、道德、宗教的爱。

(四)小结

正如受马尔克斯影响的作家余华在《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中所说的:

马尔克斯的叙述简洁和不动声色,人物和场景仿佛是在摄影作品中出现,而且他只写下了母亲面对一切的镇静,镇静的后面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为什么神甫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不安?为什么枯萎的鲜花会令我们战栗?马尔克斯留下的疑问十分清晰,疑问答案也是同样的清晰,让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感受到了,同时又觉得自己的感受还远远不够。

读第86页上的44—57段,再次体味节制的母爱。并思考:除此之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结合神父的这句话作深入的情感体会。

“您从来没有想到要把他引起上正道吗?”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

这句话体现了神父内心的一种很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被这种痛苦悲悯所打动所感染,更体现出了作为神的代言人的他内心世界的一种矛盾。这里他并没有否定上帝的意志、否定神的安排,但他觉得有点不合理。一个苦命的儿子,即使他有小偷行为,也应当宽容,而且他偷的是食物,可以原谅。这句话在整篇文章的价值,不仅仅是余华所讲的“不动声色”,这句话背后也蕴含着一种深深的爱意,揭开了神父的宗教面纱,流露出他作为人的悲悯之情。这是人的悲悯情怀的自然流露。

(五)神父的悲悯情怀还体现在哪里?请说说你的理解

1.“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明确:神父心里没有负担,完全从天气状况出发的,很常规很家常的问候。

2.“等一会儿走吧,”他说。说话的时候,他没有看那个女人。

明确:为避免母女俩受到更多伤害,力阻她们在人群围观下去墓地,是一种设身处地的体贴。

3.“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明确:面对态度和行为坚决的母亲,神父的劝阻显得无力。

小结:面对孱弱的母亲,神父的悲悯情怀占了上风,他的“脸红”、“冒汗”、“劝阻”早已超越了他的身份所应持有的情感,所以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

(六)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你所理解的悲悯情怀

明确: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它是超越了宗教与世俗的界限,超越了贫富与阶级界限的情感。神父面对母亲的坚强与执着,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这种母爱又促生了他内心对一个贫穷者在落魄时的深深同情,这种同情基于人内心的善良,而非宗教;在母亲的身上,她同样也有这种悲悯情怀。她将母爱深深地克制起来,但是又无时无刻不在释放着对儿子的爱。在面对神父的质疑与小镇人的围观时,她“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的行为,更显示了她不屈的尊严,让小镇人见识了母亲对儿子的不一般的爱,这种爱超越了贫穷与身份。

(七)总结

母亲面对神父时的情感是节制、冷静的,神父面对母亲时的情感也是简短、欲言又止的,两人都把自己的情感很好地收敛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处理方式不仅没有使他们显得冷漠无情,相反让我们看到了特定情境中的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正如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所说:“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所以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能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八)拓展作业

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这种情怀超越了贫富与阶级、国家与民族的界限,使人们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和同情弱者,令我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感到了一丝暖意。

结合我们以前所学的作品,说说作品中的悲悯情怀。

四、教学反思

《礼拜二午睡时刻》是外国小说欣赏第七单元的文章,这篇文章所阐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母亲去看望亡儿,但这简单背后却隐藏了丰富的情感,需要仔细阅读、细细探究才能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收获。在备课之时,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上。

如何突出这个重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是教学设计上的一个难点。先前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先从母亲这个形象入手,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比照出母亲在对待不同人时所持的同一种态度——冷静,但这样一来,如同给人物贴标签一样,很容易使学生先有母亲形象,而后缺乏深入的分析。所以在正式分析人物形象时,就改换了提问方式,不再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母亲”,而是换成了“《礼拜二午睡时刻》中塑造的是一个什么形象?”让学生先自由分析自己喜欢的角色,结果学生的自主发言大多都集中在了母亲身上,这样就在分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母亲的形象分析。其次,在分析了主要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很容易忽略掉这篇文章中的另一人物——神父,在很多分析资料里,神父这一人物的出现主要是突显“悲悯情怀”这一主题,但如果深究人物的语言、动作,不难发现在神父的身上其实也有着节制的一面,比如他对母亲的三次劝阻的话语。正式教学时,让学生朗读、分析神父的话语,加深理解“节制胜于放纵”这一情感的处理方式。

在作最后总结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再次回看神父的情感和母亲的情感,这两种情感都有超越,所以学生在看到神父身上的“悲悯情怀”时,也看到了母亲身上的“悲悯情怀”,这样一来,“悲悯情怀”的厚度也就加深了。

回看整个教学设计,笔者在突出了重点“情感的处理手法”的同时,也把另一个重点对“悲悯情怀”的理解带了进去,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还是有了深度的。

(费亚芬 浙江省德清县高级中学 313200)

上一篇:浅谈远程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下一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变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