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汇理:净赎回比例位居一季度榜首

时间:2022-05-14 04:31:06

一季度,农银汇理基金公司(下称“农银汇理”)再次面临新发基金急剧缩水的尴尬。

此前,该公司曾有三只新发产品在开放赎回后,规模急剧变小的经历。随着一季度报告的披露,农银汇理的第四只按相同的模式浮出水面,这只基金就是成立不到半年的农银策略价值:截至一季度末,份额已减少25%。

除此之外,该公司管理的四只基金全部遭遇净赎回,净赎回比例达19%。

农银汇理一季度遭到如此惨烈的赎回原因有二:一是发行时高调,过分依赖非市场手段,二是基金管理的业绩不是太好。

农银策略价值:

一个季度赎回19%

一季度,大部分基金公司有不同程度的赎回,规模最前列当属农银汇理。

4月21日,已经公布一季报的44家基金公司中,六成公司遭遇净赎回,其中农银汇理和金元比联赎回比例超过10%;农银汇理年初119亿份,季度末只剩下96亿份,比期初减少了19%,位列基金公司净赎回榜之首。

在该公司中,又以农银汇理策略价值赎回最多,高达18亿份,这直接导致基金公司整体份额下降。该基金成立于2009年9月,初始募集78亿份。开放赎回之后就不断缩水。

去年四季度减少6亿份,今年一季度末,陡然减少18亿份:与起初基金净值相比较减少了25%,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被迫吐出。

虽然该基金的业绩处在市场的正常波动范围,但是非市场的力量正在反作用该基金的规模变动上。

一季度,农银汇理策略价值单位净值下跌3.2%,同类基金平均下跌3.4%,可以说,业绩处在正常水平。

基金经理在季报中陈述“期初重点配置了医药、消费、与节能有关的行业,低配金融地产”,“但由于超配或低配不够彻底”,整个一季度仍旧没有取得正收益。

事实上,惨遭大比例的赎回并非因为基金没有取得正收益。不少业绩比农银汇理策略价值差许多的基金,净赎回份额比例也远不如它,这些基金甚至还出现了净申购的现象。

显然,这只基金不是纯市场力量在起作用,而是和此前三只基金遭遇赎回原因一致。

农银行业成长:

5个季度份额缩减70%

从农银汇理成立第一只基金开始,该公司即面临发行后的基金规模大幅缩水难题。

农银汇理行业成长是它发行的第一只基金。时值熊市,市场人心涣散,发行难超20亿,不少基金处在为募集2亿的生存线上奔波,可是它初始募集却高达68亿份。

同时募集的银华领先策略只募集到了3.58亿份,不及它的零头。

业内人士都很清楚:能获得此规模主要受益于大股东农业银行发行渠道,同时,这种非市场力量的帮忙,却给日后基金保持规模增加难度。

成立后的连续两个季度里,农银汇理行业成长每季接近50%的赎回,基金份额急剧萎缩。截至2008年底,基金份额已经缩减45%,只剩下38亿份;接下来的一个季度在剩下的基础上再缩减47%:开放赎回后的半年时间内,该基金的份额从68亿份急剧缩减到20亿份,从中等规模基金变成小规模基金。

今年一季度末,该基金份额仅有21亿份,较成立时缩减了70%。与之相对应,同期成立的银华领先策略规模却增加了近4倍。

该基金遭到持有人抛弃的重要原因是基金业绩。从成立到4月21日,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净值下跌0.5%,而同期成立的银华领先策略却上涨了91%。

农银恒久增利:

5个季度份额只剩下8%

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并不是该基金公司萎缩幅度最大的基金,最大的是恒久增利,成立5个季度之后,基金份额只剩8%。

农银汇理恒久增利2008年12月23日成立。从农银行业成长发行之后到恒久增利,市场上就没有募集到超过50亿份的基金,多数基金在10亿至20亿份之间徘徊,低者甚至只有8000万份,而农银恒久增利一举募集到59.2亿份。

与农银行业成长类似,农银恒久增利开放赎回后连续三个季度份额赎回45%。截至一季度末份额只剩下了4.5亿份,只有当年成立时59亿份零头的一半。

与同期成立的基金相比较,不论在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上,农银恒久增利都是净赎回最大的基金。

农银汇理“定律”:

成立后一个季度赎回30亿

农银汇理是一家年轻的基金公司,每次新基金发行时均让市场为之一惊,同样在新基金成立后的一季度为之一惊,平均赎回量高达30亿份。

从2008年8月第一只基金成立到2010年4月,农银汇理共成立了5只基金。老基金总是在不停赎回,增加的新基金并未明显增加公司规模的总量,甚至常常出现基金数量增加,总规模减少。

如2009年3月时市场基金公司管理了两只基金,合计份额只有50亿份,低于任何其中一只基金刚成立时份额。

按绝对数量算,在新基金成立后一个季度内,规模减少量最大,如农银行业成长、农银恒久增值、农银平衡双利三只都在30亿份附近。

该公司发行的第五只基金农银汇理中小板刚刚成立,3月底份额97亿份,6月底时是否会重蹈呢?希望农银汇理早日跳出“怪圈”。

上一篇:基金规模缩水10.6% 货币基金遭遇半数赎回 下一篇:16家银行服务水平彻查:工行全方位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