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看中国制造业

时间:2022-05-14 03:04:48

从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看中国制造业

【摘要】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提出国家竞争优势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的和支持性产业及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本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对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钻石模型 制造业

一、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1、生产要素优势

波特的钻石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两大类。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力、债务资本等一国先天拥有或不需要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高等要素包括现代化的电信网络、高科技人才、高精尖技术等需要通过长期投资和后天开发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首先,从基本生产要素方面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充足,人力资源成本较低。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低成本的产业工人。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在总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和燃料等必需的生产资料。其次,从高等要素方面来看,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民办高校等各类社会办学力量的不断壮大,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这为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对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础的支持作用。

2、国内需求优势

波特的钻石理论认为需求要素是国内市场对某类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它包括需求结构、市场规模和国内需求的增长率等。从国内需求来看,首先,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作为拥有13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可挖掘的市场规模潜力空间较大。2006年的GDP总值达2.3万亿美元,居世界前列;2005年人均GDP约 1703美元,2006年人均GDP达到2042美元,增长了近20%。再者,国内的需求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城市人口正在进行着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产品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国内需求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3、相关产业支持优势

相关和支持产业即原材料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度。特定产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对促进和增强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上游装备工业如机床工业的发展比较迅速:普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又如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现代物流企业可为汽车工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通过减少库存、节省成本等方式,提高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例如:武汉神龙汽车公司的供应链上游是接受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下游则是为销售商和最终用户提品和服务。通过现代物流的支撑,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整合供应链上下游资源,以实现信息共享,减少成本,提高效率。

4、政府因素优势

波特主张政府应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上起催化和促进作用。国家在寻求竞争力提升时应该扮演新的具有建设性的角色。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要去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这意味着政府在某些方面(如贸易壁垒,定价等)应该尽量不干预,而在另外一些方面,诸如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则要扮演积极的角色。

从政府的作用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经济上来,政府的决策更尊重市场规律,我国经济的制度成本急剧降低。开放使我国经济参与国际竞争,改革促进生产力快速提高,引导生产关系进行优化调整。开放市场使得经济要素容易流动和重组,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过多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在宏观上对经济进行调节。政府通过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转轨,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的产权,奠定了市场交易的基础。再者,政府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加强市场竞争秩序建设,制订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1、整体竞争能力不强

尽管我国的制造业目前占整个工业生产的4/5, 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3,且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名列世界第4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我国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中国制造业结构仍呈偏轻失衡态,表现为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仅为26.5%,远低于美国(41.9%)、日本(43.6%)、德国(46.4%);我国制造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很弱,产业的关键技术依靠国外,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品牌,仿制别人产品或进口关键元器件组装产品行业的比重过大,表现为工业增加值率(即一个产业或企业在规定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总产值之比)仅为26%,远低于美国(49%)、日本(38%)、德国(48.5%),并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2、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

(1)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严重短缺并存。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9%、54.5%、54.9%、64%、46.1%和35.6%,其中机械行业十余万家企业设备平均利用率仅60%。而同时市场急需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大量技术含量高的先进装备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例如:国产最好的数控机床平均无故障时间不足1万小时,而国外的这一指标可达10万小时以上。因此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几乎都被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所垄断。

(2)产业制造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对称。例如,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钢产量和成品钢材的产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这些钢材大都是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高品位的优质钢仅占20%,每年需进口冷轧带钢、冷轧硅钢、不锈钢薄板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上千万吨。与国外钢铁行业相比,虽然我们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由于没有掌握深加工的核心工艺技术,缺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使我们在质量、品位、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获取高额利润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

三、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1、建立有效的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创造机制

(1)推行人才强国战略,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竞争力持续发展。我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大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熟悉市场且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家和能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必须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完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的确立,保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形成最佳组合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能力培养,即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和职业技能。

(2)国家应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与经济三者之间的宏观协调机制,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及地方可以自上而下成立技术创新协调机构,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大胆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推动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合作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2、深化企业改革,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

(1)国家要引导企业从以传统的降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技术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实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目标,实施企业再造与知识管理,把企业制度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管理创新为强大杠杆,撬动企业技术创新。

(2)实行国企厂长、经理选拔市场化,以适应国企经营机制市场化的要求。一是要解除政府对企业直接的人事控制纽带;二是要推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聘制,以竞争性市场化的选聘机制替代行政性官员化的任免机制;三是要培育充分竞争、自由而有序流动的企业经营人才市场,保证国有企业可从市场上吸纳有创业精神并且具备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

(3)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研发机制。一是国家应重点支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中心,同时积极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要引导企业调整以模仿为主的技术发展思路,把自主开发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良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二是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拟定中长期开发计划以及具体项目执行方案,使企业技术创新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寻求适合国情的企业技术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构建鼓励科技人员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激励机制,如实行专利权人、职务发明人奖励制度;设立原始性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把知识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等,以此为科研人员实现自身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潜能创造良好的环境。

3、优化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1)发挥产品的聚集效应和一些地区的区位优势,培育和构建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目前我国除巩固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竞争力较强的制造业基地外,还应该利用市场机制再形成几个这样的制造业比较集中、竞争力较强的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建立与制造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流与分销系统,加强产业供应链管理,延伸制造业的价值链,使制造业生产环节不断升级,产业配套条件不断改善,流通成本不断降低。

(2)必须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加强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优势产业结构自身的升级。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政府要适度加大保护和扶持民族产业的力度。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状况尚不能完全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竞争,适当的保护和扶持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应该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关税、非关税和国内产业政策保护和扶持幼稚产业和关键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

[2] 卢文鹏、黄艳艳: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思考.经济学家,2003(2).

[3] 易国顺:我国制造业现状引发的几点思考.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概念探析 下一篇:白云深处有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