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

时间:2022-05-14 12:49:50

良恶性胸腺瘤的CT诊断

摘 要 目的:通过对良、恶性胸腺瘤的CT特征分析,试图提高对二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良性7例,恶性10例。结果:良性胸腺瘤7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3cm直径,CT值41~52HU,增强后肿块轻至中度强化,CT值为64~75HU,包膜强化明显,CT值90HU以上。恶性胸腺瘤10例肿块大小平均5.9cm直径,CT值为9~32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达80HU左右。术前诊断为良性肿瘤11例,其中7例与病理相符,余4例病理镜检为恶性,而术前CT诊断为恶性胸腺瘤者,均与病理相符。结论:术前CT诊断为恶性胸腺瘤的可靠性较高。

关键词 胸腺瘤 CT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17例胸腺瘤患者,男8例,女9例,年龄22~60岁,平均36岁。其中良性7例,恶性10例。17例均经手术证实,6例有重症肌无力表现。

CT检查:采用CT扫描机为PHILIPS MX8000机。所有病例先扫描定位片,再行平扫,层厚及层间距均为10mm。17例均行对比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团注法由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用药量100ml,流率3ml/秒。

手术病理:17例良、恶性胸腺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术中对肿瘤与纵隔大血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观察。

结 果

CT征象分析:良性胸腺瘤7例肿块大小平均为4.3cm直径,呈类圆形和卵圆形,均位于前上纵膈大血管前间隙内。肿瘤有完整包膜,显示边缘光整,与周围纵膈大血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纵隔大血管呈受压推移改变,平扫肿块密度显示均匀,CT值41~52HU,增强后肿块轻至中度强化,CT值为64~75HU,包膜强化明显,CT值90HU以上。

恶性胸腺瘤10例肿块大小平均5.9cm直径,3例肿块呈类圆形,均可见完整包膜,分叶状5例,包膜均不完整,浸润生长者,无包膜可见。平均8例为均一密度,与胸壁软组织密度接近,2例密度不均匀,CT值为9~32HU,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坏死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达80HU左右。4例合并有胸水,胸膜不规则增厚。

诊断与病理诊断:术前诊断为良性肿瘤11例,其中7例与病理相符,余4例病理镜检为恶性,而术前CT诊断为恶性胸腺瘤者,均与病理相符。

讨 论

胸腺瘤与前纵隔其他肿瘤的鉴别:好发于前纵隔的肿瘤主要有:胸腺瘤、畸胎瘤和胸内甲状腺。胸腺瘤紧贴胸骨后,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多数肿瘤密度均匀,与肌肉密度接近,仅少部分有液化坏死。胸腺瘤具有直接侵袭式生长特性,可沿胸膜表面生长,使心包、胸膜呈不规则增厚,而畸胎瘤因往往含有脂肪、骨骼、牙齿等多种结构,其密度很不均匀。胸内甲状腺,好发于前上纵隔,因含有甲状腺组织成分,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且有延时增强的表现。因此,胸腺瘤与前纵膈鉴别,一般不难。

CT对胸腺瘤良、恶性的诊断及限度:出现下述征象,应考虑恶性可能。①肿瘤较大,呈分叶状或浸润生长;②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③肿瘤密度不均,其内出现液化、坏死;④肿瘤与周围大血管呈钝角或包绕大血管;⑤合并胸水和(或)心包积液、胸膜和(或)心包不规则增厚、远处转移。本组3例误诊为良性胸腺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该3例均有完整包膜,病理上2例包膜受到癌细胞的浸润,1例无浸润,与周围大血管呈锐角,其内密度均匀。因而与良性胸腺瘤无法鉴别,此乃CT影像诊断的限度。另2例具有完整包膜的恶性胸腺瘤,1例包膜上可见2个小结节状突起,1例合并胸水,胸膜不规则增厚,故术前作出了正确诊断。因此,我们认为术前CT诊断为恶性胸腺瘤的可靠性较高,本组达100%,而良性胸腺瘤的可靠性相对较低。鉴于有些胸腺瘤组织学为良性,但在术后不同时期肿瘤复发或转移,故对于胸腺肿瘤,不论影像学表现如何,应尽早手术治疗,不管其性质如何,术后均应定期复查。

上一篇:膝关节辅助结构损伤MRI检查的临床价值 下一篇:B超宫腔测量与IUD关系的研究